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地軟滿滿的快樂

夏日裡,霧濛濛的小雨帶給我們的是清新與涼爽,連續多日的降雨,似乎又回到了淫雨霏霏的孩提時代,望著陰冷的窗外,思緒一下回到了當年的秋季。突然同事提議,下班了咱們去拾地軟軟,咋個向?你一言我一語的喧鬧驚醒了陳思中的我,行呀,大家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表態。

下午時分雨住了,大家一路上說說笑笑的就到了中午已經選好的目的地——城外一處撂荒數年的荒草灘,正如當年農村老家的土壕畔一樣,叫不上名字的雜草鋪滿了地,有鬱鬱蔥蔥正在茁壯生長的、還有枯黃將死的,遍地都是附著雨滴的雜草。俯下身來,還真有一分硬幣大小的“地軟軟”,果然不虛此行,腳下細軟的泥濘淹沒了鞋底和雜草,嫩嘟嘟、黑黝黝的地軟軟隱藏在雜草當中,虧得我們都是曾經的拾地軟軟高手,一片片地軟軟的被發現,伴隨的是一聲聲開心的笑語,成年人的歡笑佔領了整個草地的上空。

拾地軟滿滿的快樂

拾地軟滿滿的快樂

幾十年前,陰冷的秋天淫雨暫歇的當兒,提著小竹籃結伴而行去拾地軟軟的小夥伴們,每天如此的進行著,當年沒有雨傘、雨靴,我們就帶著“草帽”或者一塊化肥袋子的塑料布,防備突如其來的雨。

大家每次高高興興地去拾地軟軟,相互比賽看誰拾得多,碰到特別大的地軟軟,就放在小竹籃的最邊,然後逢人就非常開心的“顯擺”一番,軟乎乎、鮮嫩的地軟軟帶回家,母親可以給我們做成地軟軟包子、下鍋“胡撕耳朵”(麻食的方言稱謂)裡邊、攤地軟軟餄子......地軟軟那種非常香的味道沁人心脾;那種入口滑爽的感覺完美的享受;甚至於都捨不得下嚥口中的食物。

地軟軟是依附在枯草的一種菌類,經過長時間雨水的催化生成的,因此它總和枯草相伴,沒有多次的清洗,枯草、泥土是不會乾淨的。每每拾地軟軟回來,我們的小手就是家裡最主要的清理勞動力。拾回來的地軟軟多得當時吃不完的時候,母親就會把它們放在“淨篦”上攤開,肥嘟嘟的地軟軟經過太陽的曝曬,便縮小為廋癟的袖珍版的黑傢伙,到了冬天沒有鮮菜時節,溫水一泡,胖乎乎的地軟軟就是當年寒冬農家最好的菜餚。

說說笑笑,絲毫沒有影響拾地軟軟的進度,童年的快樂我們彼此分享著,每個人的塑料袋裡地軟軟也足夠的時候,掂著各自的戰利品一般的地軟軟,看著鞋底厚厚的泥吧,快樂還是溢滿於各自的內心。

拾地軟滿滿的快樂

當我們離開的時候,又一波拾地軟軟的人群進入荒草灘。一場持續多日的降雨讓大家重新找回拾地軟軟的樂趣,開心快樂過後,再一次體驗清洗地軟軟的麻煩,雖然現在的超市裡也有清理乾淨的“地軟軟”在賣,可衣食無憂的許多人選擇的還是離開喧鬧的城市,去野外來一次童年記憶的重溫,拾地軟軟的過程更是親近大自然的機緣。

純天然的菌類——地軟軟,又一次被拾回餐桌,是大家對綠色無公害食品的期望;也是對快節奏生活的一次減壓釋放;走進大自然;重拾童年的樂趣;撿拾的過程輕體力的運動過後;渾身舒坦的感覺比品味爽口的“地軟軟”更愉悅。

郝景望 陝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西安晚報》《咸陽日報》《新聞知識》《農友》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陝西人民廣播電臺”,中宣部編輯出版的全國讀書徵文集《攀登書山的歡歌》《書海暢遊》;“文化陝西SQ”“壯美昭陵”“韓家文苑”等平臺,實名認證——新浪博客,頭條號,搜狐博客等新媒體。

感謝“文化陝西SQ”平臺7月11日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