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我們來看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哪個稱號含金量最高?

估計有很多人會毫不猶豫的回答:皇帝。

皇帝“含金”確實很高,但是皇帝頭銜的含金量卻不高,中國歷史上400多個皇帝中,除了開國皇帝,其他人獲得皇帝稱號只是運氣好而已,純屬“不勞而獲”。更有甚者,神經病、白痴都可以當皇帝。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柏舉之戰示意圖

那什麼稱號含金量最高呢?答案是聖人!不信你掰手指頭數數,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出的幾個聖人: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據說以前是姜子牙,後來被二爺搶了),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醫聖張仲景,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酒聖杜康,謀聖鬼谷子,兵聖孫武。

與如今中國年產五萬多博士不同,聖人如此低的產出率可以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獲得某聖的稱號奇難,通過率幾乎是億分之一。二是獲得某聖稱號不僅是終生榮譽獎,而且還可以穿越時空,永垂不朽!比如孔二的後人打衍聖公的旗號滿世界招搖,又比如大刀關勝老拿祖上關二說事。

既然是講戰爭,在這裡我們就來說一下兵聖孫武。孫武獲得終生榮譽獎的代表作是《孫子兵法》,從這一點來看,孫武是一個不世出的軍事理論家。今天我們拋開理論,來看一看孫武的實戰表現。限於史料太少,我們只能看到孫武參與指揮的唯一一場戰役——柏舉之戰。

故事還得從很久以前說起。春秋後期,楚國和晉國爭霸,楚平王為了拉攏秦國對付晉國,決定讓太子羋建娶秦哀公的妹妹孟嬴,實現兩國聯姻,恰好此時秦哀公也想聯楚抗晉,於是就同意了。

很快,楚國派大臣費無極前往秦國迎親,費無極見到孟嬴後,被孟嬴的美貌驚呆了,這是美女還是天人?就這樣,春秋後期的歷史軌跡就因費無極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孟嬴而徹底改變了。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孟嬴(劇照)

費無極自己當然不敢對孟嬴有什麼非分之想,但是這貨腦子很好使,從孟嬴身上,他發現了一個被提拔的大好機會:大王好色,如果幫大王把這個美女弄到手,大王會怎麼回報我?

孟嬴到達郢都後,費無極在楚平王面前極力渲染孟嬴的美貌,力勸楚平王把美人娶了。楚平王也不是個好東西,他在看過孟嬴的美貌後,當場就把持不住,把孟嬴留在了自己身邊。

太子那邊如何交代呢?這個小case難不倒費無極。太子不是還沒見過孟嬴嗎,費無極就讓一位陪嫁的齊國少女冒充孟嬴,然後,這個齊國少女就成了太子妃。

費無極的馬屁拍的很到位,從此成了楚平王眼中的紅人。這也不奇怪,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給領導幹一百件好事,不如陪領導幹一件壞事。

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一年後,孟嬴給楚平王生了一個兒子羋軫(又叫熊軫),這樁宮廷醜聞終於洩密了。費無極很擔心太子羋建即位後找自己算賬,決定先發制人,搞掉太子。

一個臣子想搞掉太子不是那麼容易的,當然對於聰明人來說,只要掌握鬥爭技巧,也不是不可能。費無極判斷,能夠搞掉太子的只有大王,大王最忌諱太子幹什麼呢?殺人防火?嫖妓貪汙?當然不是。大王最忌諱的是太子謀反。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楚平王(劇照)

謀反是不是事實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楚平王相信太子謀反。費無極在誣告太子謀反時,也把另一位重臣伍奢捎帶上了,因為伍奢是太子的老師,同時也是太子的鐵桿。

估計楚平王也擔心自己死後兒子對自己鞭屍,於是毫不猶豫的相信了費無極的話,派人去殺太子。太子事先得到消息,逃到了宋國。伍奢被誣下獄。

費無極並沒有急於殺掉伍奢,他另有考慮。伍奢的兩個兒子都比較生猛,如果不把他們一起除掉,將來一定是禍害。於是他建議楚平王派人招伍氏兄弟,告訴他們,他們如果自己回來,就饒他們的父親一命,如果不回來,伍奢就死啦死啦的。

伍氏兄弟得知情況後,商量要不要回去。哥哥伍尚為人仁厚,看到父親要死了,決定回去。弟弟伍員性情剛烈,不同意回去。他對伍尚說,大王要我們回去並不是為了讓父親活命,而是擔心我們成為禍患,想斬草除根。我們回去了,一樣是死,對父親的生死沒什麼影響。如果我們都死了,就永遠也不能報仇雪恨了。為今之計,不如投奔別的國家,利用外國的力量來給父親報仇。

