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品公僕
‘’襄陽說‘’者移花接木、挪移乾坤的陋習著實令人歎為觀止。
錄一段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原文: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這是正史記述劉備三顧茅廬的過程,通篇不僅沒提‘’隆中‘’,連“襄陽”都沒出現。既然襄陽、南陽同屬荊州,何以諸葛亮自述的‘’躬耕於南陽‘、陳壽記載的‘’玄卒,亮躬耕隴畝‘’,不是在地肥水美的南陽臥龍崗,而在襄陽西‘’古‘’隆中的亂石陡坡上?
在‘’襄陽說‘’的語境裡,‘’荊州‘’必須指荊州牧所襄陽,不可以是同屬荊州的南陽,所以諸葛亮的親友關係都在襄陽;而‘’南陽‘’只可以是‘’南陽之鄧縣‘’隆中,不可以是南陽郡治宛城,所以‘’躬耕南陽‘’只能是襄陽城邊上且屬於‘’南陽之鄧縣‘’的古隆中——如此自說自話、拿古隆中套路‘’躬耕於南陽‘’,端的是清新靚麗,尿牙無比。
最早記述隆中的史書是東晉王隱《蜀記》。西晉陳壽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王隱《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裡的‘’隆中‘’、‘’隆山‘’無疑是指同一處地方且位於‘’沔之陽‘’(襄陽說故意歪解成襄陽隆中和‘’沔之陽‘’隆山,違背文法邏輯)。有人解讀為今陝西勉縣(古沔縣,諸葛亮北伐屯住之地。古漢水漢中以西稱‘’沔水‘’),有人解讀為南陽郡湖陽縣隆山(今唐河縣湖陽鎮,在漢水以北),不管怎樣解讀,這裡的‘’隆中‘’肯定不是漢水南岸的襄陽隆中(古隆中)。
襄陽說鼻祖、東晉襄陽人習鑿齒,晚於王隱《蜀記》數十年,在其所著《漢晉春秋》裡僑置了一處隆中——‘’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其中‘’於南陽之鄧縣‘’的說法與其同一部書裡‘’自漢以北為南陽,自漢以南為南郡‘’的記述自相齟齬,真實性存疑。習鑿齒沒有言及亮家是躬耕地。而“諸葛亮在隆中躬耕隴畝”這句屁話出自當今史痞丁寶齋。
古隆中風景區總設計師、中國古建園林史學者孫筱祥先生認為:古隆中‘’十景‘’為明清文人為緬懷諸葛亮而陸續建造的紀念性建築物,其中最早的三顧堂建於清康熙年間。諸葛故居的所有傳說提不出任何考古學證據。
諸葛亮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躬耕地確定無疑在南陽。
習鑿齒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位於漢水南岸的襄陽隆中不屬南陽(郡)。
司馬光說‘’初,琅邪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隆中是諸葛亮‘’寓所‘’且屬於襄陽,與‘’躬耕於南陽‘’無關。
襄陽說無視自家鼻祖習鑿齒記述,移花接木把清代紀念性建築‘’隆中十景‘’所在的古隆中‘’套路‘’成躬耕地,著實難以讓國人信服。還是尊重諸葛亮《出師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南陽諸葛廬‘’早在盛唐時已經譽滿天下,可信。
謝謝大家,祝春節快樂!
