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以前,光读死书、不务实际的人,被讥笑为“五谷不分”。当然,那时候是农耕时代,人们有辨认出农作物的义务。而且,有些年头,读书人身价很不值钱,人们非要认为精通农活,才是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时至今日,当然再也没有这么荒谬的要求了。但作为自我要求,认识一些动植物,还是很多人的争取。“指鹿为马”情有可原,因为一般人难以两样东西都见识过。但要是把日常吃的大白菜,非叫成包菜,恐怕就有些过分。现在普遍重视早教了,我们会拿本画册,指着上面的图画,一一告诉初临这个人世的婴幼儿,这是大公鸡,这是小白兔,这是白菜,这是黄瓜。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印象,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通过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绝对是不完整的。画册上画了个漂亮的南瓜,小孩儿三番五次地看得烂熟,抱他去菜市场,远远看到南瓜,他会高兴地跳起来,这是南瓜!从教育的普遍性真理来说,对他的早教达到效果了。可是,要是把我手上南瓜的照片也拿来编本画册,供幼教用,可能这孩子这辈子对南瓜的概念会乱得一团糟。现在不单酸溜溜的知识分子,一般农民王谷不分,也算不上稀奇了。

去年也是这个月,天最热的时候,我在重庆逛了一圈,其间跑到离主城很远的合川区住了几天。我有位师兄,在此地从事文化工作,找了个时间带我去乡下看。其中,参观了一个名叫“友军”的农业生态园,里面种满了奇形怪状的南瓜,让我大开眼界,从此轻易不敢对人说,自己认识黄瓜。

这个生态园占地两百多亩,我去那年,种植了三百斤以上的特大南瓜两百多个,最重的超过五百斤。要知道,平时哪个地方种出了个百把斤甚至大几十斤的南瓜,当地小报就要登张图片了。另外,园里还种了一百多个不同品种的奇异多彩南瓜,总共有一万多株。这些南瓜或长在地上,或爬在架上,或卧在天棚中,围成了一条条南瓜廊。走在廊中,仿佛就走在童话宫殿里。非亲临现场,无以感受到那种震憾。

南瓜长得个子大,在很多地方就已是奇事。但在这里,长得形象古怪才叫看头。如果不明说的话,单独拿一个给你看,你多半不会说这是南瓜。长得有多古怪呢?有的像黄瓜一样,长长一条,不过,比黄瓜粗不了多少,却有一米多长,活像一条蛇。有个别南瓜,厚颜无耻地就是一副葫芦样子,去冒牌的话没人分辨得出来,要是葫芦能说话,非得上法院去告它侵犯肖像权。有的长成一个炸弹模样,副着几片尾翼,如果坐飞机,过安检时怎么说,还得思忖半天。有的半身黄半身绿,看不出是什么杂种。有的有棱有角,和文革时的红卫兵是同道。有的长得似个海星,放在水里,绝无人怀疑。有的长满了小疙瘩,活像一个四期的杨梅毒疮病人,看着自己身上都起疙瘩。

世事沧桑,时代变迁,以前种出个大南瓜,消息就传遍前村后寨。传统的耕种方式,注重于数量和质量。但现代农业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迅猛发展,数量、质量之外,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让人琢磨。这样一想,看到这些“不堪入目”的南瓜,我也就不再心慌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本图借于网上,感谢原作者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本图借于网上,感谢原作者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照片看不出,这两个大南瓜都是过百斤的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南瓜长成这幅模样,我也是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