伍尚不以為然,他說,我知道回去了也不能讓父親活命,可是,如果現在不回去,以後又報不了仇,到頭來會被天下恥笑的。

是高貴的死去還是卑賤地活著這取決於個人的三觀,沒有什麼對錯之分。仰無愧於天,死無愧於地,死生何憾?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伍子胥

伍員,字子胥,鑑於伍子胥這個名字更響亮,我們以後就稱他伍子胥。伍子胥逃亡後,他最初想去投奔楚國的敵國吳國,但是吳國太遠,伍子胥就放棄了,最後投靠了流亡在宋國的太子羋建。

恰好這時宋國發生內亂,太子羋建覺得宋國沒有安全感,就和伍子胥投奔到了鄭國。羋建到達鄭國後,並沒有把自己當成鄭國的客人,而是把自己當成了主人。他和晉國大夫中行文子(名字就是這麼酷)聯合,想推翻鄭定公,卻不料事情洩密,反而被鄭定公殺了。

伍子胥不得不揹著太子羋建的兒子再次踏上逃亡的道路,這次他下定決心要去吳國,哪怕是爬也要爬到吳國。

伍子胥選擇吳國是基於兩個考慮:第一,吳國此時是一匹黑馬,國運日昌;第二,吳國和楚國是世仇,兩國已經打了幾十年的仗了,吳國勝多敗少,只有搭上吳國的順風車才能報仇雪恨。

為了避免被追殺,伍子胥白天躲藏睡覺,晚上冒險趕路。不久,伍子胥病了,身上的錢也用完了,只好沿路乞討。自然,逃亡的過程中充滿了傳奇色彩,還流傳了很多傳說,這裡就不一一細表了。靠著堅強的意志,伍子胥終於一路乞討到了吳國。

到了吳國又怎樣呢?自己只是一個叫花子,吳國君臣會搭理我嗎?

命運之神總是會垂青有準備的人。這天,伍子胥照例在集市裡吹簫乞食。恰好這時,吳國將軍公子光出來訪賢納士,他一眼就發現了正在吹簫的伍子胥。

光子光發現此人雖然穿的破破爛爛,但是骨骼清奇,眼神犀利,氣場逼人,一看就不是凡夫俗子。

經過一番類似於隆中對的對話,公子光和伍子胥都摸清了各自的底。伍子胥的首要目的是報仇,公子光的目的是開疆拓土,稱霸諸侯,但他們共同的敵人都是楚國。雖然目的不一樣,但是目標是一致,兩人一拍即合,一見如故。

公子光一直很鬱悶,他認為自己不應該是公子光,而應該是吳王光。本來,按照繼承順序,他應該是上一任吳王的接班人,可是最後,王位卻落到了他的堂兄弟僚手上。

不甘心俯首稱臣的公子光內心一直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造反,為此,他很早就開始陰納賢士,培植私人勢力,這次收留伍子胥,也是為了這麼目的。

伍子胥很快就知道了公子光不能說的秘密,但是他沒有直接點破,而是向公子光推薦了他在逃亡途中結識的勇士專諸。意思很明顯,在這件事上,我只能幫你到這兒了。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動手了,刺客專諸用魚腸劍結果了吳王僚,公子光一躍成了吳王光,吳王光有個更響亮的名字——闔閭。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吳王闔閭(劇照)

闔閭即位後,重用伍子胥,君臣齊心,大刀闊斧的實行改革,為了全面建設新吳國而努力奮鬥。他們選賢任能,崇儉去奢,發展農耕,訓練軍隊,吳國曆史著這裡翻開了新的篇章。

公元517年,一個對故國感到絕望的年輕人滿懷希望的來到了吳國,他來吳國的目的與伍子胥不同,在他看來,吳國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國家,在吳國他可以大展平生所學,建立不世之功。

年輕到吳國後結識了伍子胥,兩人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年輕人是一個齊國貴族,從小愛看戰爭方面的書,長大後喜歡到處遊歷,考察古戰場,寫寫戰爭方面的博客。

闔閭上臺三年後,伍子胥就把這個年輕人引薦給了闔閭,年輕人趁此機會把他平時寫的博客兵法十三篇呈給了闔閭,闔閭看後,對這個叫孫武的年輕人十分欣賞。公元前512年,闔閭拜孫武為將。

經過闔閭和伍子胥等人的大力改造,吳國到處煥發出勃勃生機,實力大增。為了檢驗一下改革開放的成果,同時也為了給打敗楚國掃清障礙,吳國向楚國的小弟徐國和鍾吾國進攻,吳軍勢如破竹,兩國很快被滅。大勝後的闔閭志得意滿,想趁勝利的餘威大舉伐楚。

孫武表示反對,他問闔閭,大王知道吳國有多少軍隊嗎?

