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良醫,應作爲心梗後的「一線治療」措施

體力活動減少、體育活動不足是21世紀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與之伴隨的是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的迅速攀升,全球慢病管理現狀不容樂觀。而運動是預防和治療疾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種有效的低成本干預策略。運動可降低相關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回歸生活、工作和社會。本文將分別介紹運動改善心肌梗死(心梗)預後的機制和策略,旨在為心梗患者科學化、個體化運動指導方案的制定提供思路。

運動可減少心梗患者的心臟事件,降低死亡率

已有研究表明,缺乏運動是冠心病的獨立預測因子。將運動作為冠心病的一級預防策略,可減少20%的心血管事件,患者預期壽命可延長5年。將運動作為冠心病的二級預防策略,可延緩疾病進展,延長無事件生存期。

一項以因急性冠脈綜合徵(ACS)、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或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住院、有醫療保險患者為對象的研究表明,1年後,參與以運動為主心臟康復治療的患者與非參與者的死亡率分別為2.2%和5.3%,5年後死亡率分別為16.3%和24.6%,提示運動訓練可顯著降低心梗患者的死亡率。一項納入心梗、行冠脈血運重建、心絞痛或冠脈造影證實為冠心病患者的薈萃分析也表明,運動可使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分別下降20%和26%。

運動改善心梗的機制主要包括可提高患者的心肺運動耐量、增加缺血心肌的冠脈血流及提高患者的心肌灌注能力、增加斑塊穩定性、改善心律失常和心率變異性、可糾正危險因素、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壓力(焦慮、抑鬱)狀態,以及可誘導心肌缺血預處理,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等。

心梗後的運動策略

如前所述,心梗患者接受以運動為基礎的心臟康復治療策略,既可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還可降低死亡率。但在臨床實際中,心梗後開展以運動為主心臟康復的比例並不高,即使在美國,2017年進行心臟康復的比例也僅為20%,因此2017年美國推出了名為“Million Hearts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ollaborative”(心臟康復合作)、計劃用5年時間(到2022年)使心臟康復參與率從20%提高到70%的“增加心臟康復參與率的路線圖”。據估算,如到2022年能實現心臟康復參與率達到70%,美國每年可避免2.5萬人死亡、減少18萬住院人次。

在我國,以運動為基礎的心臟康復起步較晚,雖然近幾年我國的心臟康復事業發展較快,但相對而言,我國各地區心臟康復事業的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相對落後。因此臨床必須建立“運動是良醫”的理念,把運動作為心梗後治療的重要部分,並作為心梗後的“一線治療”措施,增加心梗後患者運動訓練的比例,鼓勵患者長期堅持運動,使心梗患者從運動中受益。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運動改善心梗預後的策略應包括如下幾點:

大力宣傳心梗後運動訓練的益處和安全性,增強全民對運動益處的認識,使更多心梗患者參加並長期堅持運動訓練

要加強對醫務人員、患者及其家屬的宣教,使全民認識到心梗後進行規範運動訓練的益處和安全性,認識到運動是心梗後必須進行的治療措施,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部分,屬於“一線治療”。應幫助患者建立“運動是一種預防醫療手段,就像每天服用的藥物一樣”的理念。從而使醫務人員和家屬等都能幫助患者積極、自覺參與心梗後的運動訓練,並堅持長期運動。

做好心梗後患者的危險評估,掌握運動訓練的適應證,保證心梗後運動患者的安全

目前心梗後心髒康復分為Ⅲ期:第Ⅰ期(院內康復期)包括心臟事件後的運動療法和患者教育;第Ⅱ期(門診康復期)包括在醫療團隊監護下制定個體化運動處方,減少危險因素;第Ⅲ期(院外維持康復期)包括患者獨立地繼續實施在第Ⅱ期所學到的運動鍛鍊計劃,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

在不同心臟康復期需對心梗患者進行危險分層評估,排除存在運動禁忌證的患者,對適合心梗後運動訓練的患者,應按規範分Ⅲ期進行,應儘早開始,根據不同危險分層實施個體化原則,第Ⅰ期,應在有醫護人員、有血壓心電監護的情況下,按規範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步加量。出院前患者需進行運動負荷試驗,以決定第Ⅱ期康復運動訓練並制定運動處方。Ⅱ期康復運動訓練可以在住院或門診患者中進行,應在運動期間進行醫學監護和心電血壓監護。Ⅲ期心臟運動訓練可以在門診基地或專業康復機構進行,由保健醫生和/(或)心臟康復治療單位的醫生、理療師定期監督。

心梗患者如無法進行第Ⅱ或第Ⅲ期心臟運動訓練,也建議患者執行每天至少步行30分鐘、每週至少步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每週5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快步行走),同時每週還應進行2次中等強度阻力訓練,應教育患者把運動鍛鍊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持續終生,長期獲益。

運動是心梗後心髒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還要綜合危險因素控制、營養、心理/精神因素評估和干預及藥物優化治療等因素

“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需要臨床對疾病的防治和管理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對具體患者要進行危險因素、疾病、心理/精神、營養、運動能力和智力等全面的綜合評估,從而進行個體化治療。對心梗患者,臨床在關注運動促進健康、改善生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其他方面,並進行綜合評估和個體化干預。教育心梗患者要堅持“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心態平衡、充足睡眠”的健康生活方式,醫務人員要踐行並落實心臟康復的五大處方:藥物、運動、戒菸、心理和營養,切實地改善心梗患者的症狀、生活質量和預後,使患者儘快迴歸生活。

運動是良醫,應作為心梗後的“一線治療”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