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流传剧目

民勤流传剧目

二瓜子吆车

苏三由洪洞县起解山西太原复审,路过某地,由公差雇用二瓜子赶车解送.一路上,苏三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二瓜子不时插科打浑.该剧语言朴实诙谐,表现了二瓜子诚实机灵,傻而不愚的憨相。1979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下四川 干哥告诉干妹他要下四川,走云南,正月十五到扬州城里观看十盏大金灯,干妹子情愿随去。一路上,他们过河登船,游园采花,感情十分融洽。当干哥说及妻子不幸早亡时,干妹大胆提出 “干哥不嫌干妹丑,咱兄妹二人配成偶”。后进扬州城观灯,妹问哥答,既风趣又活泼,结束时唱道:“观罢灯打来玩罢景,我二人成就了好婚姻”。该剧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朴实,表现了—对青年男女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的追求。1980年李恒绒、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箍马盆 箍盆匠串村揽活,遇农妇张氏唤去箍马盆。箍盆匠羡张氏貌美,引逗调情,失神打破马盆。张氏与箍盆匠争辩撕打,要他赔盆,箍盆匠踏张氏的脚使其倒地,趁机逃走。小丑,小旦做工戏。唱词十分别致,上句用《四书》中的话,下一句却是民勤俗谚,既庄又谐。

张连卖布 青年农民张连,赌博成性,将父母留下的一份家财输得精光。一日,他妻四姐娃织了三丈布叫他去换棉花,结果又让他输了。他妻气极,与张连吵闹起来,张连巧嘴滑舌,百般狡辩,毫无悔意.四姐娃心灰意冷,悬梁自缢,幸被邻居王妈救下。王妈劝张连戒赌,张连在妻子被迫上吊的事实和邻居们规劝下,发誓赌咒戒赌,终于吐出肺腑之言: “我的贤良的妻呀,你夫张连给你赔罪了呀!”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该剧主题鲜明,语言生动幽默,喜剧色彩浓厚,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是曲子戏中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1980年高培阁、李恒绒、张鹤仙、田志书等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大保媒 又名《二姐娃害病》。清明时节,许员外的二姑娘去郊外踏青,遇见—位才貌双全的张公子,二人一见钟情,各自回家后都忧思成疾,卧床不起。先是张相公找到了王妈妈,请求保媒,王妈答应撮合。接着她便前来虚假探病,二姑娘吐露真情,王妈妈又一口应承,解开了二姑娘心中的疙瘩,病情即刻好转。该剧语言生动,尤其王妈的说白,泼辣幽默,极具特色。1980年高培阁、田志书等口述,李玉寿记录,并参考甘肃省文化厅藏1958年周玉文演出剧本,进行了补充修订。

小放牛 放牛的牧童上山放牧,一路上唱着山歌小调,道尽了穷人的辛酸与不幸。有个姑娘前来问路,他便与她对歌,双方一问一答,说古道今,谈天论地,尽兴而散。剧本情节简明,语言生动,是小曲戏中颇受欢迎的—个。又田志书等曾演过《双放牛》:放羊放牛的两个牧童一同放牧,两个姑娘前来问路,情节唱白与前相同。今录剧本系1978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民勤流传剧目

小放牛

阻功传 又名《冯爷娶小》。员外冯尚家道富裕,年过六旬,膝下无子,到河南娶来刘玉贞为妾。新婚之夜,玉贞啼哭不止,冯尚再三盘问,方知玉贞原是被皇上削职收监的清官刘顺之女,因筹银为父赎罪,才自卖自身为冯尚做妾。冯尚听后,决意搭救刘顺出狱,当面退了婚单,收玉贞为干女,又赠银百两,送玉贞回家与母进京赎父。此事被四季功曹报与玉帝,玉帝差功曹送二仙投胎冯门,并预订他们以后文武状元。1979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按民间演出本有二,—如上述,—删功曹送子事。

