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東阿阿膠跌停了,一天市值蒸發了40億,除此之外,西水股份也跌停了,節前跌停的還有伊利股份、海信電器,另外格力電器、中國平安這樣的白馬股也有大幅殺跌的跡象,這顯然不是散戶行為,而是機構的拋售。
每一家公司跌停都有各自的原因,但相同的是都在年報季報公佈後,業績增長不及預期。從東阿阿膠公佈的年報看,2017年營收增長16.70%,淨利潤增長10.18%,增長情況還算不錯。然而4月28日公佈的一季報顯示期內營業總收入為16.96億元,同比增長1.2%。淨利潤為6.06億元,同比增長0.17%,增長較低。
跌停的伊利股份和海信電器的年報也是如此,從2017年全年伊利股份年報數據看,實現營業總收入680.5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29%,淨利潤60.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89%,從數據看也是低於20%的預期增長率。海信電信甚至年報淨收益同比下滑46%,一季報淨利潤只增長5.47%。
在股市人人都喜歡成長股,的確,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長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長股",原因就在於成長陷阱比估值陷阱更常見。去年白馬股還是人人羨慕的投資標的,現在卻出現了大反轉。
對於投資者來說,現在就產生一個問題:跌下來的白馬股究竟是機會還是陷阱?!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要看是殺估值,還是殺經營節奏,還是成長邏輯。如果是殺估值,那麼當股價跌到合理估值區間就是買入時機;如果是殺經營節奏的話,最好等公司經營重新走回增長軌道再進場。如果是殺成長邏輯,就要注意風險了,每一次入場可能都是錯的。
對於成長白馬股可以用市盈增長比率(PEG)這個指標做估值,PEG簡單說就是市盈率與成長率的比,最能反映估值對於成長的合理性。粗略而言,PEG值低於1,股價遭低估的可能性大,PEG等於1,則估值合理,PEG大於1,則估值存在高估。
我們看老闆電器這個案例:公司在公佈1季度業績預告之前股價在50元上方,PE為39倍左右,假設市場估值合理(PEG為1),那麼老闆電器的隱含增長率為39%,而實際在2017年以前公司淨利潤的增長率沒有低於43%過,所以在2017年以前PEG=39/43=0.9,處於低估狀態。
而2017年年報和2018年1季報公佈後,老闆電器的實際增長是21%,根據PEG推算公司的合理估值為21倍PE。老闆電器的股價從1季報預報開始先是兩個跌停,後期陰跌,最後確實在PE為21倍左右止跌反彈。
老闆電器的案例說明,市場在多數時候還是合理和有效的,對業績變化的反應也是很迅速的。從整體上來說,老闆電器股價殺跌主要是殺估值,PE跌到合理區間就是買入時機。
老闆電器除了殺估值以外也有殺經營節奏的意思。老闆電器以前的戰略是佈局一二線城市高端廚具,隨著地產調控對公司零售渠道產生負面影響。通過最新年報可以瞭解公司未來的戰略是新增三四線城市專賣店覆蓋率,同時公司利用定位中端的子品牌名氣,以"聚焦縣城、深挖鄉鎮、輻射農村",渠道下沉。也就是說公司目標市場從一二線城市,轉移到三四線城市,甚至輻射農村,這是經營的變化。三、四線城市市場能否開拓成功,是公司估值重回高峰的關鍵,目前還需要觀察。
另外一個殺經營的例子是格力電器,格力電器公佈2017年財報:營收1482億元,同比增長36.92%。淨利潤224億元,同比增長44.87%,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格力業績增長符合預期,不存在成長的問題,PE在12倍左右,也不存在高估的問題。
對於上週格力的暴跌,很多人歸因於不分紅(當然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有些機構就是根據分紅給格力估值的),但我認為,格力宣佈進軍芯片產業才是股價殺跌的主要原因。
首先芯片行業對格力來說是一個新領域,從新產品培育到產生盈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芯片產業恰恰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投資期長的行業,對格力未來的現金流是個巨大的消耗。假設空調業務繼續保持高增長,芯片產業也會拉低整體盈利指標,我們看國產芯片板塊的市盈率基本都在100倍左右,說明整體這個行業就是不掙錢,這是格力最大的不確定性。當然,不確定性不見到都是壞事。
最後,我們再看一下東阿阿膠(000423)的殺跌殺的是什麼。
自從年初微博上曝光阿膠是水煮驢皮後,阿膠這個產品的高端形象就大打折扣,東阿阿膠也處於輿論漩渦之中,雖然後來發布方也道歉了,但影響已經造成。當時上市公司發佈了增持公告穩住了股價,但一季報出爐後,財務數據顯示,業績增速出現了較大的下滑。
東阿阿膠定位高端,是給富人吃的產品。過去業績增長的邏輯是提價,基本上每年都會調整一次到兩次的價格,銷量保持穩定的話,業績會保持穩定上漲。
從一季報的數據看,營收增長只有1.2%,而去年11月東阿阿膠的重點產品東阿阿膠、複方阿膠漿出廠價分別上調10%、5%,這說明銷量很有可能是下降了。
另外,從長期的季報數據看,增長率是不斷下降的,雖然之前也有2016年一季度的增長率為3.56%的低速增長,但這次顯然是創了新低了。
除了輿論的問題外,提價戰略本身就是規模經濟的大敵,商品價格越高,銷量越低是經濟學基本的道理。如果提價帶來的影響超過銷量下降的影響的話,整體業績是上升的,但如果提價不能再提升業績的話,過去的成長邏輯可能就走不通了。
綜合來說,投資成長白馬股首先研究上市公司成長的邏輯是什麼,知道了成長邏輯,才明白下跌的時候是該堅持還是該離場。另外還要記得不要為成長付出太高的價格,一旦增長不及預期,股價下跌幾乎是必然的。
由於PEG指標是針對成長類公司的估值,並不適合所有類型的股票,所以下面只在上證50指數成分股中做了篩選,提供給大家,僅供參考。
閱讀更多 海森投資CIIA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