望峰鳶
問主提出《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隆中“ 躬耕隴畝,”,這就是先預設立場再去提問,搞一個偽命題讓大家回答。
所謂的《隆中對》其實是《草廬對》,所以有專家說隆中並不是真正躬耕地。
“南陽說”的鐵證是諸葛亮在《出師表》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認定南陽為諸葛躬耕地。“襄陽說”的鐵證是魏晉時期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關於躬耕地談論幾百年了,因都有鐵證,所以未見分曉。
兩個鐵證只能有一個是真證,另一個是偽證。筆者認為諸葛亮是真證,習鑿齒的是偽證。
查閱百度百科和360百科詞條“南陽郡”,瞭解南陽郡和襄陽的關係可知:
秦朝時,南陽郡管轄過襄陽。
西漢時,南陽郡和南郡以漢水為界,襄陽和隆中在漢水之南,襄陽屬於南郡已經與南陽無關。這一點晉代襄陽學者習鑿齒在著書中有過這樣的論述,習鑿齒也承認漢水為南陽郡和南郡的分界。
東漢時期,已經有襄陽郡,南陽郡和襄陽郡平起平坐,襄陽眼皮下的隆中當然屬於襄陽了。否則,隆中是一塊飛地。
《後漢史》、《晉書》對襄陽郡的記載是一致的。建安十三年(206年)曹操設立襄陽郡和南鄉郡,南陽郡的樊城、山都縣、鄧縣被劃給襄陽郡,南陽郡西部的南鄉縣、析縣等8縣被劃給南鄉郡。《晉書-地理志》載“後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襄陽郡魏置。統縣八,戶二萬二千七百。宜城、中廬、臨沮、 巳阝、襄陽(侯相)、山都、 鄧城、 鄾。”
以上記載明確說明:東漢末年鄧縣和樊城從南陽郡劃給新設置的襄陽郡,鄧縣和樊城合併為鄧城縣,其縣治在樊城的鄧城,晉代繼續沿襲漢代襄陽郡的行政區劃。
晉代,南陽郡為“南陽國”下轄14個縣,轄宛、 西鄂、 雉、 魯陽、犨 、淯陽、博望、 堵陽、 葉 、舞陰、 比陽、涅陽 、冠軍 、酈14縣,鄧縣並不在其中。
晉代以後,南陽地盤不斷縮小,南陽郡更不會管理襄陽了,隆中屬於襄陽,與南陽毫不相干了!
本來南陽郡與鄧縣已經徹底分家,為啥現在南陽市管轄鄧縣(鄧州市)?
古鄧縣(鄧城)和今天鄧縣(鄧州)不一回事。
鄧縣(鄧城)範圍在鄧州市構林鎮以南漢江以北,縣治在樊城的鄧城遺址;今天的鄧縣(鄧州市)在晉代以前屬於穰縣管轄。
鄧州管轄過南陽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從鄧州區位、地理、物產等方面綜合謀略,於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設在漢水以南的荊州治所。隋開皇三年(583),廢南陽郡為鄧州。大業三年(607)復置南陽郡,領縣八。範圍大大縮小。唐初為鄧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鄧州為南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稱州,此後不再設置。
元代鄧州正式歸南陽府管轄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鄧州隸屬於襄陽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陽府管轄,府治在南陽(今宛城區),州治仍在穰。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習鑿齒死後一千五百零一年,這才是真正的“南陽之鄧縣”,難道習鑿齒穿越歷史了?
三國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對南陽襄陽的概念應該清清楚楚,不至於連家住哪裡都糊糊塗塗!如果真是家在襄陽隆中沒必要說成南陽,因此沒有必要懷疑他的出師表。所以《出師表》完全是“南陽說”的一個鐵證,
諸葛亮去世後一百年的習鑿齒時代,南陽襄陽界限更加清晰,習鑿齒對諸葛亮的論述完全不應該存在含糊不清!
如果習鑿齒真的認為諸葛亮是襄陽的隆中,直接“亮家於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沒必要畫蛇添足加上“南陽之鄧縣”
加上“南陽”只能說明習鑿齒不敢否認諸葛亮和南陽的關係。
加上“鄧縣”目的是把隆中扯上,把水攪渾!其實晉代南陽早已經不管鄧縣,南陽郡又如何管襄陽郡的隆中?正如,我們大中國又如何去管轄美國的紐約州?這不是狗逮耗子多管閒事?(這裡的鄧縣是指漢江以北,今鄧州市構林鎮以南,和現在所說的南陽市鄧縣(即鄧州市)不一回事)
“南陽之鄧縣”何等荒誕至極!
習鑿齒如此荒誕,如此前後矛盾,無非千方百計想把諸葛亮說成是襄陽人,所以就製造一句非常矛盾狗屁不通的一句話,為南陽襄陽製造一個爭論的話題。
綜上所述,是諸葛亮《出師表》說服力強還是諸葛亮去世後一百年的習鑿齒說服力強?誰為鐵證,誰為偽證,自然分明!