大夫小妻 年已七旬的董不清,娶下一妻—妾。妻妾之间争分吃醋,吵闹不休。这天董不清回到家中,因偏爱小老婆,激起了大老婆的嫉妒,二人大打出手,终至分家,使董不清发出“人都莫娶娶两个妻”的由衷之言。

钉缸 王大娘有口旧缸,叫游乡揽活的刘三补钉,刘三看上王大娘的姿容,眼一走神,将缸打破。王大娘不要赔的新缸,借故讹诈。刘三自称“练就一身好武艺”,要与王大娘开打,他头顶脚踏,终于制服了“骚婆娘”,趁机逃走。该剧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幽默。1978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民勤流传剧目

钉缸

闹书馆 《梅降雪》中的一折。书生蔺孝贤赴考落榜,寓居姑母家中,对表妹花彦芳产生爱慕之情,苦无良方与之会面,闷闷不乐。有狐仙念及当日蔺生搭救之恩,妆扮花彦芳到书馆与蔺生相会.正缠绵间,被花兄锦牛遇见,兄妹二人争吵不下,后狐仙将沙子扬在锦牛眼中,趁机逃走.属生旦丑应工戏。多唱腔腔,少念白。人物有性格,语言较其它小曲剧本文雅。

麒麟送子 又名《大赐福》.唐时,铁拐李被贬凡间,托生为郭得平,家贫,其妻李氏临娩,家无灯油,郭至岳父家偷油,被油工发觉,羞惧,遁往终南山,遇汉钟离,吕纯阳渡化成仙.其妻产子名郭子仪,后中状元,,回乡祭祖时,铁拐李亦化形回家,题诗照壁。李氏发觉,哭祭于祖先堂。八仙与三星临凡为其家赐福。二丑,正旦唱白做工戏。潘富堂抄本藏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室。

刘海砍樵 《万寿图》之—折。玉皇大帝寿诞,众仙于凌霄殿上饮酒庆贺,因有几位神仙尚未引渡成道,故为玉帝祝寿的“寿”字无法凑全。据四功曹查来的民间善恶,玉帝命慈航子引渡刘海,纯阳子引渡白云仙姬。八仙为母祝寿,刘海、东方朔位列仙班后,方补齐寿字。须生、小生、小旦唱做工戏。潘富堂抄本藏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室。

活变驴 张万祥在世极端悭啬,死后见阎王哭诉苦情,阎王命小鬼送他托生还阳。张要求来生一不吃饭,二不穿衣,三不睡觉,黑夜白日好挣钱。阎王遂他的意给他披上驴皮,托化为驴,吃草料,不穿衣,日碾夜磨。老丑为主唱工戏。

哭坟 黄世公有女黄桂香,自幼吃斋念佛。世公外出讨债,降龙罗汉化僧人来家与桂香讲经盘道,桂香因此遭继母王氏毒打,罚入磨房推磨。桂香因不堪其苦,在生母坟前哭诉。王氏因被灵官鞭打崖下。达摩祖师渡桂香为黑头观音,其父封神。小旦唱工戏。

红绫帕 书生苏棒章与张世杰相约游冥王寺,苏题诗于寺墙,白太公之女白遇红观诗和之,互生爱意。白临行遗红绫帕,苏偶拾得。白大公召见苏,请柬误投张世杰.张早垂涎白女,至白家,太公却之。白遇红约苏着女装于绣阁相会。时,恰遇白母至,巧藏苏于拒中。张世杰恼羞成怒,至白白府抢亲,错抢苏生回府。太公告于官,差人带张去衙。张着妹金娥陪伴书生,二人一见钟情,暗结丝罗,苏赠红绫帕与金娥,并将其改扮男装藏于自家,自去赴京应试。白太公至苏家访苏棒章误将金娥认作苏生,以女相许。苏中状元后返家,金娥出红绫帕,二女与苏同拜花烛。小生,小旦,小丑唱做工戏。

