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些姐麼的快遞可能還在未知的路上,但現在說雙十一大概是沒有蹭熱點的嫌疑了。同時老徐還有個小心機,先讓營銷號、“大v”們先走兩步,讓他們先說,防止俺說些老掉牙的梗還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
當然,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凡事講個相對。
今天就來補個雙十一的缺,以行業觀察的角度,來給大家扒點新景兒,順帶撩撩暗藏的陷阱。
雙十一這盤局
有人說馬雲真好,在雙十一締造了購物狂歡節讓光棍們有了一個釋放的口子,不至於不斷在孤單寂寞中陷下去。
也有人覺得,馬雲是趁虛而入,他看上的只是你的腰包。
其實搞雙十一的背景恰逢天貓前身“淘寶商城”上線不久,阿里從C2C切入B2C起初並不順利,淘寶商城門可羅雀。
在賺錢機器打造好之後,運營就成了接下來的最大課題。
美國感恩節期間的“黑色星期五”商場大促銷給了阿里靈感,11,11這個日子好記有噱頭,其次恰逢換季是個非常不錯的時間節點。有人認為雙十一期間跟重大節日不衝突也是個利好,其實不然,光棍節本身就是硬造出來的一個熱點,失去自帶熱點的節日加持,反而是一種風險,只不過雙十一現在來看,太成功了,以至於人們自動地為它不合理的因素進行合理化解釋。
2009年雙十一銷售額0.5億元,共有27個品牌參與。
2011年天貓雙11銷售額33.6億元,淘寶和天貓共52億,2200家店鋪參與。
2015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淘寶天貓平臺的在線交易額突破10億耗時72秒;12分28秒時交易額突破100億,全天交易額超912億元,其中移動端佔比68%。
2017年雙十一最終成交額1682億元,無線成交額佔比90%,比2016年增長41%,225個國家和地區加入2017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
自2009年11月11日第一個雙十一算起,今年的雙十一已經是第9屆了,阿里官方,賣家,買家三方玩家主體都越來越老練。
三人一臺戲,最精明的當然是操盤的阿里,其次是“無商不奸”的賣家,最後才是消費者。
阿里做這盤局的意圖很明顯——吸引眼球做大做強。
放到更大的背景下,早年電商在整個市場中的份額極小(哪怕到了2016年,電商市場規模近5萬億了,但在社零中佔比也就14%左右),在土老闆們眼中幾乎就是小屁孩懷裡塑料飛機一類的玩具。這也可以解釋每年雙十一,各大電商平臺撕逼成了保留節目的原因,都是難兄難弟,吵吵才能吸引社會眼球,彼此之前看似火藥味濃的不行,暗地裡實際上都保持了一種默契——一起做大電商。
賣家的訴求也昭然若揭,最開始就是要流量要訂單,既然平臺樂意去吆喝,去全網搜刮流量,不攙和看起來會像個傻子。至於電商生態成熟之後,打爆款,推新品,去庫存的算盤,歸根結底仍舊是儘可能多地賺錢。
消費者訴求可能五花八門一點,但也能概括出來——用鈔票去換各種各樣可以滿足慾望的“好處”,昇華點講,叫買“快樂”。激活這一角色的秘訣在於塑造一個場景,營造一種氣氛,除了他自己買,他買的動作還感染其他人,形成一種群體性的行為藝術,沒錢的圖實惠,有錢的圖熱鬧,購物成了這個節點的重要社交方式。
場景化營銷是門非常了得的殺器。
小橋流水古道西風,詩人忍不住會吟一首詩;
昏暗迷離的光線,和著厚重節奏鮮明的金屬樂,夜店咖禁不住地搖頭晃腦;
珍饈華衣世間萬物皆呈現在眼,打開電腦到處都是搶紅包,不止5折,人一旦被氛圍感染,想象被打開,就註定命裡缺買。
只有一種人例外——特立獨行的有錢人。因為有錢,該買的平時都買了;因為特立獨行,雌雄同體不社交也能自洽,不易被世俗裹挾。
-----
文/徐戈,網絡營銷魔法師,互聯網項目操盤手,多名大V幕後運營策劃推手。更多猛料文章參見微信公眾號:daai1024,老徐有話說。微博@徐戈。
閱讀更多 徐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