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場活,即將從記憶里消失了的情景

甘肅隴東地區的夏收一般在夏至過後,去年白露節氣前後種的小麥,這時候便到了收穫的季節。

我是六零後,記憶中最早的夏收是70年代中期,那時還是人民公社,社員都是向陽花的時代。

夏收時基本是全村老幼一齊上,歷時將近一月麥子才能上場結束。相比現在一兩天的機械收割速度,說出來八零以後的娃娃會吃驚不小。

隴東場活,即將從記憶裡消失了的情景

隴東場活,即將從記憶裡消失了的情景

碾麥場上,我們村還沒有拖拉機,當時是人工將拉回場裡的麥攤開,鋪成巨大圓形,套上大牲畜,最多六對,看當天攤麥多少確定套牲畜對數(一般是馬或騾子,也有毛驢),拉上碌礎一對跟著一對一圈接著一圈的在鋪開的麥秸稈上轉圈,碾場的活很辛苦和無聊,頭頂毒花花的大太陽轉圈圈,他們不穿鞋赤腳行走在買草裡,滿臉的汗水被麥草上揚起的塵土和在一起,蟄的眼睛都睜不開,一場麥子碾下來,吆牲口的農夫步行里程起碼都在十公里路以上。無聊中他們就講笑話取樂,有時也唱花兒。有經驗的老農,會看前面牲畜的動作,一手拿著灶濾和韁繩,一手拿著鞭子甩的啪啪作響,唯一要操心的是要觀察牲畜大便,當發現那個牲畜尾巴開始上翹,就知道要拉便,會及時伸出灶濾接住摔出場外,至於牲畜小便沒有辦法接,直接排到麥草和麥粒裡混合了,翻開麥草看下面這泡在尿裡的麥子,顏色也成赤褐色,也沒有辦法分離,最後起到一起不能說下去。總之那個年代就這原生態的糧食,吃上也很少生疾病。

隴東場活,即將從記憶裡消失了的情景

隴東場活,即將從記憶裡消失了的情景

我們那時還很小,一群孩子就在碾麥場邊上的樹蔭下玩耍。活動項目大多時間是彈杏核,兩人一組頭玩在一起,每人口袋裡掏出數顆杏核握在手裡,同時展手伸開,出核多的一方先收過對方的合在一起撒開在地,然後從相聚最近的兩個核開始,在中間用手指畫一道線,用食指彈向對方,彈中一個算贏一個,收起裝入口袋,由近及遠,什麼時候彈不中了,由對方收集撒開再彈,直至贏完算一回合。頂方和下棋類似,不同的是棋子變成了石子,具體怎麼下法我已經忘記了,還有就是打麻雀,上樹摘杏,總之那個年代快樂的很。

隴東場活,即將從記憶裡消失了的情景

碾場的中間是要翻場的,一般翻場三次,俗話說的三翻六蔓子,翻一次碾兩蠻子,遇到天陰沒有太陽暴曬,就得翻四次,翻場就是將已碾過的鋪開在上面的一層,翻到下面去,將下面沒碾到的翻上來,讓太陽邊曬邊碾,翻場時全部勞力一起上,場面非常壯觀,為的是搶時間和儘快碾好了起場,因為這個時期是雷陣雨多發季,有時一天幾次陣雨,萬一下的塌場了,幾天時間都處理不好,到了下午大約4點以後便開始起場,用木杈將已經脫粒的麥草杈開摞成大草垛。留在原地的麥和麥衣起堆準備揚場。

隴東場活,即將從記憶裡消失了的情景

揚場是個技術活,由村裡頂尖把式來做,當時沒有風扇,靠的是自然風力,順風向揚起一掀,借風力吹走麥衣,顆粒落場,這個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難,俗話說行家揚起來一條線,外行揚起來一大片,當一掀麥子加麥衣甩向空中,麥衣隨風飄去,落下的金燦燦麥粒不亞於一道道美麗的彩虹。

配合揚場的還有一人掠場,就是把落下的麥粒裡沒有被風吹走的麥秸掃出去,這個全過程是彎腰進行,要趁當揚起時沒有落下來的瞬間掃出,配合得默契,一般是女性裡面的頂尖把式。她們累了有時就跪在麥堆前,掃帚左右開弓,宛如機械往復運動,煞是好看。揚好的麥子進過一兩天晾曬才能入庫,這時候才算顆粒歸倉。

隴東場活,即將從記憶裡消失了的情景

到了80年代,隨著包產到戶,農村都變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勞作了。人們開始有了拖拉機,牲畜做動力的時代慢慢地消失了。但夏收的方法基本沒變,還是需要人工割麥,拉回碾場,攤開小圓圈,用拖拉機帶石轆碾。包產到戶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過去歷史一月的夏收,也在10天左右就結束了。

90年代經濟開始活躍,很多青壯年出門打工,家裡的勞力變少。這時候大型聯合收割機出現了,一直到現在,夏收就是一兩天的時間。感嘆社會30年來的鉅變,感嘆中國農民30年來的鉅變,我是普通農民,從那個年代過來,這些早已忘記的農活我都經歷過,無論社會怎麼變,但夏收的記憶在記憶的深處,刻骨銘心,終身不會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