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十件发案 10 年、20 年以上 “死案”“冷案” 相继告破

沪十件发案 10 年、20 年以上 “死案”“冷案” 相继告破

摄影本报记者赵立荣

沪十件发案 10 年、20 年以上 “死案”“冷案” 相继告破

今年 3 月 21 日,上海市公安局经过 28 年的深追细查,破获了 28 年前发生在当时青浦县的一起故意杀人案,成功抓获潜逃 28 年的故意杀人犯罪嫌疑人王某;就在 4 月,"2004 年徐汇区入室抢劫杀人案 " 也随着 3 名潜逃犯罪嫌疑人被抓获而告破,14 年的盯案不放终有结果。数据统计,仅近两年,上海百余起现行命案全破;十件发案 10 年、20 年以上 " 死案 "" 冷案 " 相继告破。

命案侦破最能检验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多年来,上海警方刑警团队积极应对各类挑战考验,始终对疑难命案紧盯不放,案件不破、追查不止、专案不撤,利用信息、科技等多种方式不断寻找侦查突破口,直至抓获犯罪嫌疑人。他们以超乎寻常的执着精神,穷尽一切手段,还原一个个悬疑命案背后的真相。

实现命案全破,是上海警方永不放弃的目标,也是对上海这座 " 最安全城市 " 的最好诠释。

掏出笔记本,默默划去扉页上的第一行字,李庆有点如释重负。这本本子已经跟了他 20 多年,刑警生涯中所有未破的积案都记在了里面。刚刚划去的那一行,就是今年 3 月 21 日告破的那起发生在 28 年前的青浦县第一案。

28 年,几乎占了一个普通人生命中的三分之一。28 年间,无数次希望与失望的轮回交迭,这起未破的积案,他始终无法忘记。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李庆主动要求回到刑侦一线,成为刑侦支队一名普通的侦查员。28 年后,他带领同事,终于抓到了这起命案的逃犯。" 等待的那一瞬间,我清楚地听到了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声。" 那天的抓捕场景至今仍在李庆的眼前。划去积案,他有些期待,在最后的刑警生涯中能否将笔记本 " 清空 "……

这个遗憾在心里种了 28 年

案件的发生还要从 1990 年初夏的一天说起。卓女士的丈夫发现妻子和三个月大的女儿在家中遇害。案发后,警方针对被害人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摸排。小城镇的关系网络并不如城市复杂,办案刑警根据现场遗留下的种种痕迹和线索,很快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被害者的熟人圈。

在第一轮的比对中,警方没有任何发现。是侦查方向出错,还是异地作案?直觉告诉办案人员,侦查方向没有错,或许是在比对线索的时候忽略了什么。就此,警方再次开展新一轮的走访调查和线索梳理。此时,职校学生王某进入了警方视野。经过比对,王某的生物信息与现场遗留下的痕迹线索高度吻合。嫌疑人就在眼前,但专案组的办案人员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闻王某畏罪潜逃的消息。许是第一轮的摸排惊动了王某,他没有向家人告别,就匆匆上了一辆大巴,逃亡外地。

那时的户籍管理网络远不如现在发达,王某逃到偏远地区,换了名字,从此人间 " 蒸发 "。此后的 28 年,他没有和家人联系过一次,也就这样生生地在警方的视线中消失。

未破的命案,就像是欠下的债

李庆当上青浦刑侦支队支队长时,已是分管这起案件侦破的第三任负责人了。

李庆身边总会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所经手的未破积案。从案发现场勘探结果、尸检报告、犯案人社会关系,再到每条线索的跟进核实,他都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就好像拿着一个放大镜,他想要将与案情相关的所有线索都 " 探照 " 到位,看看自己是否有遗漏之处。

70%、80%、90%…… 系统出现的嫌疑人相似度各不相同,但李庆不迷信这些表象数据,他还是习惯于老一套的 " 笨办法 " ———一个个排查。在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交迭中,案件还是一无所获。其间,李庆也转战了包括治安支队在内的多个岗位,但他的心里似乎总有把火在燃烧。他说:" 只有做刑侦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那股炙热的激情。"

