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書是讀完了,倘若不留下點文字,恐怕日後全忘了未免可惜,因此留下些文字僅作紀念整理。

這本書《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作者是韓石山。我並不認得,也不熟悉。只是從前專業課老師推薦的書目之一。

讀書報告——《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整體上來說,這本書一個基本的傾向在於——抑魯揚胡。作為主流大眾認可的魯迅,作者並未一味的讚頌,而是在承認魯迅的前提下,從其思想轉變前期做文章。

而對於淡出大眾視野的胡適先生大加讚賞,認為其思想、境界皆有世人可以學習的地方。但是本書一個不太好的地方在於,在胡適和魯迅的對比中,胡適明顯被作者人為抬高了。儘管這種太高並沒有任何明顯的痕跡,而是在有意的貶低魯迅價值的行為之下,顯得胡適地位高了很多。

讀書報告——《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說實話,胡適的思想和一些主張確實不僅僅對當時那個年代的中國人而言,就重大意義。就整個中國目前的現實來說,也的確需要這樣一種聲音存在。如果說中國能夠得到嚴謹的學術科學論以及自由主義精髓的人,胡適應該是第一個當之無愧的人。

比如從李大釗和胡適關於“新文學”等問題的不同看法來說,胡適先生更加“自由主義”一些,而李大釗先生主張更為激進。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以後兩人不同的命運選擇以及中國日後的一些語境氛圍的產生。

讀書報告——《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本書前部分,論述了當時在北大及其文化界兩種不同的派別之間的情形,知識分子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派別——以黃侃門生為主的舊學學術圈;以劉半農、魯迅等人為主的留學日本、法國的新型學術圈以及以胡適等人為主的留美自由主義學術圈。基本上,從一開始作者就為讀者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背景,從而使得讀者較為容易的進入了當時的學術氛圍圈當中,對於日後展開文人間的紛爭做好了一個鋪墊。

開篇的場景是以著名學者傅斯年和顧頡剛的一次對話開始的。原來兩人正在商議要不要把新來的北大教授胡適先生給轟出去。而此前傅斯年早已導演過這樣的好把戲,把認為學術水平不高的教授給趕走。

讀書報告——《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但是後來聽了胡適的課之後,原本是黃侃得意門生的傅斯年轉而卻成為了胡適門下的一員大將。就在這樣的場景下,讀者不自覺的就進入了那個歷史情境之中了,這樣一來,北大當時錯綜複雜的學術圈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為人所領教了。這至少打破了我對那些學者大師們友好的幻想,認為他們各個是謙謙君子,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原來這些被寫進教科書的大師們也和我們普通的社會組織一樣,有紛爭,有矛盾。這樣一下子就把那些教科書式的人物一下子變成了你我皆認識的凡人,沒有了空架子,也就沒有了距離感,人物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而本書著墨比較多的幾個事件,例如著名的風波事件,其過程也是論述的詳細、周密,將各派人物信件、來往細細說來。聽上去是一個文化大事件,實際上就是幾個民國文化大V公開的罵戰,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各個明星、公知的口水仗一樣,他們也互相攻訐、辱罵、甚至不惜用汙言穢語。而這些事件,即便是放置於今天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也是我們熟人所司空見慣的。

讀書報告——《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不管作者在這裡詳細論述此事件的意義、目的何在,是為了貶低魯迅還是為了進一步表現當時錯綜複雜的文人派系之間的微妙關係,亦或是吸引眼球,我也無從得知。但是從此事件中不能不讓人感慨,中國人的論戰,基本上沒有一個下限可以約束得住,往往不堪言論滿天飛,而對於事例理性的分析往往會被認為是缺乏氣勢、缺乏道理和證據的表現,因此每一個人都極盡全力的找到對方的弱點軟肋,窮追猛打。因此,被罵的越狠,罵的越是無底線,就認為你越佔理、佔上風,而文人相輕的傳統幾乎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理性,即便是在那些被我們奉為啟蒙大師的手中,也有一樣不復存在。

現在我們在看中國當今許多文人之間的紛爭,其語言、態度、氣勢用詞,很少有就事論事者,這也就不足為奇了,至少歷史上已經不止一次的上演過這樣的好戲碼,現在以及將來也將繼續上演下去,如同一個循環,生生不息,流水永不停歇。

全書最後以胡適先生和魯迅先生之間的對比中結束,作者各自選取了雙方文章中的幾篇文章,而作者用了一種看似很理性、客觀的方式,統計了雙方文章中出現的關鍵詞,然後得出結論——胡適比魯迅要好,至少在那個時候是這樣。我只能說這是作者的結論,我不必全信。胡適的地位和思想是可以肯定的,而作者對於其評價也算中肯很多。但是對於魯迅的分析,並不讓人感到舒服。有一種矯枉過正的感覺。

讀書報告——《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例如作者說魯迅很多作品情節少兒不宜,不適合孩子閱讀以及拿來選入教科書,甚至把魯迅原話搬來做論述,說,魯迅先生自己是說過的,自己的作品並不值得讀。但是作為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一直到今天的偉大作家,不讀魯迅,總也說不過去。即便是有些情節、語言上對於孩子的示範作用不好,但是我們可以仔細想想,中國有多少真的是為了孩子而準備的文學讀物呢?

可以說,中國目前兒童文學的內容是比較欠缺的。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兒童文學,但是為了兒童啟蒙而與之配套的啟蒙讀物、詩文是有的,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雖說這裡面也不乏糟粕,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的確適合學習。而中國目前能夠稱得上有水平的兒童文學名著、少而讀物名著,幾乎很少了。

讀書報告——《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我們先把孩子放一邊,僅就我們成年人而言,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是值得一讀的。但是我認為我們對待魯迅,不宜用太神話、太崇拜的目光去看待,需要帶著一顆平常心,像聽一位智者講故事一樣,聽進去了很少,沒有聽進去也沒關係,畢竟,總有一天,你會感同身受,忽然明白,原來先生說的意思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