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里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鄉愁裡的廣東

小鎮篇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風雲止歇,繁華落盡,

一轉身,已是百年。

那些歌聲依舊,

那些雕樑依舊,

那些青石板巷依舊。

那裡依然有豐腴的生活,

一粥一飯,一飲一啄,

翔實而具體。

如果你來過,便不曾離開。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花旦胭脂紅

琵琶聲不停

是粵劇的旖旎婉轉

也是沙灣何氏的百年浮沉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廣東擁有很多古樸美麗的古鎮,除了 15 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外,還有太多被我們忽略的美好鄉鎮,藏在深閨等人識。這些古鎮保留著自己的韻味,散發著歷史的氣息,瀰漫著舊時光的安靜。走進古鎮,就好像真正走進了一箇舊時光的世界裡面,令人動容。

關於番禺沙灣,千頭萬緒,

一切的一切,或者可以從何柳堂說起。

何柳堂生於1874年,生於大富之家。如果按照家族傳統的道路,他應該像先輩一樣努力考取功名,謀得一官半職為家族爭光。

沙灣何族是廣州番禺的有名望族,從南宋定居沙灣起,經過近七百年的經營,已積累下深厚的祖產家業,再加上子弟取得科舉功名和入朝為官,何族在本地享有盛譽。何族人深知,若要家族長盛,需要子孫不斷獲取功名。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留耕堂(攝影許偉明)

灣何氏凡中秀才、舉人、進士者,分別終生獲得祖蔭二份、四份、八份——一份祖蔭相當於七獻田租之值;另外,還有花紅金、靴金、書金、彌補金等獎勵。

南之後,沙灣何氏子弟高中進士8人,省元1人,舉人35人,副榜13人。何氏祖祠“留耕堂”內,“詩書世澤”的牌坊和一個個“進士”匾額,都彰顯著這個家族歷代的榮耀。

但何柳堂似乎在讀書上造詣並不高,而是自小喜歡學習武藝,精於騎射和劍術。20歲那年,他在廣州考場以“背靶而射連中七箭”考取了武秀才。只是這個武秀才不算稀罕,整個清光緒年間,沙灣何族有武舉人2人、舉人6人、副榜5人、進士2人、武進士1人。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Century

19

時間很快來到19世紀的最後幾年,清王朝風雨飄搖,封建制度走到窮途末路,科舉制也在1905年被廢除。而沙灣何族人,也在耕讀之外找到了更多元的生存和發展路徑。

尤其是有一些沙灣何族子弟,身處亂世之中,早已放棄為官之途,有部分人選擇坐守家鄉玩音樂。何柳堂已經無法繼續求索功名了,於是在祖父的影響之下,把精力集中到了玩音樂上,一玩就成了名家。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廣東音樂紀念館內正在進行的一場排演(攝影許偉明)

廣東音樂起源於明萬曆年間,成型於清光緒年間,繁榮於民國時期。清末,在廣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流行著不少“過場”“小調譜”,這種樂隊演奏的樂曲,又叫“八音”“行街音樂”“座堂樂”。廣東音樂便是在這些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廣泛,包括粵劇和潮州音樂、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藝等,但後來一路發展,又專指絲竹音樂。

何柳堂的祖父叫何博眾,排行老四,人稱“博眾四”。有幾則流傳至今的關於何博眾的故事聽起來頗為傳奇。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留耕堂內的詩書世澤牌坊(攝影許偉明)

同治年間,有位來自江西的琵琶王挑戰何博眾的十指琵琶。琵琶王奏一曲《賀壽》,音色麗婉,聽者動容。何博眾接過琵琶,十指如游龍轉鳳,琵琶聲音如急雨旋風,江西琵琶王甘拜下風。這情節和電影《海上鋼琴師》裡的鋼琴對決真是異曲同工。

另一個故事是,何博眾曾從廣州城裡請一位有名的琴師來沙灣教七絃琴,二人在船上時,何博眾請師傅奏一曲,船將到沙灣時何博眾接過琴試奏,竟比師傅更勝一籌。師傅很氣憤:“你奏得這樣好,怎麼還要找我當師傅?”

何博眾答:“師傅請勿見怪,剛才師傅演奏時,我已在旁跟師傅學了。”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故事不知真假,但可以肯定的是,何博眾的確精於彈奏琵琶,而且練就了技法靈活的“十指琵琶”。他所彈奏的“十面埋伏”被形容為“來如千軍萬馬,去若行雲流水”。

早期,廣東音樂用到的樂器並不多,主要有二絃、提琴(為中國樂器)、三絃、月琴、笛(或簫),俗稱“五架頭”,又稱“硬弓”。

在何博眾的年代,廣東音樂還處於孕育時期,未能自成一體。但何博眾卻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卓越的音樂才華,維繫著一大班民間音樂愛好者,把北方的樂曲和本地流行的粵謳、南音及粵劇牌子、雜曲等熟習於心,互相引奏。

何博眾善於吟詩作對,長於繪畫,又深諳南粵的民間藝術,如粵謳、南音、雜曲等,在本地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充分借鑑了其他民間音樂藝術,以生活體驗為依據,運用現實的創作方法,創作了第一批廣東音樂作品,如《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這些作品雖簡單粗糙,卻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何博眾還為後來的廣東音樂培養了一批人才,使番禺沙灣成為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之一,為廣東音樂這一樂種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何柳堂出生在這樣的音樂世家,幼年時受祖父何博眾的影響和指導,學會“十指琵琶”技法,繼承和發展了何氏家族的音樂藝術傳統,成為廣東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