去年,已经到退居二线年龄的李庆毅然选择回到刑侦一线。他的朋友不理解,甚至就连与他风雨相伴了几十年的爱人也对他的选择思虑重重。刑侦一线的工作与安稳二字几乎搭不上边,每个月出差是 " 标配 ",遇到紧急状况半个月不着家都有可能。好不容易到了可以稍稍缓一缓的年纪,为何还要与自己过不去?李庆的回答十分直白:自己经手过的那些未破的命案,就好像是欠下的债,只要一天没有破,就无法睡个安稳觉。每次翻看那些积案资料,他总觉得那些受害人还在等待,等待警方能够尽快将犯案人捉拿归案,等待一个迟来的公义。

" 脑补 " 路线,沉着布网

去年 8 月,李庆归队。今年 3 月,青浦刑侦支队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安徽省宁国市公安局经过排查,发现一个名为 " 徐涛 " 的男子身份存疑,且与嫌疑人王某年龄接近。对比显示," 徐涛 " 和王某的外貌相似度只有 75%,要去追查吗?答案显而易见。这些年里,为了不放过一丝可疑线索,李庆和同事已经排查过上千个可疑人物了。

时间就是刑侦的生命线。穿着单薄衬衣的李庆没来得及收拾件厚一些的衣服,便直接出发前往安徽省宁国市。抵达宁国后,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李庆与同事最终成功确定,化名为 " 徐涛 " 的可疑人物,就是警方追逃了 28 年的王某。

嫌疑人近在咫尺,是立马上前捉拿吗?不断被催促尽快展开行动的李庆,此时却像 " 入定 " 一般沉思起来,慢慢在脑海中勾勒出犯案人的行动轨迹、社会关系网络,快速地将所有可能的逃窜路线进行 " 脑补 "。按捺住内心汹涌的激动,李庆开始沉着布网。

抽丝剥茧,精确描画盯梢点位

当地警方只知道王某家住的小区,但不清楚具体住址,于是李庆转换思路,排查起王某老婆名下车辆的行动踪迹。他发现,这辆车每天都会在他们已经掌握到的王某居住小区出现,但小区里并没有划固定车位。如何准确锁定行动位置,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李庆联想到,如今化名 " 徐涛 " 的王某已经成为一家饭店的小老板,时间相对自由,有更多可能将车停在距离居住地较近的位置。循着车辆的线索,警方大致确定了王某居住的楼栋位置。

根据踩点,李庆观察到,小区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西面是消防通道。据此,他制定了初步预案,南口、北口各派一人盯守,这里既能通车,也能通人。而为防止王某弃车逃走,小区西面的消防通道也要派人牢牢守住。作为关键线索之一的车辆,也需安排专人盯防。就此,四个盯梢点清晰刻画出来。而李庆把守的,是最不可能抓住犯人的南面出口,距离车辆停放位置约 50 米。

最可靠的 " 后卫 "

凌晨五点多,早春仍然 " 冷气 " 十足。李庆和同事们没来得及扒上一口早饭,就来到盯梢点位进行守候伏击。

四个多小时过去了,王某没有出现。难道狡猾的嫌疑人这次又提前一步逃走了?办案人员早已被冻得不行,却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哨位仔细观察,生怕错漏什么。此时,警方获得了新的消息,最终确定了王某居住的楼栋。" 嫌疑人在家里!" 办案组微信群里的这条新消息立刻让大家振奋了起来,部分人员离开盯梢点,前往王某家中进行抓捕。

然而,意外却出现了。负责观察的同事仅看到了王某在家中,并不知道当时他正在穿鞋,准备下楼。这一时间差,使得王某顺利进入了车辆。" 先跟上去再说,总有机会的。" 李庆第一时间做出决断,悄悄开车尾随在王某车辆后面,准备找时机再抓捕。

这时,一个年轻的警员有些按捺不住兴奋," 嫌疑人就在眼前,为何不干脆拦住他?" 李庆立马严厉制止了这一冲动行为———办案组所面对的是一个在逃 28 年的凶杀案嫌疑人。逃亡的这段时间里,王某一次都没有与家人联系过,如果贸然出手拦人,无法预判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就这样,李庆和同事静静地尾随在王某身后,等待时机。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王某驾驶的车辆缓缓减速,停在一家酒店的停车场。没有一丝迟疑,李庆立马让同事趁车辆转弯的时候将车挡住,所有人冲上前,打开车门,控制住嫌疑人,而李庆则一步坐进副驾驶位置,拔掉了汽车钥匙。

这就是李庆———团队中的分工合作中,那些出彩的抓捕镜头,他总要让给别人," 前锋 " 的事情他不常做,却凭着一份细心,成为了大家心中最可靠的 " 后卫 "。

终曲:这股拗劲被 " 完美复刻 "

