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法讀書」《我不是藥神》:情與法的較量

(輕點音頻,盡情聆聽……)

最近熱播的暑期檔電影《我不是藥神》,剛一上映就以所揭示的“看病難、假藥、藥販子”等社會熱點問題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好評如潮。本片圍繞“命、藥、錢”三連環的關鍵要素,以市井感十足的小人物形象擔當主角,用喜劇化的劇情帶入主題,以“假藥案”縱深展開,帶給人們人性與理性的深入探討和思考。高昂的醫藥費緊緊的束縛住了癌症病人,影片中將病痛帶給人的絕望現實,活生生地呈現到了觀者的眼前,並將哈姆雷特的終極命題拋給觀眾:究竟是為了生存去頂風作案鋌而走險,亦或是為了守法毀滅生存下去的一線希望?在情與法的問題上也如倉央嘉措般向上蒼追問:“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法理不負情。”

「宝法读书」《我不是药神》:情与法的较量

從宏觀上來看,這種生與死、情與法間的衝突與張力貫穿於整個影片始終,其中最典型的體現在違法者程勇和執法者曹斌身上。

當患者呂受益最初請求程勇代購印度仿製藥品被一口回絕,到程勇為救父籌錢不得已走上代購假藥之路,再到他因畏懼法律而將代理權轉讓,最後又出於對患病者的同情而重拾舊業,併為此不惜賠錢代購。可見,對於違法者程勇在情與法的選擇上內心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和掙扎。程勇畢竟來自於市井之間,法律於他而言,無非是“賣假藥被抓住後能坐幾年牢”的問題,他判斷曲直公正的出發點其實源自於人內心樸素的是非善惡觀,既簡單而又純粹。他所不知的是,在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公義”的涵意已經被注入了新的血液,變得更多元、更豐富,早已脫離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價值觀。

「宝法读书」《我不是药神》:情与法的较量

在代購印度仿製藥這件事上,程勇的出發點是救人,以最原始的善惡觀來考量,當然是“勝造七級浮屠”的公義之舉。可是,在法律看來,一方面,任何藥品的銷售均要有合法渠道,走私代購行為顯然是應當一律被禁止的。另一方面,新藥研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的特點,非法代購行業的泛濫,侵害了藥企的合法專利權,破壞了市場的正常經濟秩序,當然也是不被允許的。以此來判斷,這種代購行為又是“非公義”的。從這層意義上而言,幫助社會公眾來重新審視並定義“何謂正義”的命題,成為這部國產劇最大的價值所在。

「宝法读书」《我不是药神》:情与法的较量

作為執法者曹斌,他當然知道法律即代表正義,嚴格執法是盪滌醜惡、驅邪扶正,實現正義的不二法則。可是,這件案子動搖了他長期以來堅守的執法理念。當他掙扎著抓獲一群買藥之人,要求他們供出藥販子時,老太太近乎哀求的問話,更是徹底顛覆了他一直秉承的正義是非觀。是的,正版藥吃不起,取締仿製藥無異於斷了病人的生路。對於這些病人而言,能活下去才是最大的公義。對於執法者而言,最大的公義固然是忠實的執行法律,但在生存面前,法律也顯得捉襟見肘。曹斌一瞬間被置於“生與死、情與法”的宏大人生命題面前,無怪乎他也會無助、也會彷徨了。經過一番艱難的內心掙扎,他最終選擇請辭來做一個置身事外者。

「宝法读书」《我不是药神》:情与法的较量

影片當中,程勇並非病患者,他起初代理藥品純粹為了牟利,但最後其心路歷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又是出於一種“普世救生”的慈悲之心,此時的程勇,已經從為生計逐利的營營眾生進化為普度眾生的羅賓漢式人物。影片用兩位印度神像伽梨女神和溼婆神像來表達這種心路轉變,也因此被贊為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至此,違法者程勇和執法者曹斌,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在情與法的較量中,作出了選擇。正是程勇的這種選擇,最終推動了整個社會制度的進步。在這一意義上,儘管曹斌請辭的舉動沒有程勇的行為體現得明顯,但作為一名優秀的捕獵手,出於樸素的善惡觀,眼睜睜放縱違法行為。從這一層面而言,二者殊途同歸。

法不外乎人情,但法有其滯後性。誠如有學者所言:儘管法律的安全性和可預見性是人們所期待的理想狀態,但社會生活事實將永遠走在法律規定之前的客觀現實,決定了在法的安全價值和個案正義之間存在的持久的張力。

「宝法读书」《我不是药神》:情与法的较量

中國代購抗癌仿製藥第一人:陸勇

這部影片是以號稱“中國代購抗癌仿製藥第一人”的陸勇的遭遇為原型而改編。與電影不同的是,現實中的陸勇本身也是一名白血病患者,他購買仿製藥的初衷是為了救自己,其後的代購也非電影當中完全無私的捨己救人。但是,這絲毫不影響社會對他的肯定。由於這部電影,他以及所代表的這一群體,再一次站到了社會的聚光燈之下,受到了更為廣泛的社會關注,甚至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批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關注所釋放出的積極意義,將來帶來醫藥制度上的些許改革和進步,成為病患者的福音。

或許,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它來自於現實,卻又超越現實,通過直抵人心的劇情,戳中每個人內心的痛點,並以此推動社會的改良和進步。

「宝法读书」《我不是药神》:情与法的较量

語音播報:彭澍

背景音樂:川井憲次 - 孤獨な巡禮

「宝法读书」《我不是药神》:情与法的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