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頂級佩飾「朝珠」背後嚴格的等級制度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

, 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據稱佛教將108作為佛的象徵。朝珠每隔27顆珠子夾入一顆“佛頭”加以間隔,使其在色澤上與朝珠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背雲,寓意"一元復始",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三串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總和為30天。“紀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一串在右為男,兩串在右一串在左為女。

清朝頂級佩飾“朝珠”背後嚴格的等級制度

由於清朝皇帝篤信佛教,凡皇帝、后妃、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朝珠是清朝禮服上特有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是身份與地位的重要標誌,也是封建王朝等級制度的體現。按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掛朝珠,其他一般官員和百姓不能隨意佩帶。

清朝頂級佩飾“朝珠”背後嚴格的等級制度

中國嘉德2013年春拍 清香木雕羅漢朝珠參考價:RMB 280,000-380,000尺寸:長 83

朝珠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珊瑚、琥珀、蜜蠟等世界珍物製作,一般以光素的形態出現,著意表現其材質。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綠或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對於佩帶何種質地的朝珠,也有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清朝統治者規定,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擁有東珠朝珠均屬僭越犯上,這也是為何東珠朝珠存世稀少的原因。除東珠朝珠外,皇帝在不同場合佩戴的朝珠也不同,如:皇帝祀天以青金石為飾,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綠松石珠,均明黃絛。

清朝頂級佩飾“朝珠”背後嚴格的等級制度

中國嘉德2013年秋拍 清乾隆御製東珠朝珠參考價:RMB 2,800,000-3,600,000尺寸

此外,朝珠的大小質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員覲見皇帝時必須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額頭觸地。朝珠的直徑越大,珠串就越長,佩掛者俯首叩頭的幅度就可減小,這可以說是皇上對不同官職的不同恩賜。

朝珠是屬藏族文化類珠子衍化而來,也融入了中原文化。朝珠多以各種特異珍貴材料製作,既顯珍惜名貴,又有歷史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實屬收藏佳品。但目前朝珠收藏屬於冷門收藏,收藏人群都遠不如郵幣卡等小物件的收藏人群多。

清朝頂級佩飾“朝珠”背後嚴格的等級制度

中國嘉德2010年春拍 琥珀朝珠參考價:RMB 45,000-65,000尺寸:長78 cm.

但近年來,古代珠子收藏逐漸升溫。2010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一串清代御製朝珠以6786萬港元成交,這無疑吸引了眾多藏家的眼光;到2013年,拍賣市場上成功拍出3件百萬以上的朝珠,這無疑說明了藏家開始關注這塊"價值窪地"。

清朝頂級佩飾“朝珠”背後嚴格的等級制度

北京保利2009年春拍清乾隆珊瑚刻六字真言朝珠尺寸:長73 cm.成交價:人民幣1,456,000

收藏朝珠除了要關注原料、工藝,區分御製還是民制,更要注意是否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由各種珍貴寶石製作的朝族固然價值不菲,若有豐富的歷史意義更是無形的增加"附加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