“襄陽說”也未必要感謝習鑿齒,為何習鑿齒要加上“南陽之鄧縣”?沒有這幾個字,才能真正撇清和南陽關係,這幾個字恰恰暴露他的不自信,這幾個字叫“此地無銀三百兩”。假如沒有這幾個字,“襄陽說”不就更加理氣直壯嗎?“襄陽說”如何解釋這個大漏洞?
一句“南陽之鄧縣”成為習鑿齒最大的敗筆,讓“襄陽說”無法站穩腳跟。
所以筆者認為習鑿齒在挑起南陽襄陽躬耕地紛爭上是罪魁禍首。好似乎他比諸葛亮還清楚諸葛亮家在哪裡?
習鑿齒極不嚴肅的論述,對後世影響很大,以至於一些文人和著書中大量引用,以謬傳謬,徹底把躬耕地問題搞得烏煙瘴氣!南陽清代個別府志也是受習鑿齒誤導,延續幾百年的躬耕地之爭,南陽襄陽兩地文人的口水仗皆由他引起,習鑿齒充分發揮了歷史攪屎棍的作用。
本頭條號“南陽玉雕發佈”,已經發表幾篇有關躬耕地的原創文章,也受到好的反響,歡迎對躬耕地辯論有興趣朋友關注本號,歡迎襄陽朋友指正!
南陽玉雕發佈
沒文化真的很可怕,我真為現在的南陽網友擔心,根本不讀書,就在網上看其他“南陽說”編故事,然後就以訛傳訛。我來說說題目中所提的問題。題目中說史學大家史念海、王子今、王震中等都不認定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隆中,純屬南陽人自己編造事實。
這個問題回答中不少南陽網友魚目混珠,我將用事實一一說明。希望南陽網友速度找塊紗布,免得臉紅的像猴子屁股被人看見!
史念海支持“南陽說”?純屬部分南陽網友胡扯!
大家可以仔仔細細看看南陽人自認為支持“南陽說”論文《論諸葛亮的攻守策略》,論文開篇點明“劉備三顧隆中”,然後寫“膾炙人口的《隆中對策》”,文中洋洋灑灑寫的很清楚主要分析隆中對,而且以“荊、襄”為中心“以窺宛洛”,南陽網友居然敢說史念海是支持“南陽說”,史念海自己都覺得冤枉,南陽網友不覺得羞愧嗎?
王子今支持“南陽說”?純屬部分南陽網友胡扯!
大家同樣可以好好看看南陽網友列舉出來的所謂王子今支持“南陽說”的論文,稍有文化的人都可以看出,這明明白白說的“漢代南陽”也就是主要指東漢的南陽郡,有個“南陽”就是現在的南陽?部分南陽網友過分解讀,確實暴露了自己的學歷!不得不佩服王子今用這種模糊的概念就讓南陽網友給他不斷的宣傳,王子今估計要笑暈了。而史學界看這篇論文都非常清楚指的是“南陽郡”而不是現在的“南陽市”。
王震中支持“南陽說”?尚不能自圓其說!
王震中估計是最膽大的,敢違背史料信口開河,雖然不敢明說諸葛亮躬耕地就在現在的南陽市,但是大量史料記載南陽郡管轄隆中的情況下他居然敢大聲疾呼南陽郡和南郡以漢水為界,意圖說明隆中不屬於南陽管轄。為了出名和討好現在的南陽人他又說張衡當時在南陽郡。請問王震中:張衡的《南都賦》你讀過嗎?《南都賦》就是寫南陽郡的事,為什麼還寫了漢江南岸襄陽萬山地區“遊女弄珠於漢皋之曲”的傳說。漢皋山就是萬山就在漢江南岸,今天屬於襄陽市。張衡《南都賦》收入了漢江南岸的漢皋山的傳說,這就說明南陽郡的管轄範圍在東漢時就跨過漢江管到了漢江南岸。
當然還有很多史料看我以前的文章,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好,我是襄陽甜!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的口號是:和你一起讓襄陽在頭條上甜起來! 你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在文章下面評論或私信我,我將真誠的與你交流,希望成為你頭條上最好+V朋友!
襄陽甜
躬耕個頭啊!
諸葛亮屬於知識分子。
在古代的時候,他不是農村戶口,沒有耕地!
