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后来随父辈定居扬州,所以他对外自称“扬州人”。他有一篇最有意境的文章名叫《荷塘月色》,使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朱自清的名字是令人无法忘却的。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当年读书的时候,刚踏入高中阶段,开篇就是《荷塘月色》,这是最难以忘怀的一篇文章,以至于走出社会这么多年,对这一篇短文都能背诵,为这文中塑造的气氛所感染,特别是比喻,更是新颖别致,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 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清香比做歌声, 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 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还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使人产生无边无际的遐想。

文中展示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更为绝妙之处就是叠词的运用,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形成语言典雅、清新之美。、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后来可谓是对朱自清情有独钟,几次到扬州,都想到看看他的故居,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那有一次记忆最深的是一个雨天,从东关街转入那一条条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我此时恰如雨巷中孤独的行着的彷徨者。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江南的春夏之交,阴雨绵绵,雨不大,稀稀拉拉。每次走在小巷中,就会想起当年听到很好听的扬州小调的意境:“扬州城 巷子深,户挨户 门对门,门里门外一家人,清早开门问个早,小巷虽狭不碍人,来往行人礼三分,卖菜的慢语轻声, 卖菜的如拨琴筝。扬州城 巷子深,夏不热 冬不冷,月下小巷更迷人,夜风徐徐拂人面,满耳管弦吐心声,春江花月又逢春,吹箫的闭目轻吐,拨弦的如执绣针。扬州城 巷子深,青砖路 黑漆门,深深小巷育伟人,罗西风 阮文达,史可法 朱自清,从古自今如春笋,昔日里光华灿烂,今日里四海威震....”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是呀,这朱自清已经成了扬州人的名片。走至安乐巷27号,这是朱自清故居。这让我的心情瞬时闪亮。来到故居,首先看到的是悬挂在门洞上方“朱自清故居”牌匾,这是江泽民题写的。 江家和朱家曾是邻居,又系世交。江泽民的生父和朱自清是同班同学,江和朱自清次子朱闰生,也就是《荷塘月色》里的闰儿也是同学,并且是私交甚好的朋友,而朱自清二弟朱物华教授则是江泽民的老师。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平明镇。他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安乐巷,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淡泊宁静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扬州每一条小巷每天演绎着不同寻常的故事,漫步小巷,不时令人眼睛一亮,因为我心中仰慕的名人故居就如珍珠般散落在小巷中, 小巷每个门庭都是一本书,各有不同的精彩。

朱自清故居是一条很深很深的小巷,弯弯曲曲,首尾相连,内外相通。真是巷连巷,巷通巷,大巷里面套小巷的格局。这里的小巷非常有特色,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粉墙乌瓦、苍苔绿藤、淡烟轻笼、小路逶迤,恰如一幅幅古典的水墨画。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走进朱自清的故居,这里静悄悄,好像世人早把它遗忘。步入第一进,薄砖铺地,条石镶边,青苔接缝,砖墙细瓦,雕花屏门,古朴大方。天井、门堂、厢房,红木清漆打造的窗栏、案几、条桌、橱柜、大床和房间里的陈设,一如从前,仿佛是一幅百年前的情形。

右边并列的两间客房,是当年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也是朱自清和他夫人陈竹隐的新房,1931年初,朱自清和陈竹隐订婚,后朱自清去欧洲留学。回国后在上海举办了婚礼,然后携新婚妻子回扬州在此居住。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扬州在朱自清的生命中有着绕不过的情结,朱自清的祖父母,父母和发妻武钟谦女士都葬在扬州,他在《我是扬州人》里写道:“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其实,人他的记忆中只有这深深的小巷。

朱自清故居一角,庭院里有一棵枇杷树,枝叶婆娑,浓荫匝地。 西墙外有一棵棟树,隔两步远有两棵紫藤,两棵紫藤不约而同都缠绕在棟树上。走出朱自清故居这条小巷,在拐弯处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情形,但回眸时,想起朱自清的那种文人气质,他的爱国热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面粉,他的这种精神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小巷深处走出的一代大文豪朱自清,他的文章和精神都影响着一代人

因此,他的这种精神和他的文章一样,对我们下一代的人更有教育意义,因为人嘛,享受是一方面,但绝对不能用气节来换取那可怜的施舍。这就是我每次总喜欢去看名人故居和事迹得到最大的启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