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电商平台“吹牛”,忽悠投资人、欺骗消费者

二手车电商平台“吹牛”,忽悠投资人、欺骗消费者

多渠道高频次的广告投放、明星代言的光环效应、朗朗上口的广告语,都使某些二手车电商平台人尽皆知。然而,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电商平台却时常曝出销售故障车、数据造假、宣传语与实际操作不符等新闻,使得二手车电商新模式乱象频出。(8月26日《法制日报》)

第三方报告显示,2017年前两个月国内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为171.15万辆,2018年同期达到198.24万辆的增长量,同比增长15.8%,预期2018年国内二手车交易量将持续放大。这既说明二手车交易供需两旺,同时也提醒我们理性看待这些交易数据,原因是数据真实性值得怀疑。

显然,部分交易数据来自二手车电商平台,不排除某些平台为了包装自己、吸引客户夸大实际交易量。目前,二手车交易数据并没有官方机构统计,而是来自于行业协会或者第三方,所以,交易数据真实性很难进行验证。不过二手车电商其他方面的“水分”,该采取措施挤一挤。

譬如,某平台宣称“249项专业检测”很像一颗“定心丸”,对消费者极具诱惑力。然而有消费者购车后,经鉴定发现是一辆水泡车和事故车,可见“249项专业检测”是句谎言。某平台广告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法院却认定该平台就是中介公司,而且二手车商也在该平台卖车,不是中间商是什么?

另外,某平台宣称其“遥遥领先”“全国领先”“每天超过百万人浏览”,被另一平台告上法庭,以及二手车电商平台恶意刷单、数据造假等问题,充分暴露出相关企业为了抬升自己、忽悠投资人、欺骗消费者,通过各种新媒介公开“吹牛”,已经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

二手车电商平台“吹牛”,忽悠投资人、欺骗消费者

对此,消费者首先要理性看待二手车电商平台的光鲜“外衣”,即无论是卖车还是买车,都须全面考量,不能被平台数据、广告所忽悠。由于二手车是一种特殊商品,稍有不慎会带来多种隐患,所以还是谨慎从网上购买二手车,除非有权威的鉴定机构进行质量担保。

如果消费者已经掉入陷阱,应通过多种方式维权:可以就具体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投诉;还可以通过法院起诉二手车电商平台。此外,还可以向新闻媒体反映,通过舆论施压达到维权目的。目前,已经有成功的维权案例,但不是每个受害者都勇于维权、善于维权。

即便某些二手车电商平台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有的因广告表述不清被工商部门罚款,有的被法院判决返还服务费,但一些乱象仍旧存在,仅靠个体维权、个案处理难以彻底纠正平台侵权。笔者以为,有关部门应该进行专项治理,而且,消协也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二手车电商行业乱象不但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而且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早就有《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等规章,也有《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但对二手车电商约束力有限。有必要完善制度并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综合治理。

由于二手车电商平台的数据造假、虚假宣传等问题侵害了众多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各级消协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侵权者提起公益诉讼,这也是倒逼行业规范的手段之一。总之,媒体扒掉二手车电商光鲜“外衣”之后,有关方面应及时出手。

二手车电商平台“吹牛”,忽悠投资人、欺骗消费者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头条号评论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谢谢 ◎

我的微信公号:《浴室传奇》(weiyuchuanqi)——关注浴室文化与洗澡健康的微信公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