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智”创优 株洲打造工业制造新高地

融“智”创优 株洲打造工业制造新高地

融“智”创优 株洲打造工业制造新高地

中国动力谷。

红网时刻 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易汝青 株洲报道

早在解放初期,株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势资源,就被定位为共和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从那时起,株洲就与工业制造结下了“不解之缘”。改革开放40年来,株洲的制造烙印更为深刻,通过多年的技术改造、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株洲制造强市的步伐愈发稳健。

嗅觉敏锐 株洲率先布局智能制造

自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启动,中原逐鹿,各省市在制造业的角力好戏开始。制造业大幕开启,在同一起跑线上,唯有率先起步,才能赢得胜利。

“中国制造2025”的印发让株洲嗅到了机遇的味道,株洲快人一步,走出了征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从出台《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到实施工业“1093”行动,再到编制“株洲·中国动力谷”十年行动方案,株洲顶层设计动作频频。将株洲率先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目标,引领株洲制造,在迎来“智”的腾飞的同时,奋力实现“质”的跨越。

株洲于湖南率先公布“三清单一目录”,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三年时间由302项减至122项,向园区下放权力62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同时,通过完善服务平台,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撬动全社会力量,特别是让作为转型主体、创新主体的企业参与进来,为株洲产业的发展积蓄动能。

从2015年开始,国家工信部累计发布三批智能制造专项,株洲市共有8个项目入围,总投资17.3亿元,已完成投资12.3亿元,已获得国家奖励资金1.1亿元。

智能制造缔造全国首个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融“智”创优 株洲打造工业制造新高地

中车株机转向架事业部生产车间。

浓厚的环境氛围,让株洲“智造”快人一步。

走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转向架事业部生产车间,车轮、车轴、构架及组装四大区域的工人们忙而有序。“机车的转向架好比汽车的底盘,决定了机车能否负得更重、跑得更快,是事关机车车辆安全的最核心零部件。”株机公司转向架事业部总经理曹海霞介绍说,“长期以来,国内的转向架工艺环节主要以人工分散作业为主,2015年我们以全国第一名的身份入选国家2015年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建设国内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

在中车株机这一“火车头”的引领下,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迅速壮大为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关键零部件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其中,机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7%,居全球第一。也是全国首个过千亿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轨道交通之外,株洲还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在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公司总装车间,一辆辆即将交付的新能源客车正在组装。装配员工打开生产线边上的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技术参数和车辆制造进展状态清晰可见。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陈龙富说,汽车领域的定制化生产一直是业内公认的难题,“但通过智能化工厂,目前时代电动已能实现大批量的定制化生产”。如今,在时代电动的带领下,株洲市各类汽车配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值同比大幅增长。

“目前我们已构建起以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配套产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动力产业体系。”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表示,到2021年,力争三大动力产业实现总产值4000亿元,把株洲市打造成“中国动力谷”。

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有望加入“千亿俱乐部”

融“智”创优 株洲打造工业制造新高地

消费者体验建体试衣系统。

除高精尖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浪潮也涌入了株洲传统优势产业“洼地”,为加大产业优势添加新动能。

服饰制造是株洲传统的优势产业,在行业内有更新快、质量佳、出货快的口碑,但以往一件服装从制版到成衣最快也要近一周的时间。

如今在株洲,消费者进扫描间,只需3到5秒,系统就能帮你匹配一套合身且专属定制的衣服。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画面,过不了多久这套系统将进入株洲市数千家成衣店。

作为株洲智能制造重要一环的服饰产业智能制造,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建体试衣系统1.0版本。系统能在3至5秒建立人体3D模型,并精准获取数十项人体身材数据,其数据同步到服装定制系统中,由于3D模型是对用户人体的还原,消费者能360°看到服装与用户自身匹配的效果,不光可以实现虚拟试衣,还可以根据身形数据实现远程服装定制。

