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福建第一支紅軍部隊的成立始末嗎?快點擊進來……

福建第一支紅軍部隊———中國工農紅軍溪南紅軍營成立始末

□賴立欽

你想知道福建第一支紅軍部隊的成立始末嗎?快點擊進來……

1928年7月,永定暴動後,中共永定縣委和永定暴動總指揮部在距離縣城四公里的金砂金谷寺召開會議,將參加永定暴動的攻打縣城的農民武裝(主要是鐵血團成員等暴動骨幹)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溪南紅軍營,由永定縣委常委、永定暴動總指揮張鼎丞擔任營長,上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鄧子恢擔任黨代表。營以下設三個連,第一連連長趙成光,第二連連長××,第三連連長張發坤(後為謝仰前)。初期溪南紅軍營約200餘人。這是閩西地區第一支以工農紅軍命名的武裝部隊,也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部隊。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閩西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鮮豔威武的紅軍軍旗在閩西大地高高飄揚。

溪南紅軍營當時成立的初衷,主要是為了保存永定暴動武裝力量,保持群眾高漲的革命熱情,也為了積蓄和發展革命後備武裝力量。溪南紅軍營成立後,堅持黨的領導,實行鄉村武裝割據。張鼎丞親率紅軍營,以連為單位,兵分三路,憑藉山區有利地形,依靠群眾支持,開展游擊戰爭,深入溪南及鄰近地區各鄉村鎮壓反革命。溪南紅軍營作為溪南區蘇維埃政府的武裝保衛部隊,立即投入了反“清鄉”的武裝鬥爭。紅軍營活動於全區13個鄉,武裝保衛新誕生的區、鄉蘇維埃政權,協助鄉蘇維埃政府建立軍事部,將15至45歲的男青壯年編入赤衛隊,赤衛隊員人數達到300多人,每鄉成立一個赤衛隊。紅軍營除了對赤衛隊進行軍事政治訓練外,還要指導赤衛隊擔負戒嚴、站崗、放哨、守衛、監視反革命分子、轉移糧食和生產工具到山裡隱藏起來等任務。同時,紅軍營教員還要教赤衛隊員使用武器、製造彈藥和打磨刀槍等。

為了反對敵人的“清鄉”,紅軍營和各鄉蘇維埃政府軍事部還積極組織農民進行武裝抗租、抗捐、廢租、廢債,捉拿各鄉反動地主,沒收土豪劣紳財產,配合區、鄉蘇維埃政府開展以分田分地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革命,武裝保衛永定暴動革命勝利果實。紅軍營成立初期,“十天之內在各鄉及城內共殺反動子六十人,都是狗家不食的東西”。紅軍營在軍事鬥爭中,其戰鬥力也得到鍛鍊和提高。也因為有溪南紅軍營這支武裝力量的保衛,使永定溪南區各鄉建立了穩固的蘇維埃政權,廣大工農勞苦大眾分得了土地,使溪南區成為閩西地區第一塊紅色區域即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溪南紅軍營成為這一地區廣大工農群眾真心擁護的武裝組織。

7月9日,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給上杭、永定、平和、龍巖四縣縣委發出指示信:“現在閩西一帶已經到了革命工農與豪紳資產階級短兵相接的時期,上杭、永定、平和、龍巖四縣委即各派出代表2人在永定成立閩西特委……” 7月15日,省委特派員王海萍在金砂古木督崇德樓主持召開了上杭永定平和龍巖四縣委負責人會議,成立了中共閩西臨時特委。同時成立閩西暴動委員會,王海萍任總指揮,張鼎丞、鄧子恢、傅柏翠為副總指揮,並把杭、永、巖的暴動武裝整編為閩西紅軍第七軍第十九師,下轄3個團。龍巖白土和上杭蛟洋的暴動武裝編為五十五團,永定金豐、上湖雷的武裝編為五十六團,而永定溪南紅軍營則整編為五十七團,團長張鼎丞,黨代表鄧子恢。這是閩西地區第一支正規紅軍。

閩西暴動武裝整編為紅軍以後,根據“要使現在的武裝組織,與各縣的農民有密切的聯繫,往來於各縣去幫助農民鬥爭,實現農民鬥爭”和“使廣大的農民都漸漸起來擁護這個武裝的組織”的精神,立即向龍巖、永定、上杭等縣的敵人據點進攻。

1929年,紅四軍前委決定將閩西紅軍第七軍整編為紅四軍第四縱隊,由胡少海任縱隊司令員,張鼎丞任黨代表。這是閩西紅軍第一次整編為中央紅軍。

溪南紅軍營的誕生,是閩西革命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意義非凡,影響深遠。從此,福建省共產黨組織有了自己的武裝,也拉開了閩西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序幕。

溪南紅軍營能在金砂建立並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主要有幾方面原因,正如永定縣委報告指出,“溪南區是一個行政區域,位於永定縣西南部,緊連著永定縣城,縱橫30餘里。縣委選擇這裡作為立足點,有許多有利條件。其一,地理位置有利。這裡處於永定上杭二縣交界,有利於兩縣相互呼應。其二,地形與經濟有利。這裡地處縣城西部,有一座風水凹山峰作為屏障,地勢險要,且區域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便於長期堅持游擊戰爭。其三,群眾有革命的要求。當地貧苦群眾受苦受壓迫的程度相比其它地區的群眾更加深重,勞苦大眾要求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呼聲很高,特別是在永定暴動勝利的鼓舞影響下,積極要求革命並參加武裝組織。其四,永定縣委在這裡成立,有相當的政治工作基礎和群眾影響。”

中國工農紅軍溪南紅軍營已載入光輝史冊!□(作者單位系中共龍巖市永定區委黨史研究室)(摘自《紅色文化週刊》)原標題:福建第一支紅軍部隊———中國工農紅軍溪南紅軍營成立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