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鴻照影|崑曲與梅蘭芳

驚鴻照影|崑曲與梅蘭芳

驚鴻照影|崑曲與梅蘭芳

人們總是用“京劇大師”或“京劇藝術家”來譽稱梅蘭芳先生,竊以為不夠全面,應該用“京昆大師”或“京昆藝術家”的名號更符合實際一些。回顧梅蘭芳一生的舞臺實踐,從未和崑曲分離過,而且兩者還不是一般的關係。崑曲之於梅蘭芳,是乳育的關係、攜挈的關係; 梅蘭芳之於崑曲,是搶救的關係、傳承的關係。


眾所周知,梅蘭芳雖然出生於京劇世家,但是,他的先輩們都受到過崑曲的訓練,“我家從先祖起,都講究唱崑曲。尤其是先伯,會的曲子更多。所以我從小在家裡就耳濡目染,也喜歡哼幾句。如《驚變》裡的‘天淡雲閒’、《遊園》裡的‘嫋睛絲’。”他祖母的孃家從陳金爵以下四代,也都以崑曲擅場。

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很小的時候就學習了崑曲,因而 11 歲在北京廣和樓第一次登臺演出的劇目不是京劇而是崑曲《長生殿·鵲橋密誓》,扮演劇中的織女。抗戰勝利以後,梅蘭芳除須復出,然而,演的也不是京劇,而是崑曲《雷峰塔·斷橋》、《牡丹亭·遊園驚夢》、《奇雙會》、《孽海記·下山》、《鐵冠圖·刺虎》等,連演 11 場,為梅蘭芳恢復演出給予了有力的支持。

梅蘭芳一生拍了好多次戲曲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但是他最滿意的是和俞振飛等人合作演出的《牡丹亭·遊園驚夢》:“我們對劇本、化妝、服裝、道具、佈景、唱腔、動作、音響、色彩都作了細密的研究。”因而,其戲曲電影受眾面最廣的也是崑曲《遊園驚夢》。建國之後,梅蘭芳看了很多地方戲的演出,寫了一些有關地方戲劇目的評論,但是,寫得最多的還是崑曲,影響較大的就有《我演〈遊園驚夢〉》、《談杜麗娘》、《崑曲〈文成公主〉序》、《崑蘇劇團的〈十五貫〉觀後》、《談崑劇〈十五貫〉的表演藝術》等等。


梅蘭芳也是我國將崑曲傳播到海外的第一人。1919 年,梅蘭芳首次訪問日本,帶去的劇目中就有崑曲《琴挑》、《思凡》。1930年訪問美國時,他演出了崑曲《刺虎》與《春香鬧學,並應美國拉蒙電影公司之請,拍攝了崑曲《刺虎》。凡此種種,都說明崑曲和梅蘭芳關係的密切。

梅蘭芳一生中學習了五六十出崑曲摺子戲,但由於演出市場演出搭檔等多方面的原因,被搬到舞臺上的也就是三十出左右,主要有《長生殿》中的《鵲橋》、《密誓》(飾楊玉環) ; 《白蛇傳》中的《水斗》、《斷橋》(飾白素貞) ; 《孽海記》中的《思凡》(飾趙色空) ; 《牡丹亭》中的《鬧學》

(飾春香) 等。


由梅蘭芳所演的劇目和在這些劇目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在舞臺上的藝術呈現,可以看出他在崑曲表演上有這樣的美學追求:一是喜愛塑造敢於挑戰現實、努力把握自己命運的女性人物形象。如衝破層層阻礙、鍥而不捨地追求愛情的白素貞、扯下袈裟不顧佛門禁忌而要到山下尋找一個風流哥哥的尼姑、在風箏上留詩示好的詹淑娟、尋找夢中情人回味繾綣之情的杜麗娘。

二是扮演數個旦行角色,以汲取旦行多方面的表演經驗。崑曲的旦行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四旦就是刺殺旦,五旦為閨門旦,六旦即為貼旦。儘管梅蘭芳所扮演的崑曲人物都是女性,為旦行,但卻分屬不同的類別,如《長生殿》中的楊玉環、《慈悲願》中的唐僧母殷氏為正旦,而《獅吼記》中的柳氏又為正旦中的翹袖旦,《雷峰塔》中的白素貞、《玉簪記》中的為閨門旦。這麼多的旦行角色,表明梅蘭芳從一開始學演崑曲時,就想把握旦行多類別的表演技藝,以融會貫通。


梅蘭芳倡導崑曲藝術,可謂不遺餘力。之所以能如此,是他認為精美的崑曲藝術是一件民族藝術的瑰寶,可以為京劇等表演藝術提供無窮無盡的營養。每一位戲曲表演藝術家,都應該謙遜地向它學習,並努力保護它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