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招或許能治療你的失眠

這招或許能治療你的失眠

不知道你們是否像我一樣,由於焦慮經常會出現失眠,越擔心自己睡不著,就越睡不著。

我嘗試過網上說的很多方式,比如,喝牛奶啊,喝豆漿啊,喝粥啊,泡腳啊,運動啊,都不起作用,就差吃藥了,最後我索性就不睡了,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

這招對我起作用,但是我並沒有找到理論依據,也壓根兒沒有去想過這是怎麼回事,這週末看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其中提到了一種「矛盾意向法」,突然好激動,這不就是我的那種方法嘛。誰能想到一本講自己在集中營經歷以及意義療法的書竟然有這麼個理論,解決了我長久的疑惑,看來多讀書是有好處的。

書中的描述如下:

矛盾意念法可以用來治療睡眠障礙。對失眠的恐懼對入睡的過度關注反倒讓患者更加難以入睡。要克服這一恐懼,我通常建議患者不要試圖入睡,而是試著做相反的事,就是儘可能晚點上床睡覺。換句話說,對入睡的過度關注會產生一種不能入睡的預期焦慮,因此必須運用矛盾療法,以不睡覺來替代它,這樣很快就會入睡了。

作者說:「矛盾意向法的技術基礎源於兩個方面的事實:一方面,正是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現;另一方面,過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可以利用這種方法,讓患恐懼症的人關注他所害怕的事情,哪怕只是一小會兒。」

可以注意到,這個過程實際是逆轉患者心理狀態的過程,直到他以相反的願望取代原來的害怕。這樣的治療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焦慮。

不過,這樣的治療過程必須藉助於人類特有的幽默感中的自我審視能力。這種幽默是在轉移自身的注意力,在自我審視的過程中,利用自嘲的方式切換關注點,將問題轉化,從而用簡單容易的方法解決。

其實失眠本身不是什麼大事,少睡幾個小時也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嚴重傷害,但是患者對失眠的恐懼和急於擺脫症狀的心理則使患者更加焦慮,也進一步加重了症狀本身。

我在網上看到別人講的一個故事:

一個老紅軍已經失眠很久了。他找到一個很著名的精神科醫生來治療。他跟精神科醫生說:

“大夫,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我該怎麼辦?”

那個醫生想了想,說:“你在說謊吧?怎麼可能有人會整晚睡不著?如果整晚睡不著,你不早就死了?”

老紅軍急了,“我騙你幹嘛?我到你這兒找樂來了嗎?我就是睡不著啊!”

醫生說:“我不信。”

……

兩人爭執了一會。醫生說:“這樣吧,你證明給我看。今天晚上你回去,你就盯著天花板,跟自己說,我要睡著了,我就是老雜種!你要沒睡著,你明天再來找我。”

結果那個老紅軍回去後,盯了會天花板,很快就睡著了。

看來,放棄治療也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啊,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