莺哥传 乾隆朝,北国达王沙纳摩设莺哥会,欲困乾隆。奸相温敖力主赴会,忠直谏阻,反被免官。乾隆一行抵达北地,中计被困,沙纳摩逼写让国降书,温敖劝降,大臣王杰坚拒,并派马良突围搬兵。忠直率四子大战北国,斩沙纳摩,救驾回朝。生,净唱做工戏。其初为念卷唱本,潘富堂抄本作小曲戏。

血汗衫 兰仲礼、兰仲信与继母张氏不和,双双投军。张氏虐待忠礼之妻李氏,李被逼移居庄外。张氏亲生于兰吉子欲出外寻兄,拜别嫂子,李氏杀鸡以飨,吉子宰鸡血染汗衫,更衣而去。张氏寻见血衣,告李杀害吉子,李被判死刑。仲礼、仲信立功封官,回乡祭祖,适李氏被绑桩待斩,仲礼救回李氏,举家团圆,逐张氏另居。正生、正旦、彩旦唱做工戏。

月光带 鬼卒因酒醉,误捉柳赛姐。因柳与其未婚夫赵旺有百日鬼魂姻缘,判官赐柳护尸丹、月光带、阴阳镜三宝还魂。赵旺在柳家借读。赛姐至书馆与赵结亲,事被家人柳林发现。赛姐父柳文命柳林买—女孩,认为义女,与赵结亲,以追人耳目。柳林失银逃走,遇赵旺,告以实情,并定计捉鬼。未果。赵父寻子未见,告柳文于开封府。包公以照妖镜使赛姐还魂,事情大白,于堂上成亲。丑,旦为主的白口戏。抡月光带是本剧特技。潘富堂手抄本有秦腔、小曲两种,情节相同,语言大异。

王祥卧冰 又名《落红珠》。晋时,王祥继母康氏为己子王贤霸产,屡次加害王祥夫妇。一次康氏命王出外办货,路过香山,为司马霸掳上山,此时王肾赶至,说明原委,司马赠金送走。辽王叛,惠帝召回司马霸往剿。康氏病重,欲食鲜鱼,时值隆冬,王祥卧冰上焐得冰洞,捕鱼飨母,并获落红珠一颗。康氏食鱼后,病愈,大悔。后落红珠为兵部侍郎刘瑛所得,助司马霸破辽王飞刀,大胜回朝。有李祥者,宠妻虐母,其妻亦欲食鲜鱼,李祥卧冰,土地责其不孝母,使其坠入冰河。正生、老旦唱做工戏。

因果报 又名《舍金牌》。宋,汴粱富户王忠庆妻张素贞信佛好善,劝夫娶李氏为妾,李性毒狠,借张氏将金牌舍与化缘僧人之机,唆使王忠庆醉打张氏,并挖掉其左眼。张为眼光神所救,躲入慈悲庵为尼。忠庆酒醒后悔悟,出外找寻。李氏复欲加害王子天禄和女茴香,得土地神托梦,兄妹外逃。茴香逃至慈悲庵与母相逢,天禄则由关圣梦赐神箭,投元帅胡忠邦麾下,斩将立功;李氏家罗火灾,烧瞎双目,打砖求食。忠庆亦遭劫,落为乞丐。天禄封官,归里祭祖,与母、妹团聚,并为父设醮放舍。忠庆、李氏均至求食,全家相认。雷殛李氏。须生、青衣、丑旦唱做工戏。

张四姐下凡 又名《百花山》。王母之女四神姑,下凡游百花山,遇金童变做樵夫的崔文瑞,两人相爱,同至逍遥庄成亲,并施神法搬来宋王金銮宝殿。仁宗命扬文广挂帅同包公往逍遥庄平妖,均被神姑捉住。天兵天将临凡亦被神姑收入装仙袋中。王母请来孙悟空才将神姑擒上天庭。武生、武旦唱打并重戏。

