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喝茶的十大理由,十大文人推薦的,不服不行

從來佳茗似佳人,千古文人一盞茶,書是讀書人的茶,茶是愛茶人的書!

茶,古往今來皆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之物,與茶相伴,吟詩作文,生動有趣,好不適意。每每讀到一些關於茶事的精妙文字,也有如喝了好茶一般,心中大快,讚歎不已。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人反問:“那些把茶寫進骨子裡的文人,是裝13(附庸風雅)還是真的(如痴如醉)?”且看小編如何點評以下名家名言,與大家共饗。

關於喝茶的十大理由,十大文人推薦的,不服不行

莫言

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在被問到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時,他說:“在靠山靠水安靜的地方住下,房子裡擺放著古老的木頭桌子,泡好一杯普洱茶,點上一支菸,開始寫作。”

點評:諾貝爾獎換不來北京大房子,這可能是被北京房價逼急了的“理想生活”吧!

賈平凹

摘自《有一種茶,無味卻有味》

君子相交一杯茶,這麼喝著,談著,時光就不知不覺消磨過去,誰也不知道說了多少話,說了什麼話,茶一壺一壺添上來,主婦已經是第五次燒火了。不知什麼時候,話題轉到路上的事,茶席上不免又一番嘆息,嘲笑詩人不如棄筆為政,繼而又說“陽春白雪,和者蓋寡”,自命清高。子興苦笑著,站起來說:“別自看自大,還是多吃茶吧!怎麼樣,這茶好嗎?”

點評:時間不早了,各找各媽該回家去了!

馮唐

摘自《茶與酒》

茶是一種生活。

在含陰籠霧的日子裡,有一間乾淨的小屋,小屋裡有扇稍大些的窗子,窗子裡有不大聒噪的風景,便可以談茶。

茶要的不多:壁龕裡按季節插的花只是一朵,不是一束。只是含苞未吐的一朵,不是瓣舞香烈的一束。只是純白的一朵,不是色鬧彩喧的一束。

茶要的不濃:備茶的女人素面青衣,長長的頭髮用同樣青色的布帶低低地繫了,寬寬地覆了一肩,眉宇間的淺笑淡怨如陰天如霧氣如茶盞裡盤旋而上的清煙如吹入窗來的帶地氣的風如門外慾侵階入室的蒼苔。

茶要的不亂:聽一個老茶工講,最好的茶葉要在含陰籠霧的天氣裡,由未解人事的女孩子光了腳上茶山上去採。採的時候不用手,要用口。不能用牙,要用唇去含下茶樹上剛吐出的嫩芽。

茶要的不煩:茶本含鹼,本可以清汙去垢,而在這樣的小屋裡飲這樣一杯茶,人會明白什麼叫清樂忘憂,會明白有種溶劑可以溶解心情,可以消化生活。

只要茶的神在,也不一定要這麼多形式。

點評:看到“茶要的不亂”這段,小編心裡徹底亂了。

李暄

摘自《與單身男人喝茶》

單身男人是一種柔軟的動物,柔軟的單身男人,他們的眼神在矜持和迷亂之間擺盪不已。矜持是因為理性還睜著眼睛,迷亂則是因為除了自己,他不用向任何人負責,所以當單身的女人碰上單身的男人,最好是跟他喝茶,而不是喝酒,喝茶讓他的理性一杯接一杯的續。喝酒會讓迷亂一口接一口的醉。

單身的女人單獨跟單身的男人在一起的時候要喝茶,一來清醒,朋友就是朋友,淡淡如茶,相對了一個晚上,也不至於讓自己說出後悔的話,做出後悔的事;二來如果有什麼企圖,成功的勝算也要大一些。

點評:男人的衝動不由酒茶決定,而是由什麼樣的“菜”決定。

張愛玲

喝著紅茶享受愛情。胡蘭成曾經說過張愛玲是一個喜歡用玻璃杯喝紅茶的女人,紅茶那種金黃而泛紅的顏色,還有似花似蜜的雅香讓情竇初開的張愛玲執筆書寫了美好甜蜜的愛情。胡蘭成與賴雅是張愛玲的兩任丈夫,他們都比張愛玲年長。在我們看來,她與胡蘭成曾經的天造地設也變成了後來的造化弄人。他們兩個人若以茶來比擬,一個是中國古典綠茶,一個是歐式咖啡紅茶。所以我想,這樣的愛情結合了,又怎能不無葉無果呢?

