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情話、土創、土偶,爲何離不開一個「土」字?

“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

“沒有啊,為什麼這麼說?”

“那為什麼在我心裡的分量越來越重了?”

“你知道你和星星有什麼區別嗎?”

“不知道”

“星星在天上,你在我心裡”

土味情话、土创、土偶,为何离不开一个“土”字?

這種撩人、抖機靈的土味情話屬於網絡流行語,指那些很膩人又有點鄉土感的情話。這種情話雖然很膩人,但也很撩人。土味情話這個梗的由來其實早已存在,是土味文化中的一個小分支,但是讓土味情話熱起來的應該是在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中走紅的,因為在節目中曾有土味情話大比拼的花絮,也正因為這個花絮,使得土味情話爆紅網絡。

最近大火的綜藝選秀節目《創造101》被網友戲稱為“土創”,即土味的《創造101》。一方面由於該綜藝節目的原型為韓國的《PRODUCE101》,另一方面該節目在宣傳階段時101為練習生的顏值也廣泛被大家吐槽,播出階段練習生的各種妝發、造型也是網友的槽點。所以將該節目稱之為“土創”,“土創”這一黑稱也因為王菊的一句“地獄空蕩蕩,王菊在土創”而廣為傳播。在其之前播出的《偶像練習生》被成為“土偶”亦是被稱為“土偶”。

土味情话、土创、土偶,为何离不开一个“土”字?

實際上,以上這些均屬於“土味文化”。那麼到底何為“土味文化”?“土味文化”是精英審美和民間審美割裂的產物。其中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那些不合潮流、土氣、過時甚至有些低俗的文化符號都可以稱之為土味。國內的土味文化的產品形式多種多樣,以《我們不一樣》、《帶你去旅行》為代表的音樂產品,以土味情話為代表的社會語錄,以及以“社會搖”為代表的土味視頻等。

土味情话、土创、土偶,为何离不开一个“土”字?

土味文化最早發源於以“快手”為代表的社交APP中,捧紅了一批諸如牌牌琦、高飛等網絡紅人。快手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雖然上線時間不早,但卻精準地找到了市場空缺——鄉鎮青年。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水平低,因此造就了“短、平、快”的土味文化。快手上的土味視頻可以理解為受眾在展示自我的需求,根據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土味視頻的發佈者將後臺行為前臺化,他們將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戲劇化。同時,在互聯網如此普及的今天,知溝也在無形中逐漸拉大。信息富有階層與信息貧困階層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等的,知識格差於信息格差在逐漸擴大。而鄉鎮青年在獲取智能手機這樣一個媒介的同時,也獲取了“快手”這樣一個短視頻平臺,他們也想通過其展示自我、為自我發聲,與他人產生情感共鳴。

土味文化雖產生於“快手”上,但“土味”一詞最早卻出現在微博上,“土味老爹”、“土味挖掘機”等微博運營者將快手上的“土味視頻”搬運至自己的賬號上,並獲得了大量用戶關注、轉發與點贊。而網友也在評論中曬出各種各樣的“土味表情包”,上傳土味文字,掀起了“土味文化”的浪潮。然而,與快手上的用戶想要獲取情感共鳴不同的是,微博用戶在觀看、轉發、評論的同時,往往擺高姿態,站在“上帝”的視角對其進行嘲諷或鄙視。但與此同時這些“嘲諷與鄙視”,也促進了“土味文化”的活躍度與傳播度的提高。

土味文化與喪文化、佛系文化等青年文化種類相似,但其作為亞文化的其中一種,卻存在著物化女性、男權至上、低俗等特點。因此,土味文化背後的文化審美格差與區隔問題,尤其是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問題仍然值得我們關注和解決。

本文作者

土味情话、土创、土偶,为何离不开一个“土”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