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这一代年轻人到底行不行,内心深思「精品文章」

2018年,恰逢朱自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我们曾诵读过他的《荷塘月色》,感慨于他的《背影》,如今斯人已逝,遗留下的似乎只有白纸黑字,却不仅仅只有白纸黑字。

说起民国时期那些年轻文人,很多人都心驰神往,那是最坏的年代,却也是最好的年代。浮现在眼前的,是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面孔,他们似乎永远清秀俊雅,神采奕奕,举手投足间透露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节。那些朗朗上口的名字,至今仍在被后人津津乐道:鲁迅、朱自清、梁实秋、老舍.....这其中或许有神化和滤镜的色彩,因为时代久远,我们隔着历史观望,只余仰慕之情。反对比今天的年轻人,绝大多数人都忍不住翻个白眼,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目中无人的一代......种种标签,数不胜数。

真是这样吗?同样是青年人,我们这一代真的和上一代相形见绌吗?

朱自清先生挥笔写就了他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用文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何时,年轻人都在犯相同的毛病;无论何地,年轻人都会老去。

朱自清:这一代年轻人到底行不行,内心深思「精品文章」

青年人爱说自己是“天真的”,“纯洁的”。但是看看这时代,老练的青年可真不少。老练却只是工于自谋,到了临大事,决大疑,似乎又见得幼稚了。青年要求进步,要求改革,自然很好,他们有的是奋斗的力量。不过大处着眼难,小处下手易,他们的饱满的精力也许终于只用在自己的物质的改革跟进步上;于是骄奢淫佚,无所不为,有利无义,有我无人。中年里原也不缺少这种人,效率却赶不上青年的大。眼光小还可以有一步路,便是做自了汉,得过且过的活下去;或者更退一步,遇事消极,马马虎虎对付着,一点不认真。中年人这两种也够多的。可是青年时就染上这些习气,未老先衰,不免更教人毛骨悚然。所幸青年人容易回头,“浪子回头金不换”,不像中年人往往将错就错,一直沉到底里去。

前段时间某高校的学生因“官威”这一话题,一口气冲上了热搜。怎么回事呢?说是一名学生会的同学,因为在聊天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并直接圈了学生会主席的名字,结果群管理员跳了出来,质问这位同学:“学生会主席是你能这么对待的?”,随即便是一番痛骂。

网友们评论说:“明明是学做人的地方,偏偏学做官”。三分讽刺,七分可悲。

朱自清:这一代年轻人到底行不行,内心深思「精品文章」

现在的青年人怎么了?明明被寄予厚望,作为新鲜血液能推翻那些沉疴旧俗,结果却成了恶劣习气的帮凶和维护者。这与朱自清所说的“老练”不谋而合,他们太早沾染了这个社会的习气,让人看不到一个青年该有的风貌。好在年轻人有一点好,那就是一张白纸,还有涂抹更改的可能

青年人容易脱胎换骨改样子,是真可以自负之处;精力足,岁月长,前路宽,也是真可以自负之处。总之可能多。可能多倚仗就大,所以青年人狂。人说青年时候不狂,什么时候才狂?不错。但是这狂气到时候也得收拾一下,不然会忘其所以的。青年人爱讽刺,冷嘲热骂,一学就成,挥之不去;但是这只足以取快一时,久了也会无聊起来的。青年人骂中年人逃避现实,圆通,不奋斗,妥协,自有他们的道理。不过青年人有时候让现实笼罩住,伸不出头,张不开眼,只模糊的看到面前一段儿路,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年轻人也终会走向中年、老年、坟墓,也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但人这一生,不就是这种不断拨开迷雾的过程吗?从无知到有所知,从拒绝到妥协,有时候我们也会后悔会遗憾,如果当初不这么想,如果当初不这么做......

朱自清:这一代年轻人到底行不行,内心深思「精品文章」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便是现在,那么《论青年》的意义,也就达到了,知道自己可能会犯怎样的错,那就去避免;知道自己无法看到自己的不足,便多看多观察。青年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是一个人最美好最拥有可能的年华,愿你不后悔也不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