或许有些人从出生起便知道自己将要走的路。" 我从小就是个刑事迷,并立志长大要当一名刑警。" 幸运的是,李庆成功地考上了 1985 年最后一批公安中职院校,走上自己的梦想之路。

回忆起当年刚入职的情景,李庆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倔强不服输的自己。刚踏上刑警岗位,他也碰到过许多挫折,反复审讯之下,犯人怎么也不松口,其他同事却一审就能获得完整口供。一次次被否定,又一次次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就这样,他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在儿子心里,李庆永远是他的 " 英雄爸爸 "。李庆的汽车里至今摆放着一个警察玩偶,因为儿子小时候喜欢,那个当一名警察的梦想或许就是在那时种下。" 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但如果想要更优秀,就必须学会吃苦。" 李庆的这股拗劲在儿子身上完整印刻了下来——— " 执拗 " 的他,如今也是一名警察。

不服老的李庆已经在这条路上奔忙了数十年,并且还将继续行进下去。

谈判专家马臻

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资深谈判、审讯专家马臻看来,审讯有点像炒菜,不仅要备齐 " 食材 "," 厨功 " 也要到位,还要讲究火候,整套动作如果没有行云流水地完成,味道就会完全不一样。

每次参加审讯之前,马臻都会穿上熨烫妥帖的衬衫,将皮鞋擦得光亮无比。打开审讯室大门前,他会反复斟酌即将和犯罪嫌疑人展开的对话。他清楚,在审讯领域," 套路 " 至关重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策略,只有对症下药,最终才能卸下犯罪嫌疑人的心防,获得满意的审讯结果。

自 1994 年从公安院校毕业,马臻就一直在重案一线担任审讯工作。通晓犯罪心理学的他知道,给予犯罪嫌疑人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对于审讯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弄清他怎么走上犯罪这条道路。" 马臻告诉记者。

审讯中,马臻喜欢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软肋。他解释:审讯时,犯罪嫌疑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此时,唯有从他所熟悉的事物切入,缓解了紧张心态,才能使审讯稳步推进。

寻找到犯罪嫌疑人心里那块柔软的地方,这是马臻一直以来的审讯秘诀。去年,他们把十余年前原闸北区一上门抢劫杀人嫌疑犯王某抓捕归案。有过前科的王某有着极其丰富的抵抗审讯经验,心理防线十分顽固。为了啃下这块 " 硬骨头 ",他和王某 " 耗 " 上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马臻发现王某十分重视亲情。他马上联络侦查员赶赴王某的老家,在做通其姐姐的思想工作后,拍下了亲人们现在的生活状况。看完侦查员录制回来的视频,王某的心理防线一下子崩塌了,就此坦白了犯罪事实。

" 你真的是一个好警察。" 这是许多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对马臻说的最后一句话。

痕迹专家于奎栋一定要找到 14 年前的那个凶手

" 只要犯罪嫌疑人留下一丝身份线索,在日新月异的刑侦技术支撑下,终有一天要将对方缉拿归案。" 上海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痕迹室副主任于奎栋,对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充满自信。

于奎栋带领的是一群名副其实的老专家。这群平均年龄已近 50 岁的老刑警是案件侦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如何确保现场痕迹识别结果的真实可靠,这是于奎栋和同事们深耕了几十年的领域。

从一开始手持放大镜到后来用上显微镜,再到如今更加科学的侦查手段,这些年,改变的是技术,不曾变过的是老于和他的团队对这份工作的严谨认真。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没有完成比对任务的现场痕迹,于奎栋一直藏在心里。每当有新痕迹入库,他都会再次比对一番,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功夫不负苦心人,去年,一个让老于团队记挂了 14 年的犯罪现场痕迹终于找到了它的主人。2004 年,犯罪嫌疑人挟持一名年轻人,迫使他在银行提款机提款后,又将其残忍杀害。在现场取得一枚痕迹后,于奎栋就此开启了寻找凶手的漫漫长路。他知道自己不能放弃,如果连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了,还有谁能还受害者一个公平正义?终于在去年,于奎栋带领团队通过最新比对数据找到突破口,最终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几十年伏在桌案前,仔细比对现场痕迹细节,为守护公平正义默默付出,于奎栋常说一句话:" 有没有鲜花并不重要,我们在心里为自己鼓掌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