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容易离婚的人身上的特质,你有吗?

因为相"爱",我们才在成千上亿的人中找到那个对的人结婚,组建家庭。因为婚姻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想给婚姻一个永久的期限。那么从心理学角度看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的呢?为了便于识别,我们要挑出那些不对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容易离婚的人身上的特质,你有吗?

根据以往的观察和心理咨询的经验,"容易离婚的人身上的特质"大概有以下三种:

"有家庭暴力"特质的人。

有家庭暴力倾向的人不分男女,但男性居多,普遍存在5种类型:

⑴ 人格障碍。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

⑵ 情感障碍中的病人通常无暴力行为,但是在病情严重发作时有暴力倾向。同时患者的暴力行为后果较为严重。

⑶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

⑷ 更年期以女性居多,暴力行为也常见于女性。

⑸ 患者。

以上5类人除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其余的家暴者都存在这样的特征:容易被激惹,情绪波动大,常常以攻击他人的方式来缓解。尽管意识层面知道不该动手,但是攻击行为难以控制,且反复发作。

此外,我们在做心理咨询的案例中,常常会观察到特殊的家暴类型。比如:妻子被丈夫家暴了。丈夫是家暴者,过错方,但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还原真实的情况时发现:妻子每次被家暴时,都是在吵架中辱骂丈夫的母亲,并以各种言语咒骂丈夫不是男人……然后丈夫就忍不住动手(而这个丈夫以前是没有暴力倾向的)。

这位妻子是被家暴的类型。她每次被家暴时,都准确的激惹到了丈夫对她动手的点。

这种做法的背后不存在意识层面的故意,但是通过对来访者潜意识层面的分析,是可以找到痕迹和理由的。

有家暴倾向的人虽然通过适当的服药和长期的心理治疗可以得到缓解和痊愈,但是对于他们的配偶来说,所要承受的身心压力是巨大的。所以,一旦交往的对象有这样的行为(有些具有明显的家庭模式特征),即使他在其他方面非常优秀,即使他在暴力过后忏悔的心感天动地,即使他今天的行为与曾经的创伤有关……也请小心牵他们的手,因为这是会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同理心"特质的人。"同理心"是时下时髦的流行词。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同理心(Empathy),译为"设身处地理解",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什么是"设身处地理解"?先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盆水,丈夫轻轻一端就端起来了,而妻子却说端不动。大多情况下,丈夫只能评估自己能否端得动这盆水,却很少去评估这盆水对妻子来说重不重。

如果丈夫能站在妻子的角度去感知这盆水的重量,那么他就能理解:这盆水对妻子来说是真的重,她端起来一定比自已吃力(抛开其它妻子不想端水的原因)。

此时,"同理心"出现了,做丈夫的准确把握了妻子的知觉和体验,理解就产生。

进一步举个复杂点的例子。比如丈夫到家后默不做声,表情沮丧。做妻子的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想要帮助丈夫排忧解难。但是,丈夫什么也不愿说。

此时妻子的"同理心"又是什么呢?妻子需要"共情"丈夫当下的心情:关注什么才是丈夫需要的(并非只想到自己的需要)。如果丈夫希望给他个人的空间,做妻子的就做好陪伴和等待。

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急着要帮助丈夫的妻子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为她内心很焦虑,希望通过帮助丈夫缓解她的焦虑。有"同理心"的妻子,会让丈夫感受到此时此地地被理解,当他的需要被尊重的时候,他会更好地处理他的问题。

如果这位丈夫的"同理心"也发育良好,那么他应该能感知到他的状态带给她妻子的忧虑,他会尽快有效地处理他的问题,不让妻子担心。反过来,如果这两个人的"同理心"发育欠佳,由此引发的争吵必不可少。吵多了,感情破了,离婚就成了被理解的选择了。

"缺乏改变意识"特质的人。恋爱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真真假假的过家家,而结婚是两个成年人之间实实在在的过日子。结婚后许多事物都在变化中。

这些变化小到:原来所有的东西是自己一个人的,而现在要和另一个人一起分享;这些变化大到:原来只要让自己过好就天下太平,而现在不仅要让自己安好,还要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安好……。

人一旦进入了婚姻,就如同进入了围城,和已知或未知的变化在一起,不面对不行,逃不开,也躲不走。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一个觉察变化、接受变化、调试变化、适应变化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改变意识,总是以自己为中心,那么他(她)就跟不上"幸福婚姻的脚步",久而久之,要不抛弃"婚姻",要不就被"婚姻"抛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容易离婚的人身上的特质,你有吗?

鉴于才疏学浅,应该还有其他的答案,在此无法一一表述。就以上的情形来看"有家庭暴力"特质的人,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缺乏同理心"特质的人,在情感模式上存在缺陷;"缺乏改变意识"特质的人,明显存在适应不良的状况。

依照心理健康的标准,他们都存在心理"亚健康"的问题。聪明的读者一定看明白了: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越不容易离婚。当然处在心理"亚健康"水平的人也不要气馁,只要对自我有所觉察,并且寻求正确的方式自我成长,一定会得到幸福婚姻的眷顾。

在最后结束时,赠送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对"爱"的一句经典诠释——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容易离婚的人身上的特质,你有吗?

金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市妇联特聘婚恋志愿服务导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

致力于婚姻情感、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个人成长、职场困惑、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咨询与探索。愿意用专业所长,帮助你在人生最阴霾的日子里点上一盏灯,陪伴你走出黑暗,充满力量地走向幸福温暖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