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榮光今勝昔

六安網訊(記者 曹辰 餘浩)20世紀60年代,南京軍區在我市地處大別山區的霍山縣、舒城縣、金寨縣開展小三線建設,生產各類軍工產品,通過選址,廠房興建,生活設施配套,設備安裝,工人等各類人員調配,一個個三線廠迅速在六安地區遍地開花,並在近30年的漫長歲月裡,為祖國的國防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時值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記者驅車來到我市部分三線廠舊址,通過當地曾親歷過三線廠建設生產的老人的講述,揭開那段封塵已久的記憶,探尋三線廠往日的榮光和今日的振興之路。

昔日榮光

從六安市區出發,沿著105國道,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漸漸駛入位於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與兒街鎮凡衝村,在當地村幹部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原江南機械廠舊址,並在廠門口見到了親歷過當年工廠建設和生產時期的舒緒德老人。“當年江南廠在我們村選址建設的時候我才18歲,現在都70歲了,時間過得可真快啊!”回憶起當年三線廠建設的點點滴滴,年逾古稀的老人對記者打開了話匣子。據老人回憶,江南機械廠是在1966年動工建設的,1969年正式投產。“每個大隊負責修一截子路,我那時候就扛著鍬在三衝口那修”。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三線廠建設得到了當地淳樸山民的大力支持,通過工程隊和當地群眾夜以繼日的肩挑手提,短短3年時間,一個總佔地面積近48萬平方米的三線廠在大別山深處運轉起來。

“江南廠主要生產各類槍炮型輕武器,廠子連工人帶家屬最高峰有近6000人,一到上下班的時候工人們騎著自行車如潮水般的情景,至今都讓我記憶猶新。”舒緒德告訴記者,隨著江南廠的落地投產,原本寂靜的山村立刻熱鬧起來,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與兒街鎮(原老區)建廠期間,江南廠生產了大量軍品、民品,創利稅1948.4萬元,修通公路約20千米,架設輸電線路近50千米,不僅為偏僻山區人民群眾解決了交通和用電困難,而且還常年使用近800名農民工,解決了農村部分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同時,由於廠內職工及家屬生產、生活需要,購買當地農、林、牧、漁業和蔬菜產品,增加了農民收入,活躍了農村經濟。

“那個時候,村民們家裡種的菜,養的家禽都不愁賣不掉,因為廠裡的需求量實在是太大了,每天五六千人要吃飯、要生活,都離不開村裡的供應,我當時在廠門口開著個小賣部,每天都是生意紅火。”舒緒德回憶道。

進入80年代,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軍品生產任務減少,各廠相繼開發多種民用產品投產。1981年,江南機械廠開始生產全國通用汽車配件,陸續由軍用轉入民用。“幾千人的大廠說搬走就搬走了,村裡彷彿一夜之間冷清了下來,這些廠房也都空置了下來,有的車間被改造,有的整體廠區被分割和肢解,以及其他人為因素影響,致使廠房及基礎設施損毀比較嚴重。只有少數用房改建為村民住房。”看著多年來破敗失修的三線廠廠房,舒緒德老人感慨不已。

復興之路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三線廠的整體搬遷,曾經熱鬧非凡的大別山再次歸於沉寂。然而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老三線廠迎來了復興的契機。在大別山深處,沉睡許久的老廠房煥發出新生命。

在霍山縣東南山區的東西溪鄉西溪社區,一個印刻在灰磚上的“印象·三線”標識格外引人注目,這裡便是在原三線廠舊址上改建而成的月亮灣作家村。月亮灣作家村利用東西溪鄉境內原淮海機械厂部分存量廠房,建成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基地、淮河書院永駐地和江淮文學聯盟永駐地。月亮灣作家村項目於2016年12月28日啟動,於2017年10月30日開村。

坐在老廠房外的梧桐樹下,東西溪鄉老鄉賢王建國感慨萬分,“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老三線廠再熱鬧起來”!和舒緒德老人一樣,王建國也是當地三線廠建設生產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據老人回憶,坐落在東西溪的三線廠(淮海機械廠)是省國防科工辦系統的小三線軍工廠,也叫國營九三五六廠,1966年動工興建,1969年竣工投產。從1966年動工,到1986年遷走,長達20年的時間裡,淮海機械廠在重巒疊嶂的大別山區為國家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生產了大量的軍事武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淮海廠響應中央號召,迅速實現“軍轉民”,走上微型汽車發展之路,於1979年生產出我國第一輛國產微型汽車——飛虎牌HH110型微型汽車。

再扛大旗

40年春華秋實,40年跨越騰飛。1978年前後,分佈於老六安縣、霍山縣、金寨縣和舒城縣的近30個三線廠陸續遷移並轉,在全國上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40年裡,不斷加強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力度,湧現出一批製造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工業品牌,扛起了本土製造業大旗。

坐落於六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安徽博微長安電子有限公司始建於1965年,他的前身是位於我省嶽西縣的長安機器總廠。1965年,國家為加快電子工業的三線建設,決定疏散沿海地區的重點企業,將南京720厂部分產品的生產能力遷往安徽的嶽西縣和原六安縣。上世紀80年代,和全市其他三線廠一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轉型期間,長安廠的生產和經營也曾一度陷入困境。1984年,長安廠開始開發生產民用車廂、測速雷達、電視機高頻頭、電纜變壓器、液壓手推車、小模數齒輪等民品。2000年12月,長安總廠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製為安徽長安電子(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底,安徽長安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再次改制重組為安徽博微長安電子有限公司,屬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38研究所全資子公司,繼承總廠軍工代號。從三線廠的初創到改革開放的沉寂,再到如今的輝煌騰飛,博微長安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我市工業發展的滄桑變革,也是改革開放後我市三線廠在革命老區轉型發展、跨越崛起的生動註腳。

走進如今的博微長安,再也看不到往日三線廠存在的點滴痕跡,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現代化的科研大樓和生產車間。公司現有員工1000餘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00多人,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安徽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多項創新平臺,現已形成低空探測雷達裝備、後勤機動保障裝備、糧食安全智能裝備、雷達整機制造四大業務領域。公司產品先後被列入多項國防重點工程,參加了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動的安全保衛任務,在國慶60週年閱兵中接受過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多次受到國務院、中央軍委、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嘉獎。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我市工業經濟在風雨兼程中奮勇前進的40年,如今,以應流鑄造、星瑞齒輪、江淮電機、恆瑞新能源等一批高新技術製造產業繼承了老三線廠工業強國的精神,在工業強市、綠色崛起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