那時正與胡蘭成甜蜜戀愛的張愛玲,飲著她喜愛的紅茶,寫下了一篇散文《愛》——“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於千萬人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沉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這入口甜蜜的紅茶浸到了張愛玲的心裡,一口一口而飲,一筆一筆寫作,讓這個女人在“紅茶愛情”中綻放了她無限的文學魅力。

點評:愛玲姐姐寫出了多少男生對志玲姐姐的心聲。

許玉蓮

摘自《喝茶的定禮》

我們隔著山隔著水在這裡坐享其飲用的茶葉,是長長的一部逃生歷險記,茶葉都必須經過栽茶時的日曬雨淋,採茶時的精挑細選,製茶農們眼尖手高的功夫。逃過這些危機四伏的淘汰戰術,成功而仍然緊守崗位、不輕言犧牲的,難道不值得我們莊重地珍惜它,並在沖泡時令它流出真正屬於自己生命的液體,並每一次都喝完它,成全它的使命。

點評:柴米油鹽醬醋茶,果然都是跨過刀山火海來之不易。

林清玄

摘自《平常茶 非常道》

通常,最好的茶葉叫做一槍二芽,一片茶葉還沒有開,另外兩片茶葉剛剛冒出來,採的時候採三葉。是不是因為最嫩的茶葉還沒有遭遇到人生的考驗、挫折與苦難,所以能保有非常圓滿的味道?

人生其實也是一樣。例如,小孩子為什麼能活得比大人更快樂、更接近禪?釋迦牟尼佛也說,要使人心非常地單純,像孩子一樣,單純的表示、單純的心、單純的狀態。這種單純的狀態就好像茶葉剛剛長出來的樣子。

小孩子剛剛長出來的狀態也是非常圓滿具足的,沒什麼缺少,非常柔軟,但是非常有力量。

點評:終於懂得“小拳拳”的厲害了。

林語堂

摘自《談茶與友誼》

林語堂:“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他在《談茶與友誼》中寫道:這樣的心曠神怡,周遭又有良好的朋友,我們便可以吃茶了。因為茶是為恬靜的伴侶而設的,正如酒是為熱鬧的社交集會而設的。茶又一種本性,能帶我們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裡去。在嬰孩啼哭的時候喝茶,或與高談闊論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陰天摘採茶葉一樣的糟糕。茶葉在晴天的清晨採摘,那時的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固之茶的享受還是與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及風雅發生聯繫的。

點評:我只想說現在14億人口了,我們無法再安靜地裝13。

汪曾祺

摘自《尋常茶話》

我對茶實在是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不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但是不論什麼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只好留著煮茶葉蛋。我的家鄉論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於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曾在機關開會,有女同志嚐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藥一樣”。

點評:還能拿來煮茶葉蛋,絕對的實用大家!另外,奉勸“農藥”是用來打的不是用來泡的!

關於喝茶的十大理由,十大文人推薦的,不服不行

周作人

摘自《喝茶》

中國喝茶時多吃瓜子,我覺得不很適宜,喝茶時所吃的東西應當是輕淡的“茶食”。中國的茶食卻變了“滿漢餑餑”,其性質與“阿阿兜”相差無幾;不是喝茶時所吃的東西了。日本的點心雖是豆米的成品,但那優雅的形色,相素的味道,很合於茶食的資格,如各色“羊羹”,尤有特殊的風味。

點評:小編自個兒經常在辦公室邊嗑瓜子邊喝貴茶,好像工作效率還蠻高的,中午飯量也還可以,當然如果有壽司配著也不錯!

大家看完了這麼多名家談茶,還會覺得是在裝13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