杀妲己 周武王率各路诸候围困朝歌,纣王亲自出战,大畋。妲己、胡喜媚和琵琶精三妖夜劫周营,被扬戬所擒,子牙令斩之.妲己施媚术,兵将不能施刑,于牙乃用陆压所赐葫芦放出宝刀,将妲己斩首。

姜子牙卖面 姜子牙昆仑学成回家,娶妻马氏,卖面度日,蚀本,又设摊卖卜。因火烧琵琶精,得纣王封官,后受妲己陷害,逃出朝歌。其妻马氏逼写休书求去,遭雷殛。文王夜梦飞熊扑帐,外出访贤,遇子牙于渭水河边垂钓。文王拜子牙为相,并亲自拉辇,以表诚意。

民勤流传剧目

阴阳扇 秀才赵鸿恩与柳赛姐青梅竹马,互相爱慕,订为百年之好。贾家庄贾赛姐卧病不起,阎君派鬼卒去勾魂,鬼卒却误勾了柳赛姐之魂.阎君发现错勾后,便赐柳赛姐阴阳宝扇,令与赵鸿恩结为鬼魂夫妻。赵鸿恩不知柳赛姐死去,二人在书馆夜夜幽会。一日偶见岳父家仆人柳林在墓前哭奠赛姐,方知她早已死去,十分惊怕,到处躲避,而赛姐阴魂紧追不舍,鸿恩被缠而死。双方家人同到开封府告状,赵父告柳女害死鸿恩,柳父告赵子欺负死赛姐,包公断明案情,判二人还阳婚配。

怕老婆顶灯 有人畏妻,而屡有“违犯家规”之事,每错,妻令跪地上,头上置灯,灯掉下加罚。演员用一只普通饭碗,碗内装满清油,点着灯捻,放头上边唱边舞,有“老鼠过街”、 “倒推研磨”、 “猴儿尿尿”、 “长虫退皮”等特技动作,为民勤小曲特有剧目。又有〈怕老婆顶砖》一折,剧情与《顶灯》同,但较〈〈顶灯〉〉易做,演出效果相去甚远。

麻女顶亲 麻女父母双亡,靠叔父吴二爷夫妻抚养长大。一日,吴二爷醉倒路旁,被叫化子袁相公所救,吴二爷问袁家中景况,袁以“月当灯,风扫地,叉叉褥子筒筒被”相对,问其职业,又以“龙头拐杖走天下,天下钱粮向我纳”作答。吴不解,觉其为人不错,便将亲生女儿许他为妻。归家告妻,妻猜破谜底,知袁乃是一个寒窑无门、衣食无着的叫化子,吴二爷大悔,遂让麻女子顶亲。麻女见袁人穷心善,袁也知麻女貌丑人勤,两相情愿,结为夫妻。

白玉霜 白员外前妻留下女儿白玉霜,后妻邓氏带来一子邓金。白员外在京为贾,邓金贪色霸产,与母密谋,欲与玉霜成亲。玉霜被逼无奈,在亲母坟前的弯脖子红柳树上上吊,被青年樵夫刘三救下,认为兄妹。后因刘三无意中说出玉霜未死的消息,邓金母子得知,率众到刘三家追查,与刘母子搏斗,虽屡打不胜,但仍骚扰不止。

瞎子看戏 聋子约瞎子亲家去看戏,路上二人闲谈,以生动形象的四字韵白,描述财主、穷汉和叫化子三种人过年时的不同情景,从而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形态,并以各自的生理缺陷点染铺陈,逗人发笑。该剧从头至尾无一句唱,是典型的笑谈类剧目。

民勤流传剧目

老少换 王媒婆巧嘴而贪财,将年青姑娘吴喜春撮合给六十岁富翁马成宪,却将五十岁寡妇配给了年青小伙肖甘民.相亲日,姑娘小伙半道相遇,—见钟情,订为终身。此时马成宪与老寡妇也在媒婆家等待相亲,媒婆见一对青年人木已成舟,乃移花接木,糊里糊涂送走四人。途中,马成宪去打酒,一对青年人趁机溜之大吉。马打酒归来,只剩下老寡妇坐地垂泪,马大怒,追上—对青年人,四人扭至公堂,知县判道:“十七十八,正合缘法;五十六十,配给扎实”。终使老少相换。

