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要把握好“度”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要把握好“度”

煤炭黄金十年已逝,看衰煤炭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在这些声音中五味杂陈的煤炭大省山西,正通过“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带动全省转型发展。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虽然当前新兴产业领域已出现不少积极信号,比如市场主体规模大幅增多、规上企业数量增多、对财税贡献逐步增大等,但山西依赖资源型经济这条“独腿”的客观状况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

为此,继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焦炭整合后,山西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只不过这次,不是集中,而是“减、优、绿”,淘汰落后、发展先进,推促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让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开采、清洁绿色利用。

对于目前仍只有一条“独腿”的山西经济而言,走“减、优、绿”之路,先让煤炭产业这条“独腿”健康起来,一来保基本,二来为另一条“新兴产业大腿”的生长、茁壮成长输送必要的养料,这是符合发展实际的战略抉择。

毕竟这么多年,大部分的财税收入还是来自资源型产业的。如果在转型还未成功前就把“独腿”搞残、搞断、搞坏了,那就有点“削足适履、邯郸学步”的味道了,也会导致改革失败。

在GDP保持合理增长区间的大前提下,如何实现“独腿”的健康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好其支撑全省转型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实现资源型产业GDP贡献、工业增加值贡献占比逐年降低的战略目标,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充满美好期许的发展目标对山西转型综改“度”的把握提出高要求,也考量着改革者的智慧。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型产业的具体改革改造如何把握好“度”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出发:

一是省里能自主的政策安排,包括产业、环保、监管、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最好能通盘考虑,把那些国有、民营中目前在国际、国内已达到先进产能标准的煤焦冶电等企业罗列出来,建立目录,并形成山西的先进产能标准,稳定市场预期,至少5到10年不动摇,让他们安心生产,赶紧赢利,不要因为省内过于频繁的产业、环保政策变动而疲于奔命。

二是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山西煤炭行业显露颓势,不是行业问题,而是盈利模式问题。简单的产能扩张无法支撑煤炭行业发展了,就得依靠科技进步。煤炭科技、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包括战略储备技术煤制油等,这些方面还是能够找到突破口,提高煤炭附加值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搞出来的碳纤维技术就是很好的案例。

以上是一些关于山西这个资源型地区转型的一些粗浅想法,希望有些用处,有利于经济转型发展。不对、欠妥之处,望大家海涵。

(完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