廣東音樂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經過長時間的傳承發展,自成體系、風格獨特,深深植根於嶺南民間。而沙灣能夠成為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之一併非偶然。

有幾個原因促成此事:

1

一是沙灣具有濃厚的嶺南文化根基;

2

二是沙灣有一個人數可觀的知識分子階層;

3

三是沙灣的知識分子階層中,有一批才華卓越的人投身於廣東音樂創作。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沙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獅舞、廣東音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沙灣飄色、磚雕。傳統的沙灣飄色活動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舉行,由鄉中各坊裡輪流組織,每次出20~30板色,以八音鑼鼓伴奏,在主要街巷巡遊表演。

2000年,文化部授予沙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在沙灣,古祠堂有100多座,還有一筒竹、三間兩廊、鍋耳屋、高樓、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築。這些建築保存了大量磚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藝術精品。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何炳林紀念館上的灰塑(攝影許偉明)

這些民間藝術中表現的忠、孝等內容,既是何族對族內子弟進行儒家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沙灣何族青年。

回到何柳堂的青年時期,在清末民初的特殊歷史背景下,何氏宗族中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讀書人,一反傳統“學而優則仕”的路徑,“很多人只登科場不上官場,不願從政當官,更不願為軍閥賣命,考取功名獲得祖蔭後,便託言侍奉雙親或以‘仕途兇險’為由,憑著祖蔭所得,過著寬裕悠閒的生活”。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天官賜福磚雕(攝影許偉明)

番禺文史專家司徒彤撰文提出,當時在沙灣,青年們常自由組合演奏音樂和唱粵曲,被稱為“八音班”“鑼鼓櫃”,最盛時有三四十個之多。還組建有青年劇團,每逢節日或迎神出會,紛紛表演助興。

在中國,文人一旦介入某個事物中,往往會賦予其鮮明的特徵。典型的是江南文人對蘇繡、崑曲、蘇式傢俱等的介入。

在沙灣,文人介入傳統音樂,他們以文人特有的視野、品位和理念,來重塑傳統音樂,提升了廣東音樂的意境,促使其精品化、經典化。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留耕堂前的石碑(攝影許偉明)

鴉片戰爭以後,由於沙灣毗鄰港澳,旅居海外的人頗多,對西方文化藝術的接觸也相對更早和更快。因而沙灣何族一方面得到深厚傳統文化的滋養,另一方面又能吸收借用西洋文化,兼收幷蓄,不拘一格,在實用主義的引導下,引進西方樂器為己所用。

到20世紀20~40年代,廣東音樂的演奏家們又嘗試使用數十種西洋樂器與中式民族樂器合奏,從中篩選出小提琴、薩克斯管、電吉他、木琴等幾種,使廣東音樂音色更豐富,表現力更強。

何博眾這一代人,以自己的博學多才,使廣東音樂孕育而出,但還是過於粗糙。廣東音樂真正走向成熟並自成一體,則是由何博眾的孫兒何柳堂等人,在原有基礎上,結合西方樂器推動促成的。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留耕堂內的三鳳留芳牌坊(攝影許偉明)

沙灣的三稔廳,建於清代中葉,是沙灣何氏留耕堂族中富戶何高堯建起的小宗祠。院子內的三稔樹亭亭如蓋。

清末民初時期,這裡便是何博眾和孫子何柳堂、何與年以及堂侄孫何少霞創作曲目的地方。後三人後來被並稱“何氏三傑”,他們在何博眾的基礎上,創作了很多經典的曲目。何氏三傑,以何柳堂為首,精通中西樂器,研究粵曲唱腔,對粵劇改革貢獻卓越。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何柳堂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何與年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如今,三稔廳內空餘三稔樹,很難想象20世紀20~30年代,在廣東音樂的鼎盛時期,很多風靡嶺南乃至全國的曲子便是在這裡創作的,而那些名動全國的音樂家們,便是在這裡切磋和創作廣東音樂的。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沙灣粵劇(圖片來源於廣府文化研究網)

後來,何柳堂回到家鄉沙灣,生活清貧,患上肺病,這位廣東音樂典雅派的開創者在1933年因病離開人世,終年59歲。“何氏三傑”中年紀最小的何少霞,於1942年去世。何柳堂的堂弟何與年自1949年到香港後,一直從事音樂教育工作,1962年在港病逝。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小巷深處的蠔殼牆(攝影許偉明)

何少霞病逝後,他在沙灣的居室一直封閉著。到2004年,何少霞祖屋由政府託管,塵封了62年的房間終被打開,裡面有許多何少霞創作的曲譜,以及小提琴、琵琶等珍貴材料和物件一一訴說著那段沙灣往事。

廣東音樂與粵劇、嶺南畫派被譽為嶺南三大藝術瑰寶,在海外,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廣東音樂。

2006年5月20日,廣東音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天,當雨點落在芭蕉上,誰的耳畔還會響起《雨打芭蕉》,還會想起沙灣的何柳堂?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素材來源丨本文摘自文旅中國叢書《鄉愁裡的廣東》,作者許偉明、餘婷婷,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原標題為《沙灣古鎮:百年沙灣往事》,作者許偉明,部分圖片來源於大洋網、廣府文化研究網等。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鄉愁裡的廣東(五)丨沙灣古鎮,何氏家族與嶺南音樂的不解之緣

今日話題:什麼樣的古鎮,會讓你想在那裡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