“我们可以利用B2B的方式聚集了全世界面料、辅料供货商,再把全世界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聚集在这个平台上,利用B2C的方式让供货商和消费者产生对接,这样能让消费者最大限度地选择全世界的面料、辅料,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DIY定制。”作为建体试衣系统主要研发人员的程志全对系统的未来充满野望,他表示引入建体试衣后,衣服的驳头、纽扣、包袋等细节都能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制衣企业因为减少中间商环节以及个性化定制,利润也将大幅上升。

目前,株洲已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包括芦淞服饰市场群、株洲“小巨蛋”国际服饰品牌发布中心、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新芦淞洗水工业园、株洲龙泉(中部)总部经济示范区、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株洲服饰电商产业园七大项目。

根据计划, 今年,株洲服饰产业规模将达上千亿元。

生产革新 小企业成“大事”

融“智”创优 株洲打造工业制造新高地

工人检测自动生产线生产的易切削铍铜合金棒。

技术革新、智能制造在株洲不仅让产业发展朝气蓬勃,同时也让每一位创业者“沐浴春风”

株洲艾美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美新材料)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研发及生产高品质的易切削铍铜合金棒线。

艾美新材料一开始介入这块领域的时候,市场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经过多年的研制,终于生产出了产品。为了打开市场,公司免费将产品送给客户用,却次次被退回来,理由就是不合格。“反复的测试,几乎让研发人员陷入了绝望,大量的金钱投进去却得不到收益。”艾美新材料总经理曾润豪回忆起创业之初的困境仍不免心悸。

经过层层摸排,产品不合格的症结最总锁定在加工工艺上。痛定思痛,企业立马投入研发改良生产工艺,通过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升级,从人、机、料、测的维度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实现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的智能化。产品质量直线上升。

2016年,艾美新材生产的高品质易切削铍铜合金棒获得市场认可,现在,公司一个机床用艾美新材的铍铜合金棒加工出来的零件数量稳定在2200个。2015年,艾美新材列入了国家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株洲制造 企业之一,2017年荣获国家高新企业。

“我们已经成功地打破了被美国长期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进口材料,胜利地进入了欧美市场,骄傲地为中国的制造业、为株洲的制造业的结构升级默默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对此,曾润豪颇感自豪。

现在,艾美新材生产的高品质易切削铍铜合金棒占据了国内40%的市场份额。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及美国、日本和韩国。

企业腾“云” 先人一步登陆产业新高地

融“智”创优 株洲打造工业制造新高地

一名企业负责人正在查看“云上株洲”资料。

统计数据显示,仅去年,株洲市工业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投入就超过500多亿元,绝大多数用于生产、研发设备的更新及管理软件的购置升级。33家企业通过更新设备实现部分智能化生产。

成绩是斐然的,但株洲并不准备停止智能制造的升级步伐,目光瞄上了“云”。今年6月,正式发布了《株洲市“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

“企业上云”是指企业通过高速互联网络,便捷地获取云服务商提供的计算、存储、软件、数据等服务,这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计划》预计,到2020年,株洲将实现上云企业达到1万家,打造省级“上云”标杆企业20家、核心云服务机构20家、“企业上云”示范园区2家。“企业上云”工作,将重点推动株洲“3+5+2”产业体系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发展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企业上云数量位于全省前列。

“上云是常态,不上云是例外”。株洲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刘海宾介绍,株洲将分类推进企业上云和深度用云。针对企业不同需求,将启动“私人定制”企业上云。根据其信息化基础和个性化需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类指导,分业施策。推进云计算与智能制造、交通、农业、环保、医疗、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在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并构建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云计算产业生态培育体系,增强全市“企业上云”的覆盖能力和服务能力。

观念一变天地宽。随着观念不断爬坡过坎,学会抓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发展的窗口期,学会抓产业项目、抓新项目、抓科技项目、抓市场投资主体项目,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株洲高质量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