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你可以睡得更好

失眠是很常見的症狀,有的學者認為失眠是一種病,也有的學者認為並不是病,只是某些尚未暴露出來或是已經出現的疾病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失眠的病人應該設法查清原因,進行及時而徹底的治療。

失眠?你可以睡得更好

引起失眠的原因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如果歸納起來的話,可分為環境因素、軀體疾病、藥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四大類。不同的失眠者原因各不相同,有可能是這四類因素中的某些因素或單獨或共同在起作用。

適宜的睡眠條件與環境,對於失眠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居所周圍工地上機器徹夜轟鳴,居室內空氣汙濁、陰溼寒冷被褥睡起來也不舒服,很難想象在這種條件和環境下能夠睡安穩。

失眠?你可以睡得更好

各種疾病常常導致失眠,疾病引起睡眠障礙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疾病總會伴有軀體的不適,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夜深人靜時更加明顯,以至於使人在夜裡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其二,疾病往往能給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通過這一間接作用可造成失眠。

其三,很多精神疾病本身的症狀之一便是失眠,如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需要說明的是,疾病所造成的失眠常與疾病伴隨發生,也往往能夠隨疾病的好轉而好轉。

舉個例子,甲亢的產生大多時候都是因為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致產生的內分泌上的病症,甲亢可引起頑固性的失眠症狀還會產生煩躁、多慮、緊張、神經過敏和心腦血管疾病和病症的發生,但是甲亢通過科學有效的治療後,疾病得到改善,失眠也會改善。

有些藥物可影響睡眠,如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藥、酒精等都可引起失眠。

心理因素是引起失眠的最重要又最不被重視的原因。“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七情中任何一種情緒的過度表達都可引起失眠。學習的緊張、工作的壓力、與同事關係的不融洽、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夫妻關係的不和以及意外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傷害都會造成失眠。心理因素可導致失眠,反過來失眠又會影響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況,引起焦慮、緊張、擔心、情緒不穩,這些情緒反過來又會加重失眠,從而走入了怪圈。由此看來,心理因素不僅可引起失眠,而且還會加重失眠。在長期失眠者中,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有心理因素的參與。

失眠?你可以睡得更好

失眠和神經衰弱是一回事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兩者不能畫等號。因為失眠只是一種症狀,失眠指的是病人長時間對睡眠的質和量不滿意,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睡後易醒、多夢、早醒、醒後不易入睡、醒後感到不適或白天思睡等。

而神經衰弱是一種疾病診斷,它包括的症狀繁多,失眠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症狀。神經衰弱還包括其他許多症狀,如精神容易興奮、腦子亂、雜亂無章、對聲光等刺激感覺過敏、怕吵怕鬧、容易疲勞、沒精神、煩惱、易怒、緊張等。

雖然神經衰弱的病人常有失眠,但失眠者中真正屬於神經衰弱的並不多。過去我國把神經衰弱的診斷擴大化了。實際上,一部分失眠者是單純性的失眠,而另外更多的是由於抑鬱或焦慮引起的。在某些國家,已經取消了神經衰弱的診斷。

如果失眠病人主觀上就把自己歸到神經衰弱的人群裡,並不去仔細尋找原因的話,就很可能耽誤治療。而如果能夠找到失眠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藥,例如服用一些抗抑鬱劑、抗焦慮藥等,再配合心理療法,是完全能夠從失眠中解脫出來的。

失眠?你可以睡得更好

什麼叫焦慮性失眠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

心理學上的定義是:對未發生事情的一種恐懼感。有焦慮情緒的人往往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做種種不利的、負性的猜測,已致造成緊張、不安和恐懼。正常人就有焦慮情緒,舉例來說,約好一位朋友晚7點看電影,如果到了6點50分還沒有見到朋友,那就一定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可是隻要朋友的身影在7點之前出現,這種焦慮情緒便會立刻消失。同樣,在考試之前的學生都會出現焦慮,但只要考卷發下,迅速答題時,焦慮情緒就會逐漸消失。這兩個例子說明正常人也可出現焦慮,只是只要未來發生的事情在現實中出現後的情況並不像預期中那樣不利和負性,焦慮就消失了。

