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病害——將病害控制在其發生之前,有病才想到去救治就來不及了

龍蝦病害——將病害控制在其發生之前,有病才想到去救治就來不及了

高溫時期,該如何預防病害的發生?現在又到了高溫時期,最高氣溫已經超過30℃,也是病害頻發的時期,特別是以細菌病為主的病害,將給所有養殖人帶來些許危機。因此,我們又將如何在這個高溫季節,將病害減少到最低呢?

我們都應該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病害是預防容易,治療是相當難的。但實際生產過程中,養殖人往往是到了魚蝦出現病害時才想到去救治,但當發現病害時,治療往往只是將損失減少而已,有的甚至血本無歸。

因此,要懂得未雨綢繆,將病害控制在其發生之前,而不是有病才想到去救治。

一、高溫時期水產病害發生的原因

1、高溫時期,由於氣溫炎熱,水溫高,水中的生物都處於生長快速期,特別是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更是旺盛,因此細菌病是這段時間的主要病害。

2、由於水溫高,水產養殖動物也是處於生長快速期,魚攝食旺盛,胃口大開,吃得多,因此肝膽綜合症也是這段時間的主要病害。

3、由於水溫高,水中藻類生長旺盛,水體上層溶氧過飽和,但水體下層溶氧卻經常會處於不足狀態,主要是由於熱分層以及底層微生物的大量耗氧,以及飼料投餵多,因此,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大量積累也是這段時間的主要病害。

高溫時期的病害,往往不是單個發生,而是綜合發生的。即以上三種情況同時發生或更多的病害一齊發生。因此當病害發生時,想一下子控制病害,是相當困難的。

二、高溫時期水產病害的預防

1、降低水溫

可通過換水,特別是加註一部分的地下水或山泉水或水庫底層水的方式來降低水溫;搭遮光棚或遮光網;加速水體流動,如多開增氧機;潑灑維生素C或瘦水池用尿素等可降溫的產品。

2、減少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積累

一方面要減少飼料投餵量;一方面要潑灑或內服比如乳酸菌群等有益菌,可減少飼料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排放;能換水的可定期換水;定期使用微生物製劑,控制水體的氨氮、亞硝酸鹽等的積累。

3、減少耗氧微生物的使用

若一方面大量使用耗氧微生物,如芽孢桿菌等會使原本溶氧不足的水體,溶氧更低,嚴重的會泛塘;另一方面,耗氧微生物在生長繁殖時會產生大量的熱,會使水溫更高,溶氧更低。

4、增加底層溶氧

多開增氧機,特別是中午時分,讓底層水上升到表層來增加底層溶氧;可增加底層增氧納米管微孔增氧機等增氧設備,增加底層溶氧。

5、控制投餵量

不要讓吃得太飽,一般只喂7、8成飽就行,特別是高溫、暴雨等不良天氣,更應該減少投餵量,或者一個星期停喂一次料,讓魚適當休息休息。不要以為吃得多才能大得快,那是在沒發病的時候,一旦發病,吃得多死得更快。

三、藻類和菌類的營養需要

高溫時段調好水質並增加溶氧也是有效防範魚病暴發的手段,但水中的藻類和菌類在存活時也需要營養,但我們投餵的魚糧是為魚而定做的,營養只適合魚自身的生長,並不適合水中藻類和菌類的生長繁殖,因此造成水體的生態平衡可能受到影響,反過來又可能影響魚的生長。我們都會為魚提供合適的營養飼料,但往往不會忽略為藻類和菌類提供合適的營養物質。

為藻類和菌類提供合適的營養物質有利於水體生態系統的建立與穩定

一切生物的生長與繁殖都離不開營養物質的吸收與利用,不管是魚還是藻類和菌類,因此我們不但要了解魚蝦的營養需要還要了解藻類和菌類的營養需要,只有這樣你才能把魚養好。魚不是吃飽了就能長大,生活環境對它們的生長同樣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調水高手,其實就是營養專家,是對水體中的藻類和菌類的營養需要比較瞭解的專家,如果連藻類和菌類的營養需要都不知道,那就不能說是調水高手了。

藻類的營養需求

藻類的營養主要是無機鹽,包括氮、磷、鉀等,其中還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生長因子和水中的二氧化碳,但由於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一般可從水中的碳酸氫鹽中得到二氧化碳來進行光合作用。

菌類的營養需求

菌類的營養主要是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和水,初看起來好象跟藻類完全不一樣,但其實細心的人就會發現,其實他們對營養的需求是差不多的。

水中致病菌的主要種類

水中的致病菌主要以厭氧菌為主,因此通過減少致病菌的營養需求或者改變其生長環境,可達到影響、抑制厭氧菌生長的目的。但由於養殖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富營養化情況,因此通過減少營養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只能通過改變其生長環境來達到減少致病菌。提高水中溶氧量是抑制致病菌生長繁殖最有效的方法。

堅持以上方法控制,可有效預防高溫時期病害的發生,記住:病害只能預防,很難治療,而且在治療過程中,損失也是很大的,因此,一定要做好預防措施,儘量減少病害的發生。不要當發病時才知道後悔,那就為時已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