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专家观点|创新提升五大工程 推进青海品质旅游

坐拥独特而丰富生态旅游资源的青海,如何破题全域生态旅游?如何促进绿色生态转为富民资源?近日,来自各行业、各领域长期研究旅游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以前瞻的眼光、全新的视角、辩证的思维,共商青海生态旅游大计,共话全域旅游发展,为青海绿色发展建言献策,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疏经通络——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发展全域旅游、品质旅游已成为时代趋势!当前,针对发展现状,青海旅游应当重点围绕“品质旅游产品需丰富,旅游产业创新融合需突破,全域旅游要素配套需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需升级,全民旅游参与与服务意识待加强”五大问题,创新提升五大工程。

提升工程一:品质旅游优化工程

借鉴海南“点—线—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推动青海向品质旅游迈进。第一,强化“点”的打造。通过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昆仑山、塔尔寺五大世界级旅游名片,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西宁、海东、格尔木、德令哈、玉树五座旅游名城,以及9个精品旅游景区、12大旅游度假区、20个田园综合体、50个旅游特色小镇、56个高品质生态旅游景区,加强青海旅游核心吸引物“点”的建设。第二,加强“线”的串联。借力黄河上游旅游风景道、青海湖人文旅游风景道、祁连风光生态旅游风景道、青海三江源自然旅游风景道四大国家级风景道建设契机,加强线路打造,并完善沿线驿站、营地、观景台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推出北线祁连风光旅游、南线唐蕃古道旅游、中线青藏铁路(公路)旅游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并逐步完善唐蕃古道文化游线、世界屋脊探险游线、柴达木激情自驾游线等十条特色旅游线路。第三,促进“面”的改善。在“点”和“线”的基础上,推进全省旅游软硬环境建设。

提升工程二:文旅扩容与倍增工程

借鉴延安模式,围绕一个超级IP,进行生活、黄河、红色、祭祀、军事、运动、艺术、工业等多个场景的延伸,打造与各类市场匹配的文化产品体系。同时,以保护文化载体、讲好文化故事、营造文化氛围、加强文化消费为出发点,优化全域文化旅游环境,培育文化旅游示范项目(企业),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青海文化旅游精品“走出去”。

提升工程三:“旅游+”产业融合工程

借鉴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推进“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四全发展模式,强调全域“旅游+”产业网建设,构建泛旅游产业链整体发展体系。同时,充分发挥青海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重点培育河湟文化产业集聚区、藏医药大健康产业集聚区等7大国家级旅游产业集聚区,塔尔寺旅游产业集聚区、青海湖—茶卡盐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15个省级旅游产业集聚区,并通过“旅游+”文化、商贸、体育、农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的一批省级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构建青海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体系。

提升工程四:全域旅游产品与新业态创新工程

深入挖掘青海高原文化、自然生态、城市休闲、温泉、冰雪等休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宗教旅游、民族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避暑旅游、会展旅游、自驾车旅游十大优势旅游产品,培育发展低空旅游、冰雪旅游、温泉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六大旅游新兴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旅游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为青海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产品支撑。

提升工程五:全域旅游优质服务提升工程

借鉴阿勒泰模式,从自然生态、智慧系统、人居系统、旅游治理、现代旅游管理等多维度出发,实现现实与虚拟的衔接、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打造“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完善旅游集散与咨询服务体系、推进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域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全域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全域旅游软服务水平五大举措,构建国际标准、体系完备、优质高效、安全舒适、主客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全面推进青海省全域旅游向优质旅游进阶发展。

窦文章: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