绣楼配 王员外请年青木匠谢仁宽为女儿王月娥修建绣楼,月娥见谢心灵手巧,心生爱意,欲订终身。王员外却要把女儿许给另一员外的儿子。月娥要待绣楼建成后,当众出题考婿。楼成,王员外备好酒席,月娥当众出题,员外的儿子是白痴,一问三不知;聪明年青的木匠却对答如流,王员外只好把女儿许配木匠。

三怕妻 农妇张氏着丈夫金善去卖猪,金好赌,将猪钱输光,回家妻子责打,选至赌友李开太家;李也因将卖布钱输光,被妻罚跪。金妻张氏赶到,与李妻王氏—起,严责两个赌徒丈夫。二人不服,告至县衙,知县判妻子打丈夫为大逆不道,欲处罚两个妇人,事为知县夫人得知,不允所判,知县也怕老婆;只得由夫人升堂代审,将两个赌徒重责了事。

瞎子观灯 元宵节,张瞎子和李瘸子结伴到扬州观灯,一路上,瘸子多方捉弄瞎子;晚上住进客店,瞎子在瘸子的被角绣上—个暗号,第二天,瞎子要拿被子典当,二人争执起来,告到老爷堂上,因被上有记号,瞎子官司打赢,瘸子被打了二十大板。瘸子不服,还要去告,经店家调解后,双方各向对方认错,言归于好。

王定保借当 或名〈保柱子借当》。少年书生王定保被人引诱,赌博输钱八吊,往舅家借贷。表姐春兰为王未婚妻,因借给嫁衣五件,铜钱八百,同时将—只绣鞋夹入衣中。恶霸李武举查当,因欲霸占春兰,便诬陷王定保偷盗。春兰往县衙击鼓呜冤,知县赵玉秉公而断,李武举反坐,王定保获释出狱。县中并存弹词〈〈保柱子借当》,情节与该剧略同。

民勤流传剧目

打面缸 妓女周腊梅厌倦妓院生涯,告官从良。县官将她断与差役张才,又故意遣张出差山东,企图夜往张家调戏腊梅。不料其下属四吏和书吏为调戏腊梅已先到张宅,乃相互躺避,张才亦知县官不怀好意,于半夜回家自面缸中捉出县官。该剧情节简明,语言恢谐,演出时令人捧腹不置。

夫妻观灯 又名《闹花灯》。王小六夫妇,于元宵节相偕观灯,每看—灯,讲出段历史故事,一问—答,颇为凤趣。

走西口 二人台剧目,曲调为河套二人台风格。写玉莲和大春结婚刚满月,迫于生计,大春只得离乡背井,到西口外谋生.玉莲送夫出门,走了—程又—程,生离死别,无限伤情。

小姑贤 书生王登云妻生性温柔贤慧,但却备受婆婆凌虐。非打即骂,不堪其辱。一日,趁子女不在家中,婆令媳跪地上,暴打不已,且口出秽言,不忍卒闻。姑来,搀嫂起,母不允,姑遂赔跪。母不忍姑跪,强迫起,姑佯装腹痛,称:“嫂嫂起来,就疼的好些了;跪下,又疼开了。”婆无奈,只好让姑嫂同起。王登云自学堂归家,母历数媳妇“恶行”,强令儿子写书休妻。王虽知妻贤,而不想惹母生气,违心写了休书。姑见,从母手中夺来,撕碎掷地,并耐心劝说母亲善待嫂嫂。母终于后悔,向媳妇认错。该剧为诸多小曲戏中流传较广的—种。丑、旦唱做工戏。念白多韵语,风趣朴实,地方特色颇浓。1980年高培阁,田志书,李恒绒等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