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新勢力造車:別總惦記著圈錢,該想想造車了

局面|新勢力造車:別總惦記著圈錢,該想想造車了

偌大市場,必有資本覬覦。“新勢力”如鯽,誰說不是過熱?

新勢力造車應該警惕了!

先是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說新勢力造車是忽悠,再是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視新勢力造車為被“淨化”對象,甚至預言“新勢力造車存在過度投資問題,3年至5年內超過90%的新車企會成為先烈”。

上週,國家發改委又向造車新勢力“開刀”。雖然新建純電動汽車資質審批權被下放至地方政府,但審核標準也隨之提高:電動車推廣水平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核准新的電動車項目前先要清理新能源殭屍車企;已經有新能源汽車項目的,項目達產(10萬輛)前不能再審批新項目……這些都為各地審批通過新勢力造車套上了“緊箍咒”。

被加嚴的還遠遠不止這些。對已經獲得資質的新能源汽車項目投資,發改委同樣嚴格要求,比如項目大規模量產前不得撤資;需要掌握電動車核心技術;只能生產自有註冊商標的產品等。

目前全國已經獲得生產資質的新勢力造車已超過16家,今後這些“新勢力”的一舉一動,都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管控之內,不能隨意地“忽悠”消費者、忽悠市場了。

發改委的“三板斧”源於在網上流傳出來的一份《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該《徵求意見稿》出臺對當下過熱的新勢力造車做了嚴格的規範,讓造車新勢力們頭頂直冒冷汗!直言之前資本追逐的“好日子”不多了。

為了挽回局面,造車新勢力們開始一輪“救火”運動。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股東大會上表示,會想盡一切辦法提高Model 3的產能,但仍然難擋消費者退車的事實;蔚來汽車交付ES8的腳步也在搖擺,一位排號相當靠前的用戶已經接到三輪解釋延後交付的電話;電咖車緊急宣佈1000輛銷量,但更像是在訓練室的獨舞……

如今,倒“新勢力”已經成為當下的主流思潮。連路透社也發佈數據統計,稱全球投向新勢力造車的資金已經超過900億美元,但相關投資仍有增無減。業界大佬更是評價,後房地產時代的熱錢在汽車行業“湧動”。這更像是一場“大躍進”,新勢力造車們滿嘴“浮誇風”……

為什麼會如此瘋狂呢?目前看來,2035年或將新能源汽車的一個關節點,包括歐洲、北美等地區的國家都已經制定了燃油車退出時間表。中國相關政府機構今年也已經明確,將盡快制定燃油汽車退出計劃。

在新能源汽車的推動上,中國無疑是最積極的。從2012年至今,在中國政府部門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在中國以年均200%的速度增長。2017年全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145萬輛,而中國市場的銷量達到79萬輛,佔了一半多。

偌大市場,必然引發資本的覬覦。最近兩年,中國市場迅速成為新能源領域投資的熱土,包括特斯拉等最早一批造車新勢力正在中國市場加快佈局。據透露,目前仍在等待審批“新勢力”超過了500家。

這麼多“新勢力”出現,顯然是過熱的表現。

單從增幅來看,新能源車市場可謂蒸蒸日上,但就其全球滲透率而言仍然偏低,還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的市場。2017年,全球汽車產銷量在9730萬輛,新能源(含插電混和動力汽車)僅為145萬輛,佔比不足1.5%。即使是在表現最好的中國市場,滲透率也僅為2.7%。這一數據,足以讓計劃做“短線”的“新勢力”們寒心。

一些國內研究機構預測,包含傳統車企在內的新能源車產能(含在建產能)已突破2000萬輛,超出國家設定的2020年目標產能的10倍以上。這些新增產能今後將在未來3至5年內兼併重組,一些實力較弱的造車新勢力必將成為“炮灰”。

不管怎麼說,圍繞汽車電動化的新一輪造車運動是大勢所趨,不可迴避。只不過“新勢力”們要一心一意造車,不能再繼續借“勢”圈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