闔閭回答,兩三萬吧。

孫武又問,大王知道楚國有多少軍隊嗎?

闔閭說,寡人不是很清楚。

孫武說,楚國是當世第一大國,說帶甲百萬有點誇張,但是二三十萬軍隊還是有的。我們已經滅了兩國,人困馬乏,軍資消耗較大,不如暫且退兵,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給楚國致命一擊。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孫武

面對兩種不同的戰略主張,伍子胥說話了,他一面贊同孫武的看法,表示人馬疲憊,不宜遠征。另一方面,為了維護闔閭的面子,他獻上了“輪番出擊,疲敝楚國”的計策。

伍子胥建議將吳軍分成三隊,輪流襲擾楚國,但是不和楚國主力正面交鋒。這樣,吳軍不僅可以使楚軍疲於奔命,而且可以麻痺楚軍,認為吳軍實力不濟,只能小打小鬧。

此時,楚國的局勢很混亂,原先的楚平王已經死了,現在的楚王是楚平王和孟嬴所生的兒子熊軫,是為楚昭王。奸臣費無極也被滅族了,楚國現在管事是令尹(相當於大丞相,總攬軍政大權)囊瓦。

囊瓦能當上令尹並不是因為他很有才幹,而是因為他生的好——他爺爺是楚莊王的三兒子。按照楚國的慣例,楚國的令尹都是由羋姓貴族擔任。至於吳起、黃歇等人做令尹,那都是特例。

囊瓦人如其名,是一個酒囊飯袋。按理說,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他應該視金錢物質為糞土。可事實恰恰相反,他很貪婪。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吳楚爭霸形勢圖

公元510年,小弟唐成公和蔡昭侯朝見楚王,囊瓦私下管他們索要馬匹和玉佩。這兩人也很倔,堅決拒絕了囊瓦。囊瓦很生氣,就向楚昭王進言,說唐蔡兩國勾結吳國,充當帶路黨襲擾楚國。就這樣,唐成公和蔡昭侯被綁架了三年,直到兩國派人送來贖金,囊瓦才放人。

做大哥的這樣對待小弟,小弟能不寒心?唐成公和蔡昭侯一回去就反了他孃的,拜了晉國為老大,請求晉國給他們做主,教訓楚國。晉國也不傻,當小弟可以,但是教訓楚國就免了。

晉國不給自己出頭,那就得找個敢為自己出頭的,敢和楚國叫板的,非吳國莫屬了!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蔡吳兩國關係迅速升溫,之後,唐國也加入了進來,吳蔡唐三國同盟成立。

公元506年,蔡國在晉國的支持下,滅了楚國的另一個小弟沈國。楚國好歹也是有頭有臉的大國,現在被曾經的小弟欺負到頭上了,其惱怒程度可想而知。

楚國的憤怒很快就變成了行動,囊瓦率領楚軍大舉圍攻蔡國,叫囂要滅了蔡國。

楚國圍攻蔡國的消息傳到吳國,吳國上下欣喜若狂,眾人明白,十年磨一劍,鋒刃未曾試,現在,吳國和楚國決戰的時機來了!

吳國和楚國死磕,並不是因為伍子胥煽風點火。闔閭好歹是一代雄主,他會讓一個大臣牽著鼻子走?吳國處心積慮的想要擊敗楚國,是由吳楚兩國的地理位置和國情決定的。

吳國的東邊是海,南邊是越國,西邊是楚國,北邊是齊魯等國。崛起之後的吳國想要稱霸諸侯,必須擊敗周圍的兩個大國,然後挑戰現任霸主晉國。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春秋後期形勢圖

吳國稱霸是分三步走的。

第一步,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首先要趁機打敗迷糊的楚國,因為楚國一旦清醒過來,天下無敵。同時,打敗楚國也是為第二步解除威脅。

