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解开隆重的序幕,这座历史的丰碑、人民的寄托从此屹立在天安门前,也耸立在人们的心中,永不会倒下。

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可就是这座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们心中崇敬和景仰的纪念碑、象征中国近现代光辉革命历史的纪念碑,他的建成全过程也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前夕说起。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目标设立了,就要开始实施行动了。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以中国的当时的能力,还没有办法运输这么大的庞然大物。因为,这个高37.94米,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55年6月9日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浑然一体的,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岩,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很明显是对这块镶嵌在崂山顶的花岗岩石是无能为力的,中国人民是怎么雕琢和运输成功的呢?

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雕刻英雄纪念碑碑心石

1953年4月11日开始了石料的开采。面对着完整的300多吨大石料,就产生了一个从各地招募来的技术工人也无计可施,开采工作遇到阻力。可是有问题就有解决的方法,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在“石神”和一众技术工人的合作下,300多吨的花岗岩成功“瘦身”到102吨。可是102吨,以五六十年代仍的运输能力,运输这102吨仍是难如登天的啊。可这没有难倒中国的智慧人民。

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滚杠”运输碑心石

所谓“滚杠”就是在路面上铺上一层枕木,然后再在枕木上盖上一层钢管作为“滚木”,将巨碑石料放在上面,滚动前行。这一方法最终得到了实践。

据当时的亲历工人回忆,仅仅将巨石放上滚木就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当时在滚杠的时候,是前面一辆推土机拉,后来两推土机推,由于路况艰难,一天一公里都移不了,而且还要时刻检查石料安全,以防在路中震裂。沿路还一步一步的进行拆房补路,十五公里的路程,最终足足走了34天才到达大港货运站。

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碑心石运输专列到达北京

由于当时的铁路运力不足,这个重达102吨的碑心石根本没法上火车。经过负责人陈志德的多方协调,终于找来一辆运力90吨的皮车,可是90吨车皮最多只能超载10%。为此,工作人员再次给大石料“瘦身”——减到94吨。就这样,一辆只挂了4节车厢的专列,沿着青岛石油公司的运输专线,缓缓驶向北京。

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即将落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缓缓驶进车站,北京西直门火车站鞭炮齐鸣,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队,在车站迎接着他们的到来。

3天后,石料被运到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施工队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对其形成前经过最后一次加工,经过精雕细琢,石料再次“瘦身”,厚度减少为0.6米,重约60吨。最后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作为碑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魏长青先生进行雕刻,采用了我国传统的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石碑中,能够保证字体300年不退色。

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正式落成。雄伟的“中华第一碑”面向天安门巍然屹立。5月1日,首都50万人齐聚天安门共同见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揭幕仪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