所以說說諸葛亮躬耕,那就是個偽命題。
諸葛亮會種地嗎?諸葛亮會蒸饅頭嗎?不會。
所以說你們所說的那個諸葛亮和這個諸葛亮不是一個人。
同名同姓,但不是一個人,一個是種地的諸葛亮,一個是知識分子諸葛亮。
不信你去派出所查一下。
身份證號都不一樣。
三國演義裡邊的那個軍師,諸葛亮是在南陽諸葛廬。
種地的那個諸葛亮可能是在南邊兒一點兒吧。
行者視野
河南省南陽市與湖北省襄陽市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由來已久,其實歷史上已經早有定論,即: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在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隆中。但目前依然有所謂的專家繼續混淆視聽,故意無視東漢時期現在的湖北襄陽隆中在當時行政區劃上歸屬於南陽郡管轄的事實,將諸葛亮“躬耕隴畝”的地方移植到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的臥龍崗,且大興土木搞了一個旅遊風景區,其炒作的目的就是利用名人效應,打造區域名片,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而始作俑者則是地方的父母官,目的是獲得政績,兼風景區立項建設上馬後的經濟利益,當政者可以名利雙收,而搖旗吶喊的所謂專家則可以在眾多省級以上媒體上發表諸多文章,一展所長,或引經據典,據《山海經》云云,或旁徵博引,《地名志》云云等不一而足..........,但所有的長篇大論都會故意迴避(或模糊處理)一個事實,即:漢末南陽郡的行政區劃!最後這些挺不起脊樑的所謂文人也收穫頗豐,行政職務一般可以是國家處級,職稱一般為教授或副教授。據《襄陽郡縣誌》載,襄陽在中古時期一直有“襄陽無西”的說法,原因是距離襄陽古城以西10餘華里的萬山(地名)隸屬當時的襄陽,而萬山以西則為南陽郡所轄,隆中就在萬山以西,距離襄陽古城以西13公里處,現在的襄陽古隆中風景區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t、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t, 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玩歷史者當休矣!
甲天下191
史念海、王子今、王振中是什麼人啊!孤陋寡聞,請介紹一下,在哪一個著作上註釋反對諸葛亮躬耕地隆中?筆者費勁查找也沒有找到諸葛亮請宛城的記錄,何況具體到八里崗。難道有寫歷史記錄的陳壽、習鑿齒註釋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有說服力嗎?難道有國家領導人註釋諸葛亮在隆中有權威嗎?請提問者分別介紹一下。是非曲直請大家冷靜明辨。
風度飄飄hr
悟空平臺,不同於其他百科,就是要有一些非枯燥科普式的內容,其實,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為什麼”會將“躬耕隴上”當做問題,來入手研究一下。
其一,躬耕南陽,還是襄陽之爭的背景,及其背後所蘊涵的巨大經濟、文化意義。
關於南陽與襄陽之爭,這裡就再不贅述,裡面涉及的水太深,有很多名望文士都引證過,自己認為的地方是正確的,對,都是引證,因為,根本無法證明,哪一方是正確的。畢竟《三國志》、《出師表》、《資治通鑑》等典籍中,都沒有明確的地理位置的記載。
這裡專門研究一下,為什麼會出現爭議?很明顯的原因,諸葛亮太有名了,每一個地方都希望,這樣名震寰宇,振動乾坤的大名人能在自己的地盤上,這樣,其歷史地位,文化底蘊,就會上升幾個數量級。
所以,這是諸葛亮“躬耕隴上”之爭的根源所在,試問,如果這個人是李嚴、蔣幹之輩,還會出現這樣的爭執嗎?
其二,諸葛亮出仕之前,真的是在躬耕隴上嗎?
