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第七部分(小技與大道)

原文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夫臨江而釣,曠日而不能盈羅,雖有鉤箴芒距,微綸芳餌,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網罟爭得也;

譯文:在江邊釣魚,一整天卻不能釣滿一魚簍,雖然有像針一樣的鉤子,尖利的倒刺,細小的魚線,芳香的魚餌,再加上詹何、娟嬛那樣高超的技藝,仍不能與魚網捕撈相比。(解讀:詹何,戰國時楚國的隱士;娟嬛,戰國時楚國的哲學家,傳說是老子的弟子。都非常善於釣魚。)

射者扞烏號之弓,彎棋衛之箭,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飛鳥,猶不能與羅者競多。

譯文:射手拉開烏號之弓,搭上的是棋衛之箭,再加上有後羿、逢蒙那樣的射技,來射飛鳥,還是無法與用羅網捕鳥去比多少。(解讀:烏號,強弓的名稱,棋衛名箭的名稱。后羿、逢蒙中國古代的神射手。)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何則?以所持之小也。張天下以為之籠,因江海以為罟,又何亡魚失鳥之有乎?故矢不若繳(zhuó),繳不若無形之像。

譯文:為何呢?因為釣魚者、捕鳥者所用的器具太小。假如張開天穹作籠子、用江海做羅網,哪還會有漏網的魚、飛走的鳥?所以說光頭箭不如帶有尾繩的箭,而繩箭又不如無形的天地之籠、江海之網。(解讀:矢,就是沒有尾繩的箭,結構上分為箭頭、箭桿、箭羽。 箭頭分為薄匕式、三稜式、圓錐式、平頭式。箭桿一般用竹或木兩種材料製做。箭羽和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矢最早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是歷史最悠久的武器之一。繳,帶絲繩的箭,便於射出後收回,捕獵用。)

夫釋大道而任小數,無以異於使蟹捕鼠,蟾捕蚤,不足以禁奸塞邪,亂乃逾滋。

譯文:這就是說放棄大道而用小技來治理天下,何嘗不是與用螃蟹捉老鼠、以蛤蟆捉跳蚤相同呢?不但不能禁止奸邪堵塞罪惡,反而會更加亂。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第八部分(辛勞與安逸)

昔者,夏鯀(ɡǔn)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譯文:過去,夏鯀修建很高的城牆來防範,諸侯遠離他,各國懷有叛逆之心。(解讀:夏鯀,禹的父親。三仞,指城高,按照古代的禮制天子的城高九仞,公侯城為七仞,伯為五仞,子為三仞。鯀造的應該是天子城,明顯表現出他對諸侯們的不信任,所以諸侯都背叛他。)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譯文:禹知道天下產生了的背叛之心,就拆毀城牆,填平護城河,散發財物,焚燒兵器盔甲,廣施仁德,結果四海臣服,夷族納貢,禹在塗山會見諸侯,帶著玉器錦緞來朝會諸侯國主成千上萬。(禹通過一系列的大氣的作法,取得了諸侯國的友好信任。)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故機械之心藏於胸中,則純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遠之所能懷?

譯文:所以機巧奸詐之心藏在胸中,這純白的天性也就不純粹了,精神專一的美德也就不能保全;自身都不理智,又怎麼能安撫感化遠處的人和事呢?

是故革堅則兵利,城成則衝生,若以湯沃沸,亂乃逾甚。

譯文:所以皮革鎧甲堅硬,那麼兵器也隨之鋒利,城牆一旦築起,這攻城戰車也隨之產生;這些如同用開水去澆灌滾燙的水一樣,反而會使水沸騰得更厲害。

是故鞭噬狗策蹄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弗能化。

譯文:所以用鞭打咬人的狗和踢人的馬,想用這樣來調教好它們,即使是最會管人的伊尹和最會管馬的造父在世也不能教化好它們。(解讀:伊尹,商初重臣,開國元勳。造父,中國歷史上著名善御者,其侄孫秦非子為秦國始祖。)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欲寅之心亡於中,則飢虎可尾,何況狗馬之類乎?

譯文:如果害人之心不存在心中,那麼就是尾隨飢餓的老虎也不可怕;更何況對付狗、馬之類的動物?(解讀:文中的虎、狗、馬其實是類指兇猛強悍的人、恬不知恥的人、勤勞溫順的人。)

故體道者逸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功。

譯文:所以領悟道的人安逸清閒卻心想事成,玩弄巧詐之術的人勞神費力卻得不到功勞。(解讀:世人不理解為何很多人百般辛勞卻得不到好的回報,而有些人遊山玩水卻家有千金?其實說白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老殼子不想事。)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夫峭法刻誅者,非霸王之業也;垂策繁用者,非致遠之術也。離朱之明,察箴末於百步之外,不能見淵中之魚;師曠之聰,合八風之調,而不能聽十里之外。