第二步,北上打敗老牌強國齊國,為爭霸造勢,慢慢靠近終極boss晉國。

第三步,利用打敗齊國的威望,逼迫晉國服軟,承認吳國的霸主地位。如果晉國不同意,就把晉國也一齊收拾掉。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吳國的計劃最終竟然實現了,它完美的演繹了一場屌絲逆襲至尊的重頭戲,不過那已經是夫差時代的事了。

言歸正傳。為和楚國大幹一場,吳國上下已經準備了很久。在闔閭、伍子胥和孫武三駕馬車的經營下,吳國的國力已經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了。而楚國的國力則因為朝政混亂、連連征戰而愈發衰落,此前,楚國軍隊被吳軍整整襲擾了六年,將士疲於奔命,士氣十分低落。

公元506年冬,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和伍子胥為將,胞弟夫概為先鋒,傾全國之兵踏上了伐楚的征程。

傾全國之兵說起來聽嚇唬人的,實際上只有三萬人,不過這三萬人是孫武等人精心訓練而成,戰鬥力很強大。

吳國軍隊並沒有從陸上進軍,而是選擇了水路進軍,他們沿邗溝,進入淮河,然後溯淮西上,與唐、蔡兩軍會合。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吳軍進軍路線

唐蔡兩國軍隊其實是打醬油的,他們的任務不是作戰,而是當帶路黨和後勤軍,協助吳軍進攻楚國。那個年代沒有GPS,沒有精確的地圖,而吳軍頭一次跨國作戰,人生地不熟,沒有人帶路那是萬萬不行的。

吳蔡唐三國聯軍繼續溯淮西進,一路浩浩蕩蕩。楚軍主帥囊瓦看到吳軍來勢兇猛,就放棄了圍攻蔡國,帶領軍隊回防楚國。

吳軍抵達淮汭後,孫武突然命令吳軍停止西進,棄船登陸,向南進軍。伍子胥不解,就問孫武,吳軍擅長水戰,為什麼要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回答,兵貴神速,應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我們現在逆水行舟,速度緩慢,等我們達到戰場,楚軍已經做好了準備,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很難打敗楚軍了。

孫武帶領3500精兵為前鋒,在唐蔡兩國軍隊的引導配合下,採取跳躍行軍的方式,迅速繞過了楚國北部的三關(位於河南、湖北東邊的交界處),直趨漢水東岸,插進了楚國的腹地,達到了對楚國的戰略奇襲。

吳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插漢水讓楚昭王坐不住了,他手忙腳亂的命令囊瓦調集全國的兵力把吳軍擋在漢水岸。

孫武的戰略奇襲固然大膽凌厲,但是也存在致命的弱點,這時候,只要楚國有個清醒的人站出來,恐怕紙上談兵的典故說的就不是趙括了,而是兵聖孫武。

一個國家之所以會衰落,不是因為這個國家沒有人才,而是人才得不到重用。楚國這麼大,不可能沒有人才。事實上,囊瓦的副將沈尹戌就是個人才,這個人很有軍事才能,他一眼就發現了吳軍的致命弱點。

吳軍有什麼致命弱點呢?孤軍深入,顧頭不顧尾,如果楚國關門打狗,吳軍一個也跑不掉。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吳王闔閭、伍子胥、孫武等人(劇照)

沈尹戌不贊成傾全國之兵把吳軍擋在漢水東岸,他認為楚國兵雖然很多但是分佈很散,很容易被吳軍各個擊破,根本阻止不了吳軍突破漢水防線。為此,他建議主帥囊瓦率領主力在漢水西岸佈防,而他本人則率領一支精銳部隊輕裝北上,將吳軍停泊在淮河中的船隻全部燒掉,斷絕吳軍的歸路,然後直插三關,徹底把吳軍封鎖在楚國境內。這樣,吳軍勢必軍心大亂,此時,囊瓦率領主力渡過漢水攻擊吳軍,他自己則率軍從三關進攻,兩面夾擊,勢必可以圍殲吳軍!