這裡,只是閒談,無意褒貶。
其實,諸葛亮隱居南陽,躬耕壠畝,看似飲酒作賦,逍遙自在,可其一直自比管仲、晏子等名士,正說明了他的遠大志向,做一個“隱士”只是權益之計,等待時機而已。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耕地的幾年,並沒有閒著,除了拜師學藝,還結識了徐庶、司馬徽的一眾名士好友,還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這樣一來,荊州刺史劉表成了他的丈人姨夫,荊州大將軍蔡瑁,便成了他的丈人舅舅。
這說明,諸葛先生,雖然一直躬耕農田,可心卻一直在大漢江山。
歡迎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宛城又名南陽城,何以見得?《史記》秦昭王27年,宛同時兼南陽名。歷來南陽可代指宛城。說宛城不是南陽,躬耕南陽是隆中的可以面壁去了。
《隆中對》(也稱《草廬對》)是明清時文人對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述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談話過程及內容的概括定義。細閱《隆中對》一文,正文並無“隆中”二字出現,亦沒有交待“躬耕隴畝”所在地位於襄陽隆中或南陽臥龍崗,概因陳壽缺乏第一手關於躬耕地史料,只能沿襲面臨同樣困境的前人習鑿齒的說法,把(襄陽)隆中記述為“亮家”(故宅),而對躬耕地望(具體位置)做模糊處理。題目附文粘貼的丁寶齋軟文曲解《隆中對》、移花接木鼓吹躬耕隆中明顯造假,無學者風骨,不值一哂。因此題主說“《三國志》都記載諸葛亮在隆中躬耕隴畝”,毫無道理;加之有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反證其謬,所以”有專家說隆中並不是真正躬耕地”,自然順理成章了。
韓國有個山寨版的襄陽——韓國江原道襄陽郡,這個襄陽郡為宋末被元軍捕獲並放逐到韓半島的襄陽生券軍及其後代所建,該郡克隆了到宋末為止襄陽城的著名地標,如漢江、峴山、墮淚碑、鹿門寺、襄陽古城、太平樓、石橋等地名,獨獨缺了一個現今來說大名鼎鼎的古隆中,為什麼呢?原來在宋末生券軍時代,襄陽隆中僅存在於東晉襄陽人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裡,並無實物對應;現址古隆中始建於明清時代。與生券軍同時代的宋末元初大文人元好問在其詩作《豐山懷古》裡有“炎精昔季興,臥龍起隆中”之嘆,可惜這個隆中是指當時已名揚天下的南陽臥龍崗。
至於躬耕地爭議,筆者支持南陽說。以前論述很多,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在此不再贅述。
謝謝大家。
中華釣魚島
翻開文史哲雜誌,的確可以看到中《隆中志》編者丁寶齋的文章: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居。
文中丁寶齋也的確引用了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的部分內容。看到這裡,不由得想,即然描寫三國曆史的權威著作《三國志》都寫了諸葛亮在“玄卒”後到“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躬耕隴畝’”,為嗎史念海、王子今、王震中等史學大家還一致認定諸葛亮躬耕於今天的南陽呢?
權威的中學語言文教科書上也認定諸葛亮躬耕隴畝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南陽市呢?
究竟是《三國志》記載錯了,還是王子今等史學大家論證錯了?
解鈴還須繫鈴人!
看了史學大家的論證和語文教課書的註解,看了《隆中志》編者丁寶齋的文章,我們再來看一看《三國志》原文!
天哪,那來的“後玄卒,諸葛亮就到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躬耕隴畝”???作為《隆中志》的主編,丁寶齋當屬襄陽一代文人,難道?也許?或者?可能?怎麼會。。。。。。
不過仔細回憶一下, 丁寶齋先生主編《諸葛亮躬耕何處》一書,引用《資治通鑑》的話時,把原文‘襄陽’二字刪去,變成‘初,琅琊諸葛亮寓居○○隆中’(○○原文此處有“襄陽”二字,丁刪除此二字是為了迴避隆中歸襄陽管轄的事實)。既想引用司馬光的話(初琅琊人諸葛亮寓居隆中),又想回避‘襄陽’二字,太聰明瞭!只是這樣篡改史料,。。。。。。
丁寶齋在其主編的《隆中志》中引用唐詩人胡曾的詩:
然而,那首叫所謂“隆中山”的唐詩,其實原文是《詠史詩。南陽》,丁寶齋呀丁寶齋
零品公僕
三國志記載沒有隆中,躬耕隴畝跟隆中也沒關係,三國時期還沒有隆中,諸葛亮敘述草廬對,百年後,晉朝時期襄陽人習鑿齒才號出來個隆中,才有隆中對,諸葛亮敘述躬耕南陽草廬對,和隆中對相差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