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紀錄片的海外傳播?希望不是僞命題而已

國產紀錄片的海外傳播?希望不是偽命題而已

導讀:從完全國外機構製作,到中外合拍,再到國產紀錄片的主動輸出。近年來,用紀錄片作為媒介向外“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越來越清晰。但是海外傳播的效果究竟怎樣?我們先打一個問號。

文 | 多米

最近幾年,國產紀錄片作品數量飆升,可以說是觀眾群擴大和影視工作者雙重作用的結果。《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紀錄片的生產總投入達39.53億元,年生產總值60.26億元,同比增長14%和15%,這一數字也達歷年之最。

從引領紀錄片進入“公眾時代”的《舌尖上的中國》,到引領紀錄電影邁入“大片時代”的《二十二》,再到現象級的主旋律題材電影《厲害了,我的國》,還有不勝枚舉的紀實劇、紀實節目,國產紀錄片大批量湧現,同時也收穫了越來越多來自國內外的關注。

備受青睞的中國題材

以前作為神秘的“東方之國”,現在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其他國家對於中國的文化傳統與社會現狀投來了更多好奇的目光。

近年來,英國BBC、美國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日本NHK等紛紛推出中國題材的大型紀錄片,從他者的角度閱讀中國,這在一定程度傳播中國的同時,也自帶他們的審視,甚至偏見。

國產紀錄片的海外傳播?希望不是偽命題而已

英國BBC展現中國風光的《美麗中國》、講述中華美食故事的《發現中國·美食之旅》、敘述日常校園生活的《中國學校》,美國探索頻道展示近代中國崛起歷程的《運行中國》等,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講述當今中國的國家樣貌。除了對當今中國發展的觀察和好奇,以中國文化為內核的紀錄片作品也常常成為國外紀錄片機構的主題選擇。BBC《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盛典》、美國探索頻道《華人福新年》也從生活日常中挖掘中國的習俗與文化。

這些紀錄片帶有明顯的西方話語色彩。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方也試圖尋求更多的話語權,關於中國題材的中外紀錄片合作項目也頻頻出現。

中、美、英三國聯合攝製,陸川導演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在全球多個國家上映,獲得美國影評網“爛番茄”83%新鮮度的評價,由英國製作人修米·布蘭坦與陳凱歌聯合指導的《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利用現代遙感技術探測尚未發掘的秦始皇陵;由央視科教頻道與澳大利亞野熊公司合作的《改變世界的戰爭》,在澳大利亞Foxtel歷史頻道播出,力圖讓西方觀眾認識到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此外,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與澳大利亞野熊公司合拍的《改變世界的戰爭》、與美國PBS電視臺合作的《地球寶藏》已製作完成並分別在法國ARTE電視臺、澳大利亞Foxtel電視臺等多個海外電視臺播出,而與澳大利亞Sealight公司合作的《深潛》項目、與美國AETN公司合作的《一帶一路》(國際版)、與奧地利PreTV合作的《絲路傳奇》等項目都在陸續進行中。

國產作品主動出擊

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對於影視作品的創作可以說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對於紀錄片來說同樣是如此。

從歷史進程、文化遺產、到各種習俗風貌,都是可以不斷髮掘的紀錄片選題。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國產紀錄片作品在全球市場中顯得更加獨樹一幟。2017年,以中醫藥文化為題的紀錄片《本草中國》在東南亞、澳大利亞、新西蘭、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熱播,專業的紀錄片製作技巧保證了跨文化語境下中國文化的擴散和傳遞。

國產紀錄片的海外傳播?希望不是偽命題而已

廣電總局曾有官員表示,中國文化內核紀錄片的出海彰顯了三個自信,“第一個自信,是對傳統文化的自信;第二個自信,是對國產紀錄片的自信;第三個自信,是對中國紀錄片人的自信。”

國產紀錄片的海外傳播?希望不是偽命題而已

當然,國產紀錄片不能僅僅依靠民族文化的資源寶庫,也要有“傳承”之外的更多閃光。當一些國內主流話語的紀錄片需要費勁心思在海外傳播時,一些揭開社會傷疤的紀錄片卻引起不錯反響。

城市開發的進程加快,底層人民的生活卻與發展的列車背道而馳,潘志琪執導的 《二十四號大街》帶來城市建設背後的辛酸故事,蕭瀟執導的《團魚巖》則展示了當代沒落村莊的樣貌,帶著犀利的眼光拷問時代的兩部片子都在IDFA節展獲獎。

這些作品勾勒出的都是中國的獨特一角,而非全貌。怎麼展現一個可感可知的中國?這個命題不應該由創作者來擔憂,更多應由監管者去考慮。

政策號召下的傳播趨勢

不難發現,海外傳播的加速少不了政策極大的鼓勵。

近日,為推進國產紀錄片走向海外的步伐,“記錄新時代”紀錄片創作傳播工程正式開啟,一方面加強合拍及海外營銷,鼓勵扶持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外合拍紀錄片,與境外主流紀錄片製作播出機構合拍的紀錄片也將視同國產紀錄片給予相應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加大對紀錄片“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對在國際主流媒體播出的優秀國產紀錄片予以重點扶持,扶持指導辦好國內紀錄片節展活動,支持優秀國產紀錄片和製作機構參加境外高水平影視節展。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支持下,五洲傳播中心早在2016年就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媒體傳播聯盟。隨後,周播紀錄片欄目《絲路時間》作為聯盟旗下首個項目正式開播。截至今年5月,該欄目已譯成10多種語言,並通過20多家“一帶一路”國家電視臺覆蓋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5億受眾。最近,匈牙利ATV電視臺成為繼匈牙利有線電視臺D1之後播出《絲路時間》的第二家匈牙利媒體,實現了該作品在一國多家媒體的登陸,更讓聯盟日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國產紀錄片的海外傳播?希望不是偽命題而已

中國紀錄片行業的發展和政策的扶持相輔相成,一方面,政府機關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商業化網站也主動佈局紀錄片領域,展示國內紀錄片人自主創新、尋求突破的願望。

今年,騰訊在紀錄片領域合作的國際機構增至14家,不僅引進了國際合作機構如BBC、國家地理頻道、NHK等的優質國際紀錄片,還將加強聯合出品,例如,與ITV聯合制作的《The Cute Ones》、與美國A&E聯合出品的《網絡新生代》等。優酷也繼續著與BBC等紀錄片製作機構的合作,與美國國家地理共同出品了中國版《被點亮的星球》,從單片引進到設置專區、從參與出品到聯合定製,逐步深入國際級的紀錄片製作。同樣的,愛奇藝也與BBC、CNEX、Discovery、Netflix等國際出品方建立合作關係。視頻網站的向國外製片方拋出的橄欖枝既是國內紀錄片人實力與信心的證明,也是一次又一次在國際紀錄片行業刷新身份座標的實際行動。

整體看來,國產紀錄片走出國門的步伐已經堅定邁出。而且隨著中國紀錄片在國際上的頻頻出現,多元的類型和題材都有充分的展現與接受評價的機會。

紀錄片是真實的一面鏡子,在這裡,既要尊重多元的題材範圍和創作理念,也要尊重行業的基本準則。國際影響力都是其次考慮的問題,當下,面對龐大的國際市場,中國的紀錄片人能否保持最初的創作心態,拒絕預設劇本的選題、彩排甚至更嚴重的造假手段,將是未來國產紀錄片是否正向生長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海外對中國紀錄片評價的關鍵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