沈尹戌的計策即歹毒又高明,囊瓦很贊同,決定立即執行。如果歷史按正常軌跡走,孫武等人可能要成為歷史笑柄了。

沈尹戌率軍北上後,囊瓦率楚軍主力與吳軍隔漢水對峙。這時,囊瓦的部下武城黑和史皇跳了出來。武城黑對囊瓦說,吳國的戰車是木頭做的,我們的戰車是皮革做的,如果打持久戰,對我們不利,建議立即出擊。

武城黑的觀點好歹還是在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相比較而言,史皇就有點小人了。他對囊瓦說,楚國人本來就看你不爽,都喜歡沈伊戌,如果按照沈伊戌的計策來,那麼勝利的功勞就都是他的了,到那個時候,你的令尹位置還坐得穩嗎?為今之計,應該速戰速決,立即向吳軍發動進攻。

囊瓦還算有點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在楚國的名聲很臭,如果按沈尹戌的計策來,那結果很有可能就像部下說的那樣,令尹位置不保。國家利益重要還是個人利益重要?當然是個人利益。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吳軍出征(劇照)

囊瓦沒有等沈伊戌,他命令楚軍立即渡河攻擊吳軍。囊瓦的決策正中闔閭的下懷,吳軍遠道而來,利於速戰。如果就這耗著,吳軍可能會被拖死,現在楚軍送上門來,真是作死!

楚軍渡河後,吳軍並沒有迎戰,反而掉頭向東北跑了,囊瓦以為吳軍怯戰,揮軍猛追。吳軍找準機會後,以逸待勞,在小別至大別間伏擊楚軍,三戰三捷。囊瓦被打的灰頭土臉,等他清醒過來,發現自己到了大別山東麓的柏舉(今湖北麻城)。

楚軍連敗三場,銳氣喪盡。囊瓦感覺這次凶多吉少,想獨自開溜。這時候,史皇又跳出來了,他對囊瓦說:國家太平時,你爭著執政,現在戰事不利,你又想逃跑,這是死罪。現在你只有和吳軍拼死一戰,才能彌補自己的罪過!

這個史皇很可能是人格分裂:前面進讒言時他一副奸臣嘴臉,現在赴國難是又大義凜然。不管怎麼樣,在史皇義正辭嚴的呵斥下,囊瓦停止了逃跑行為,轉而硬著頭皮重整部隊,準備和吳軍決戰。

此時,歷史的詭吊之處出現了,按理說,此時吳軍中大出風頭的應該是兵聖孫武和牛人伍子胥,沒想到,這對黃金搭檔在最關鍵時刻竟然成了打醬油的。

事情是這樣的,三勝楚軍後,吳軍停止了後撤,與楚軍在柏舉列陣對峙,闔閭的弟弟夫概看到楚軍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建議吳軍先發制人,對楚軍發動猛攻。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戰爭場面(劇照)

按理說,夫概的建議是可行的,沒想到闔閭斷然否決了。闔閭現在不清楚楚軍的實力,但是他確定楚軍的兵力是他的好幾倍,所以他的意思是吳軍要穩中求勝,慢慢削弱楚軍,等待決戰時機。(關鍵時刻,伍子胥和孫武沒有出場)

夫概回營後,很是忿忿不平,他認為闔閭的腦子進水了,等待時機?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夫概管不了那麼多了,決定單幹。他瞞著闔閭,親率麾下5000精兵猛撲已成了驚弓之鳥的楚軍,楚軍果然毫無戰力,一觸即潰。闔閭看到楚軍陣勢大亂,率領吳軍主力趕來參戰,楚軍頃刻間土崩瓦解,史皇戰死,囊瓦棄軍逃往鄭國。

喪失主帥的楚軍完全沒有了鬥志,他們像無頭蒼蠅一樣,扎堆向西逃竄。闔閭沒有放過擴大戰果的時機,他命令吳軍撒開腳丫子狂追,終於,吳軍在清發水追上了楚軍。此時,楚軍前有大河,後有追兵,陷入了絕境。

闔閭決定收網,他命令吳軍把楚軍統統幹掉。夫概不同意,他對闔閭說,哥,你不會不會打仗啊,困獸猶鬥,何況人?現在把楚軍趕盡殺絕,會激起他們拼死抵抗,那樣,死的是他們還是我們就很難說了。

闔閭反問夫概,那你認為應該怎麼辦?