譯文:這就是實行嚴刑苛法治理國家的,不能成就霸王之業的原因;用椎子、鞭子頻頻刺激坐騎,不是趕遠路的方法。離朱的眼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針尖,卻看不到深淵中的魚;師曠的耳力,能分清各種聲調,卻聽不見十里之外的聲響。

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修道理之數,因天地之自然,則六合不足均也。是故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神農之播谷也,因苗以為教。

譯文:所以單憑一人的能力,還不能治理幾畝地大的院子。但遵循自然的規律,順應天地自然,那麼天下之大也不夠他治理的。所以夏禹疏通江河,是順應水流往低處流的天性;神農播種五穀,是按苗木的自然生長的時機來培育的。(解讀:古代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稱為"四瀆"。)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第九部分(天性)

原文

夫萍樹根於水,木樹根於土,鳥排虛而飛,獸蹠實而走,蛟龍水居,虎豹山處,天地之性也。

譯文:浮萍根生在水面,樹木紮根在土中,鳥凌空飛翔,獸腳踩實地奔跑,蛟龍潛水而居,虎豹生在山中,這也是天地萬物自然生存的本性。

兩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員者常轉,窾者主浮,自然之勢也。

譯文:兩木互相摩擦就會燃燒,金與火在一起金就會熔化,圓的物件容易轉動,空的器具容易飄浮,這也都是自然形成的勢態。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是故春風至則甘雨降,生育萬物,羽者嫗伏,毛者孕育,草木榮華,鳥獸卵胎,莫見其為者,而功既成矣。

譯文:所以當春風吹拂甘露降臨之時,萬物就生長,長羽翼的開始孵卵,長毛髮的開始懷胎,草木開花,鳥開始生蛋獸開始生崽,沒有看到春天做了什麼,卻成功的化育了萬物。

秋風下霜,倒生挫傷,鷹鵰搏鷙,昆蟲蟄藏,草木注根,魚鱉湊淵,莫見其為者,滅而無形。

譯文:同樣,當秋風起時霜降大地,草木凋零,鷹鵰搏擊,昆蟲伏藏,草木根部忙於吸儲營養,魚鱉開始聚集在深水之中,沒有看到秋季在做什麼,卻無形中挫滅了萬物。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木處榛巢,水居窟穴,禽獸有芄(wán),人民有室,陸處宜牛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穢裘,于越生葛,各生所急,以備燥溼,各因所處,以禦寒暑,並得其宜,物便其所。

譯文:在樹上居住的喜歡樹叢中築巢,在水裡生存的喜歡洞窟的深穴,獸類臥草,人類居室;陸地上生存適用牛馬,多水的地方適宜舟行;匈奴地產粗糙的皮毛,吳越地產透風的葛布:各自生產急需的東西來防備乾燥或潮溼,各自依靠所處的環境來防禦寒暑,並各得其所、各適其宜。

由此觀之,萬物固以自然,聖人又何事焉!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民人被髮文身,以像鱗蟲;短綣不絝,以便涉遊;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

譯文:由此看來,萬物均按其本性生存發展,人又何必去幹預呢!九嶷山(蒼梧山,在湖南寧遠)以南的民眾,從事陸地的活少而從事水中的活多,所以這裡的民眾剪髮紋身,模仿魚龍形象;只圍短裙不著長褲,以便於涉水遊渡,著短袖衫或捲起袖子,以方便撐船,這些是都是由水上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

名著《淮南子·原道訓》之7小技與大道8辛勞與安逸9天性使然

雁門之北,狄不穀食,賤長貴壯,俗尚氣力,人不弛弓,馬不解勒,便之也。故禹之裸國,解衣而入,衣帶而出,因之也。

譯文:雁門(在山西代縣西北)以北的狄人,不吃穀類,輕視老年人而看重青壯年,風俗崇尚力量,人們時刻背弓帶箭,騎在馬上,也從不解下帶嚼子的馬籠頭,這是為了遊牧生活的方便。所以禹到裸國去,脫掉衣服入境,出境後再穿上衣服,這是因為要尊重當地的習俗所以才這樣做。

今夫徙樹者,失其陰陽之性,則莫不枯槁。故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鴝鵒(qú yù)不過濟,貈(hé)渡汶則死。形性不可易,勢居不可移也。

譯文:今天,移植樹木的人,如果不顧樹木對環境四時冷暖相適應的本性,那麼移植的樹木沒有不枯死的。所以,橘子樹移到江北就變成了枳,八哥不能過濟水,狗獾一過汶水(在今山東)便會死去。它們的形性特點是不能改變的,生活居處的環境是不能變移的。

是故達於道者,反於清淨;究於物者,終於無為。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於天門。

譯文:所以通達道的人,必返於清淨的天性,探究事物本性的人,終究順應自然無為。以恬靜滋養天性,用淡漠修神,就能進入天然的境界。

名詩詞解讀譯於2018年8月2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