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 为浙江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消费日报网讯(梅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明确指出。

今天上午,记者从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成就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自2013年浙江省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浙江省残联聚焦收入保障做“加”法、支出压力做“减”法、机制效能做“乘”法、精准服务做“除”法。五年来,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浙江全省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388元和21524元,比五年前分别增长了73.2%和100.8%;浙江全省劳动年龄段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6.01%,比五年前提高了30.31%。

收入保障做“加”法

残疾人的特殊性,使之成为最需要民生保障和社会帮助的群体。“在我省原有政策和国家政策基础上,我们坚持‘普惠+特惠’,对兜底保障和创业就业等政策提标扩面,为残疾人‘加福利’、‘增收入’。”浙江省残联副理事长黄树良介绍说。

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彩霞岭社区的张寅,今年36岁,智力一级,每个月可领最低生活保障金955元,全年共11460元,加上生活补助、残疾津贴等全年共增加收入37020元。

此外,浙江省残联通过低保扩面、两项补贴扩面、提高就业增收等方式增加残疾人收入。到2017年底,浙江全省残疾人就业达到33.3万人,就业增收对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9%以上。

支出压力做“减”法

在做好“加福利”的同时,浙江还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减支出”、“缩差距”。通过康复补贴、保险补贴、就学资助、大病救助、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危房改造补助、网络信息费减免、通讯补贴、用电量补贴、市内公交免费等10多个方面的补贴、补助、减免,减少残疾人家庭刚性支出。

2017年,浙江全省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3.2%,比2016年提高1.55%;全省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省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6.2%,比2016年提高了0.74%,城乡残疾人和社会平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机制效能做“乘”法

“残疾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借势借力,集聚各方资源,激发干事聚力、机制合力、叠加发力的‘乘数’、‘滚雪球’效应。”浙江省残联党组书记蔡国春介绍说。

浙江针对残联自身专业人才和资源短板,主动出击,寻求合作补短。近年来,浙江省残联推动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建康复医院、康复医学院;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电商助残战略合作协议,在电商培训等七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浙江省残联深入推进社化助残服务,打造“志愿助残阳光行动”等品牌项目。

据了解,浙江全省注册助残志愿者累计达到4万名,服务残疾人500万人次以上。

精准服务做“除”法

“让数据多跑路,残疾人少跑腿和不跑腿。”蔡国春在发布会上说。据了解,浙江依托信息化,与民政、人社、公安等有关部门实现相关数据实时交换共享,不断推进残疾人证办理等事项。通过开展责任医生签约、康复服务、送教上门、文化助残、康复体育、无障碍改造等“六进家庭”服务,让符合条件、有需求的困难和重度残疾人不跑路。

此外,浙江还开展精准康复行动,为50多万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5类31项基本服务。开展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加大对26县无自筹资金的家庭慈善资助,确保发现一户、解决一户。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开展残疾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