夫概回答,半渡擊之!楚軍現在無心戀戰,只想逃跑,我們先給他們一個求生的而希望,等他們過河過的正嗨時,我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他們,他們就變待宰的羔羊。(孫武和伍子胥又不在場)

闔閭撫掌大笑,還是你小子毒·····(內心獨白,夫概不能留啊,否則夫差能坐穩王位?)事情果然像夫概說的那樣,楚軍一半被俘。

殘餘的楚軍繼續向西南逃竄,吳軍繼續大踏步乘勝追擊。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車兵戰鬥

沈尹戌得知楚軍主力戰敗,急忙率軍回援,與吳軍先鋒夫概部遭遇。夫概在沈尹戌的凌厲攻勢下猝不及防,被狠狠打了一悶棍。

這時,吳軍主力也趕到了,孫武迅速指揮吳軍包圍了沈尹戌部。沈尹戌不甘心坐以待斃,率軍拼死衝殺,無奈眾寡懸殊,始終衝不出包圍圈。沈尹戌不願被俘受辱,命令部下殺死自己,砍下首級回報楚王。

吳軍繼續向楚國郢都進軍,一路所向披靡,五戰五捷。楚昭王得知楚軍打敗,不顧大臣的勸阻,攜帶親信倉皇逃走。楚昭王逃走後,楚軍立即作鳥獸散,郢都成了不設防的城市。

公元前505年11月29日,吳軍進入楚國國都郢(湖北荊州市荊州區)。吳軍進入郢後的行為與日軍進入南京之後的行為差不多,瘋狂屠城,姦淫擄掠。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孫武(劇照)

闔閭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開疆拓土,揚威天下。

伍子胥的期望打折扣了,因為楚平王早就死了。

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嗎?沒那麼便宜!伍子胥找到楚平王的陵墓,命人打開棺材扯出屍體,鞭屍。伍子胥足足抽了300多下,抽的手抽筋了才罷手。

父債子還,伍子胥又命人尋找逃走的楚昭王,打算把它也幹掉。這時候,楚靈王已經逃到隨國了,闔閭命令隨國交出楚昭王,遭到隨國拒絕。

事情到這裡,吳國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以三萬之師,深入敵國腹地千里,一舉擊潰20萬敵軍,佔領國都並屠城。然而,這個巨大的勝利就像一個美麗的泡沫一樣,轉瞬破滅。

楚國到底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軍隊主力雖然被擊潰了,但是還有殘餘,殘餘的部隊依然數倍於吳軍,只要有個正常的人統帥他們,吳軍就睡不安穩,更何況,吳軍的暴行已經激起了楚國人的強烈的反抗,借用一句話:吳軍已經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申包胥

最關鍵的是,楚國大臣申包胥去秦國成功搬到了救兵,秦楚聯軍正向吳軍殺奔而來。

申包胥以前是伍子胥的朋友,伍子胥當年跑路時,曾對申包胥說:爺一定要滅了楚國!申包胥回答伍子胥:好好幹!你能滅了楚國,我一定能再復興楚國。

按照現在的標準,伍子胥就是吳三桂一樣的人,為了洩一己之憤,顛覆國家,殘害同胞,是一個十足的楚奸。但是在那時,伍子胥絕對可以入選感動大周十大人物。那時的人沒什麼國家民族意識,他們都信奉一個道理: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伍子胥掘墓鞭屍後,申包胥派人來責問伍子胥說:你報仇可以,但是鞭屍有點過分了!收手吧。

伍子胥對來人說,你告訴申包胥,我日暮途遠,所以倒行逆施。

申包胥見伍子胥一意孤行,就不再廢話了。既然你伍子胥實現了滅楚的夙願,那我申包胥也該實現復楚的諾言了。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秦哀公

如何復楚呢?只能找秦國了,秦楚是盟國,秦哀公還是楚昭王的舅舅呢。申包胥歷經艱辛來到秦國,請求秦哀公出兵幫助復國。秦哀公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申包胥的苦苦哀求,最後還是同意了。據說申包胥為了讓秦哀公同意出兵,在城牆下哭了七天七夜,滴水未進,最後終於用忠誠和堅毅打動了秦哀公。

柏舉之戰丨兵聖孫武的實戰水平如何?

申包胥哭秦廷

吳軍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秦楚兩個大國的合擊,連敗兩場,狼狽後撤。此時,更糟心的事來了,吳國的死敵越國趁吳國空虛,發兵進襲吳國都城,吳國內部,闔閭的弟弟夫概企圖渾水摸魚奪取王位。闔閭權衡利弊,被迫於九月從楚國撤軍,引兵東歸。

柏舉之戰結束了,然而很遺憾,因為兵聖孫武在這個舞臺上沒有狂刷存在感,除了進軍路線外,再無隻言片語,根本無法從其中看出孫武的實戰指揮水平。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吳國從崛起到後來稱霸諸侯,孫武居功甚偉。

尉繚子曰:“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