有焦慮色彩的病人情況就不同了,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為未來發生的事情發愁、苦惱、煩躁。如果一件事情發生後並不像他們想象中那麼糟糕時,他們的焦慮會馬上轉向另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上,所以整天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緊張不安。由於焦慮情緒過度,也常伴隨著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尤其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出現手腳多汗、心悸、心跳快、呼吸急促、肌肉收縮、顫抖等症狀。此外,在行為上也有焦慮的表現,像搓手頓足、唉聲嘆氣、用手拔頭髮等,嚴重時用頭撞牆,在地上打滾,這些都是常見的外部症狀。

焦慮病人都有睡眠障礙,焦慮性失眠以入睡困難最為突出。病人躺在床上之後,翻來覆去不能入睡,腦子裡思考一些焦慮的事但又解決不了,結果是越想越興奮,越興奮就越睡不著。時間久了病人對睡眠也恐懼起來了,一到晚上就在思考“今晚能不能入睡”,擔心睡不著,結果還真的不能入睡。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造成了焦慮性失眠,使病人苦惱萬分,渴望解決之途。

失眠?你可以睡得更好

為什麼有些失眠病人被大夫診斷為抑鬱症

有些失眠病人因為長期失眠而經常自己在藥店買安眠藥吃。日子長了,藥量越吃越大,而睡眠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最後,到醫院看病的時候,卻被大夫診斷為抑鬱症。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失眠在許多情況下只是某些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我們平時只注意失眠,而忽略了失眠背後的潛在疾病,抑鬱症便是一種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

抑鬱症典型的睡眠障礙是半夜早醒,即在黑夜中突然醒來,醒後不能再入睡,腦海裡反覆浮現著一些不愉快的往事或對前途憂心忡忡。此外,病人也可表現為晚上上床後超過半小時不能入睡或夜間易醒、多夢等。

除睡眠障礙外,抑鬱症患者往往還表現出程度不同的情緒低落、內心缺乏愉快感、對任何事都覺興趣索然,喪失了以往對生活、工作的熱情和樂趣,或是無任何原因感到精力不足,做事力不從心,覺得腦子變遲鈍了,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病情嚴重時,患者對前途感到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不值得留戀,甚至產生強烈的自殺念頭和行為。

由此可見,失眠僅僅是抑鬱症的一項症狀。若把抑鬱症當成單純的失眠來治療,不僅會貽誤病情,還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如果您或您的家人除了失眠,還有情緒不好,一定要到醫院看大夫,絕不能耽擱,以便明確診斷,及早治療。

失眠?你可以睡得更好

催眠藥物也會引起睡眠障礙

眾所周知,催眠藥物是用來幫助睡眠障礙患者提高睡眠質量的,但有時候它反而會引起睡眠障礙。

如果你是一位長期依賴催眠藥物的睡眠障礙者,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感受:隨著服藥時間的延長,發現藥物的催眠作用越來越弱,需要不斷增加劑量,否則睡眠質量就會下降。這就是一種與催眠藥物有關的睡眠障礙,睡眠醫學中稱為“催眠藥物依賴性睡眠障礙”。

催眠藥物依賴性睡眠障礙是指由於使用催眠藥物產生的耐受或戒斷引起的失眠或睡眠過多。目前涉及最多的藥物主要是苯二氮䓬類(如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侖等)和巴比妥類藥物(如戊巴比妥、異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等)。多見於老年女性,起病前有使用催眠藥物或中斷使用催眠藥物的背景,在取得最初療效後,因擔心成癮而自行突然停藥,此時反而出現嚴重的失眠。

部分患者在最初的療效逐漸消失後,便以提高劑量來抵消由於藥物耐受而出現的療效下降現象。隨著劑量的增加,由於白天藥物殘留效應的增加,患者可出現睡眠過多、反應遲鈍、言語含混不清、傍晚時情緒不安或緊張等。此時,患者常把這些症狀錯誤地認為是由於夜間失眠所致,到處求醫,不斷接受更多的催眠藥物治療。

治療上主要針對催眠藥物導致的依賴性進行,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制訂停藥計劃。加強對合理使用催眠藥物的認識,切實做到不濫用、不棄用。對於長期應用止痛藥物或酗酒者,不應服用催眠藥物;若使用催眠藥物,應短期、間斷用藥,不宜長時間(>3個月)應用。若非用不可,應選擇不同作用機制的催眠藥物交替使用;不宜突然中斷用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