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不停歇 直掛雲帆濟滄海

改革開放不停歇 直掛雲帆濟滄海

我國改革開放是一幅由計劃向市場轉型的宏偉歷史畫卷。“體制外增量改革+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是上一輪改革開放獲得成功的秘訣所在。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比,我國在改革方向選擇上具有顯著中國特色,在體制內改革屢次受挫的情況下,實事求是,尋求突圍之路,啟動了體制外改革。

回望歷史,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包乾到戶”升級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惠及億萬農民,解決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用發展民營經濟的辦法推動國家市場經濟改革,創富增收,促進就業,充盈國庫,改善人民生活;等等,莫不與這種宏觀改革戰略的調整密切相關。

當這種改革能讓百姓吃飽飯、得實惠的時候,獲得感、幸福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人民群眾開始由改革的受益者向改革的擁護者、支持者和推動者轉變,成就澎湃不息的改革偉力,一起去共同創造新的歷史。市場力量在此過程中逐漸壯大和成熟,與計劃一同成為發展經濟的手段,共同推動國家改革創新、發展向前。繼革命年代之後,國家經濟建設領域也譜就了一曲星火燎原的改革凱歌。

不僅如此,“體制外增量改革+人民群眾改革獲得感增強”還為新一輪國家改革創造了基礎條件。從持續改革的角度觀察,上一輪改革解決人民群眾溫飽問題、培育壯大億萬民營中小企業組成的非公經濟,為近年來國內簡政放權、“互聯網+政務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體制外改革支撐。對國有企業的改革,無需擔憂生產供給與就業分流,是因為一二三產業領域億萬中小微企業的生產製造能力與就業吸納能力;對重大領域不圖眼前收益的大手筆中長期戰略投資比如高鐵、大飛機、墨子、悟空等,是因為有億萬中小微市場主體的巨量稅收;在政務領域推行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因為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市場化思維對政府思維的重塑與市場力量對政府的倒逼;以上等等不一而足的各項改革之所以能在安定和諧環境下被順暢推進,與人民群眾能吃飽飯這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又緊密相連。我國體制外增量改革與人民群眾改革獲得感增強結合起來,為國家新一輪改革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發展基礎和歷史條件。如今,再看當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一直錨住體制內推動改革的路子,其之所以走不通,顯然與缺乏體制外部力量支撐密切相關。這好比獨腿之人非要在自己腿上做顛覆性試驗一般,成功固然好,可一旦失敗,人就無法走路了。有兩條腿的人就不同,即使一條腿的試驗不成功,也不會倒地不起,還有另一條腿可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什麼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與改革開放的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伴隨近年來簡政放權改革、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金融改革等各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新一輪改革體制內外齊抓共改的全局性特徵表現得比較明顯,即全面深化改革。隨著國家由追趕到引領發展模式的轉變,全面深化改革與上一輪主要依靠體制外增量改革“摸著石頭過河”有很大不同,以前追趕發展階段可資借鑑的目標不見了,步入改革深水區後,也沒石頭可摸了,只能主要依靠制度和創新,走法治市場經濟的道路,促進經濟內生增長。這對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對政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提出了很高要求。

“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這是十九大報告對2013年以來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結性陳述。過去五年,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已在路上,正揚帆遠航。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構建新型開放發展經濟體系,“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國際倡議,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政方針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表現。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停歇。大政方針指引下,政府、市場這“兩隻手”分工協作彈鋼琴的本領越來越默契和嫻熟。退出完全競爭領域的同時,政府開始強化自身建設,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行政服務水平,便民利商,減少群眾跑腿辦事次數和焦慮,降低企業准入準營成本,提高群眾和企業對政務改革的獲得感、對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通過機構改革、“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創新以及市場主體監管能力信息化改造提升與打造信用監管平臺等辦法,與之前注重前置審批監管、事中專項執法行動和事後處罰問責的傳統監管模式結合起來,強化政府監管能力建設。

一定程度上,這是市場在全球化、互聯網、金融資本、技術創新等要素加持下的必然,是市場力量利害兩面性對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無法迴避。加速度發展社會環境下,市場要素流動對效率的要求不斷攀升,這其中包括了政務服務效率比如行政審批、行政許可效率等。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評價報告之所以為投資者關注,就與此相關。這些力量作用到政府身上,時日一久,就會形成一股倒逼改革的強勁力量,醞釀政改,提升行政效率。這是市場正能量的表現。而市場也是有負能量的,比如盲目性、自利性等。近年來,食品藥品、工程建設、公共資源交易和金融等領域曝光的案件中,政府監管缺位、乏力或形同虛設的問題,不容小覷。受政務服務效率大幅提升和市場準入進一步放寬影響,同一時期新增市場主體的規模呈現井噴增長態勢,全球化分工協作大背景下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又日趨複雜,這些都對政府市場監管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此輪政務改革著力強化政府市場監管能力建設的初衷所在。

政府、市場關係發生深刻變革的同時,執政黨也在新時期為應對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開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總藥方,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決改變管黨治黨寬鬆軟狀況,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推動全黨尊崇黨章,喚醒黨員意識,增強“四種意識”。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堅定黨員理想信念。出臺八項規定,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反對特權。發揮巡視利劍作用,實現中央和省級黨委巡視全覆蓋。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公職人員的監察全覆蓋。不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增強“四個自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人民群眾對改革的認同感、獲得感,不斷厚植黨執政的政治基礎。

在黨的領導下推動政府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前提。黨建工作抓好了,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標尺才有效管用,黨內政治生態才有根本好轉,憲法這個治國理政的根本遵循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立足全球化、數字化和資本化時代浪潮,牽一髮而動全身,綱舉目張,協調匯聚五湖四海改革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有了堅強的政治保證,我黨才能用好用活人才政策,培養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擔當、有志於為人民服務的高水平幹部隊伍,出臺高質量政策並不打折扣、不變形不走樣地傳達落實下去,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打好防範化解風險、脫貧攻堅與汙染防治三大戰役,與人民群眾一起在共建綠色美好家園、共享改革開放紅利中水乳交融,推動改革航母前行。

當前,我國改革開發已由體制外增量改革進化為體制內外齊抓共改的全面深化改革,成為國家“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從嚴治黨政治保證、依法治國法治保證下,全面深化改革擔負著為國家經濟社會歷史變革提供不竭發展動力的歷史重任。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也是幸福的。回顧偉大祖國前赴後繼、波瀾壯闊改革開放進程之時,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生動實踐悄然躍入腦海,促我思考。於是就有了對山西發展提出的五點粗淺建議:

一、充分發揮體制優勢,抓好黨建,用政治建設統領轉型綜改,掃除各種發展制約因素。

二、營造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氛圍,選賢任能,打造有理想、能擔當、善作為、守紀律的幹部隊伍。

三、建設高質量政府,謀發展、強監管、優服務,積極構建符合地方實際的法治市場經濟體系。

四、依託各級開發區,著力培育、引進一大批有潛力的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切實改變新興產業市場力量小、散、薄弱的狀況。

五、集中優勢要素資源,選擇已有一定基礎的省級及以上開發區建立1-2個千億級新興產業發展集群,全力構築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上文字不一定成熟,權作為一種思考呈現在這個電子虛擬空間,算是自己對國家和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的粗淺認識吧。出於職業習慣,在文章結尾處對山西的建議,大家作個參考就好。有不妥處,望海涵,喜指正。

(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