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用封域名命的姓
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将赵姓列为全国首姓,是因为赵姓是宋朝的“国姓”,实际上以人口和望族排列并非如此。赵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七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9%,分布极广。
赵姓最早的一支是夏桀臣赵梁的后代。清代学者张澍《姓氏寻源》引《太公金匮》云:“桀臣赵梁劝桀囚汤。”夏桀都于斟寻(在今河南巩义西南),故此支赵氏出自河南。
赵姓主要的一支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始祖是伯益后裔造父。据《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载,伯益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车马的能手,他在桃林(今河南灵宝)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以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远至昆仓丘,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称为赵氏。
造父的6世孙叫奄父,号公仲,在周宣王伐戎时曾为其驾驭车马。奄父的儿子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事晋文侯,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叔带的5世孙叫赵夙,因晋献公灭霍、魏、耿时有功,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将耿国(在今山西河津县东南)之地赐给赵夙。赵夙的孙子叫赵衰,曾随重耳逃亡到国外19年,重耳得以回国为晋文公,主要是靠赵衰的计策,因此赵衰便成为晋国的执政大臣。赵衰的6世孙赵襄子联合韩氏、魏氏,三家瓜分晋国,至赵烈侯(名籍)时正式建立赵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先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疆域有今河北西部、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东北角,山西中部、北部和河套地区,至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历时180余年。所以,赵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其中,赵国末代君主代王嘉的儿子公辅,受秦国之命主西戎,世居陇西天水西县(在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在此发展成大族,故赵氏以“天水”为郡望和堂号。公辅的12世孙赵融,东汉时为右扶风、大鸿胪。融的7世孙赵瑶,北魏时任河北太守。瑶的5世孙赵仁本,唐高宗时任宰相;8世孙赵憬,唐德宗时任宰相。此外,还有居住在南阳(今属河南)、新安(今属河南)、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敦煌(今属甘肃)等地的赵氏,其中新安赵氏后徙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南阳赵氏后徙平原(今属山东)。
秦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河南上蔡人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兄弟三人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安家。
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元兵攻陷杭州后,南宋末代皇帝帝昺迁于厓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不久师溃,帝沉海而亡,南宋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主要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赵氏的郡望,除了“天水”外,还有南阳、金城(今甘肃兰州)、下邳(今江苏邳县)、颍川。由于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赵氏遍布江南、岭南各地,加之南宋赵氏政权统治淮河、秦岭以南的半壁河山长达150多年,所以,目前赵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
清朝康熙年间,郑成功之子郑经治台时,曾安置赵、黄、董、柯、李5姓在恒春屯兵开垦,是为赵姓入台湾之始。此后,闽、粤赵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现在,赵姓在台湾500户以上的100大姓中,排名第47位。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清代以来,闽、粤、台赵氏陆续有人移居海外,现主要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赵氏最显赫的时期是宋代。五代末,掌握后周兵权的河北涿县人赵匡胤,于960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即帝位,国号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北宋的9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军虏走囚死漠北外,其余7帝连同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均葬于今河南巩义市境的邙岭上,总称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至1279年为元所灭。两宋共历18帝,统治320年。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200年变乱相寻的局面,成为一统,比较长期地保持了国内局势的稳定,使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工商业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在这种情况下,萌芽于隋唐时期的词这一古典诗歌形式,至宋代呈现出极其繁荣昌盛的新局面,成为最有创造性、最能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和最流行的一种文学样式。“词以宋称”,概括出宋朝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词空前发展与提高这一史实,也说明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赵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是有突出贡献的。
当然,赵氏所做出的贡献并非只有这些,而是多方面的。如果对其历代著名人物稍加研究,便可看出个大概。战国时,赵武灵王(名雍)励精图治,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曾陆续攻灭中山国,打败林胡、楼烦,使国势大盛;赵国将军赵奢善于用兵,曾大破入侵的秦军。秦代,宦官赵高曾控制朝政,掌握大权;赵公明得道于终南山,被道教奉为财神,称作“赵公元帅”。西汉时,廷尉赵禹,治狱严峻,曾和张汤共同编订律令;京兆尹赵广汉执法不避权贵,曾诛杀豪强;大将赵充国熟悉匈奴和羌族的情况,勇敢善战,曾在西北屯田,对当地农业的发展颇有贡献;搜粟都尉赵过熟知农业知识,创制三脚耧,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如燕,能歌善舞;槐里人赵明领导长安附近农民起义,焚烧官府,击杀官吏,发展到十余万人。东汉有经学家赵岐、辞赋家赵壹。三国时有数学家赵爽和“一身是胆”的名将赵云。唐代,赵姓任宰相者4人,还有经学家赵匡、著名琴家赵耶利。五代时南唐有画家赵幹。北宋有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的政治家、宰相赵普,有弹劾不避权贵、号称“铁面御史”的殿中侍御史赵抃,还有画家赵令穰、赵昌。南宋有荐用岳飞收复重镇襄阳的宰相赵鼎,大臣赵汝愚,金石学家赵明诚,诗人赵师秀,画家赵孟坚、赵伯驹。金有文学家赵秉文。宋元之际有理学家赵复。元代有工书法、善画、能诗文、兼工篆刻的书画家赵孟頫,有民间科学家赵友钦,还有画家赵雍、赵原。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赵铎,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画家赵左,医学家赵献可。清代有诗人赵执信,医学家赵学敏,史学家赵翼,文学家赵庆熺,篆刻家赵之琛、赵之谦,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赵亚曾。民国期间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领导人之一赵世炎。
侨居海外的赵氏华人,既有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金融家、企业家,又有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著名人物。例如,美国运输部副部长赵小兰、豪特利公园市市长赵美心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美籍华人;美国“航运业巨子”赵锡成,被列入当今“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赵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还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汉代匈奴人有赵氏,昌武侯赵安稽即是;唐代贵州牂牁蛮酋有赵氏,代宗时工部尚书赵国珍即是;宋代有李、穆、隆、马、宇文氏被赐姓赵;宋代定居于开封的犹太人有赵氏;金时斡准氏、术甲氏、黄掴氏、雍古氏,汉姓均为赵;西夏主元昊,本姓李,被宋朝赐姓赵氏;明代云南南甸州卜思庄驿土驿丞为赵氏,系哈尼族;明、清时,云南安宁州禄脿(即今昆明市西山区西华街)巡检司土巡检、宾川州神摩洞巡检司土巡检、剑川州土千户、鹤庆府土百夫长之一、澜沧江土把总,均为赵氏,系白族;明、清时,云南临安府溪处甸(今红河县南)长官司土副长官为赵氏,系哈尼族;世居沈阳、沾河的清满洲人有赵氏;清朝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哈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后均有改姓赵者;清初广西南宁府土司为赵姓;云南金平瑶族勒鸣氏,汉姓为赵;德昂族居荣聂拉氏,汉姓为赵;云南沦源佤族赛叟氏,汉姓为赵;景颇族梅准瓦氏,汉姓为赵;鄂伦春族帽活依尔氏,汉姓为赵;锡伯族觉罗氏,汉姓为赵;四川德昌彝族俄母氏,汉姓为赵;哈尼、蒙古、布依、阿昌、土家、朝鲜、苗、满、瑶、佤、彝、白、回、土、藏、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赵姓。
百家姓之其他姓氏将持续更新
閱讀更多 小曾老師來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