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制造业面临困难,却长期以来忽略掉一个事实,我们的制造业是“专注于制造”,是“真制造”,我们制造业强在数量上;与欧美日韩等世界制造强国的企业相比,人家的企业更加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他们的制造业强在质量上、强在核心竞争力上。两相比较,一旦市场需求缩减,受到伤害的便是数量上的强者,受到推崇的便是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上的强者。
实体制造业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们看看一位制造业老板列示出的几个问题:
我是开工厂的,现在我面临的问题是员工工资年年上涨,原材料周周上涨,销售价格就是涨不起来。做了这么多年制造业,思考一下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逐年减少,工厂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通过涨工资来吸引工人进厂。有人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年轻人都去创业了,也不全是。我分析,大概是整体年轻劳动力人口下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工人的工作,宁可从事一些劳动强度低但收入也低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工厂里多挣个千八百的工资。
二、环保安监的检查,企业不得不为此投入资金,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三、社保、税费的压力。从前雇佣员工是不需要给普遍工人缴纳社保的,但现在哪怕是门卫老大爷,你也要给他交社保,工厂里数百号人,每月一项社保费就增加巨额成本。
四、我的工厂几乎年年都计划着做设备改造,提质增效,可是银行不给你做贷款,资金总是到不了位。没办法,做技改只能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根本不能做大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这样拖下去的恶果就是,人工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品质落后。曾经下过无数次的决心,但三两天后,面对各种各样的工厂开销,还是不得不放弃这样的想法。
最近,政府也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上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目标。如何理解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呢?我们认为,所谓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市场需求普遍认可的产品或服务,并能能够帮助企业创造超额的盈利空间。无论企业怎么做,只要有市场、能盈利,便可以认为是高质量发展。
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解决市场和盈利的问题
对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重视程度来看,我们的企业在这个方面欠账比较多。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几乎从成立至今,在技术研发投入上微乎其微,接近于零。做工厂的老板们自己最清楚,搞套设备,弄几个工程师或技术员,招来一帮工人,就可以实现生产。在他们心目当中,工厂就是负责生产产品的,根本无需研发,也无能力做研发。
说我们在技术研发上面落后,有些人可能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我们跟大家眼睛盯着的美国对比一下:
国家层面,我国研发支出规模约为美国1/2。2017年我国研发支出规模1.75万亿人民币,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为2591亿美元,而2017年美国研发支出规模4932亿美元,我国研发支出规模仅略高于美国的一半。
产业层面,中国制造业研发支出规模约为美国2/3,研发强度1/4。2015年,规模以上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支出规模9651亿人民币,约为1550亿美元,占同期美国制造业研发支出(2361亿美元)的66%。可见我国制造业研发与美国的差距要小于宏观经济整体。但在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支出/主营收入)方面,2015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只有1.01%,远小于美国的4.4%,可见我国制造业在研发投入强度上与美国仍有不小距离,存在广阔的提升空间。
上市公司层面,中国企业平均研发支出规模为美国企业的20%,中概股公司研发支出较高。2017年,美国上市公司总研发支出规模约为3684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研发投入规模2.1亿美元。而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总研发支出规模约为5468亿元人民币,约为810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22%,平均每家公司研发投入规模约为1.9亿人民币,约为0.28亿美元,仅为美国的13%。
显然,我们在技术研发投入上,并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观念与理念上的差距。我曾经调查过一些民营企业老板,他们高达一半以上不愿意在技术研发上投钱,而愿意投钱的老板当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看中投入研发带来的税收优惠和补贴,也就是投入研发的成本远远小于税收优惠和补贴之和,通过研发能够赚钱。这是当下中国民营企业老板的普遍心态。
由于过度追逐规模化发展,使得中小民营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逐年下降,企业不得不通过数量来弥补利润率偏低的现状,从而保证盈利数额的稳定。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不得不忙于接单制造,根本无暇顾及设备升级改造。
当市场下行趋势出现时,问题就变得很严重。单位人工产值跟不上行业平均水平,技术设备改进资金无法顺利到位,如果不做技改,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人员效率低下,使得产品成本高企,在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产品利润率几乎被压榨到0。
如此看来,制造业粗放式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拿钱买地盖厂房、进设备、招工人,拿下订单就可以实现产品生产,这样用资源换取竞争力的时代已经结束。说简单一点,那个工厂遍地开花的时代,只要你有钱,盖工厂、进设备、招工人,就可以成为制造业的老板,市场有需求,就摆在那儿,制造出来产品就可以消化得了。
现在则不同,过去金钱就是竞争力,现在的竞争力来自于高品质下的科技创新和价值竞争。同样通过金钱可以获得先进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笔者所了解的服装、化妆品和食品制造业领域为例,有设计师团队不断研发的服装加工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市场定单,没有设计师团队的服装加工企业,只能接普通低质订单。我认识的一家化妆品生产制造企业,专门为电商企业ODM生产化妆品,由于其产品研发水平高,普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其平均出厂价格高于同行业价格水平的20%以上,仍然订单排满一整年。企业想要加订单生产,必须价格提高10%,才可以插单生产。广东一家女士内衣生产企业,由于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强,每年新品发布会当天,就把全年的订单签完,客户付款达到全年订单的一半。而同样在广东的女士内衣生产企业,绝大多数只是模仿,连吃都吃不饱,订单规模小,订单不饱和,工厂生产断断续续,怎么能盈利?
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上解决市场和盈利问题
很多生产制造型企业,对于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是完全忽视掉的。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OEM和ODM生产加工制造企业,绝大多数此类企业认为,我只是加工制造企业而已,生产出来的产品贴的都是别人的品牌,我怎么做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
当然还会有另外一类面对企业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半成品和产成品的企业,虽然拥有市场营销团队,但在通过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建立核心竞争力方面,都显得能力不足,最终表现为竞争乏力,不得不通过低价格来获取竞争优势,基本上是有市场没盈利。
本文笔者只想从理念上提一下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只是承担了简单的制造功能,前端忽略技术研发,后端忽略品牌营销,正是这一前一后占去了产品的巨大利润空间,使得制造环节的盈利率被完全挤压,直接导致生产制造变得毫无发展可言。这是对所有制造企业说的。
有人讲,我们制造的产品自己销售,何谈被品牌营销挤压了利润空间?其实,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把品牌营销运营能力提升的话,一是导致市场竞争乏力,不会在数量上取胜;二是无法形成市场认知和品牌共鸣,更不会在质量上取胜。二者融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有营销,那只是保证渠道通路畅通,并未能实现高附加值的营销价值和品牌价值的实现。
由于进入到信息对称时代,很多制造业老板表示,我的企业坚决不做品牌和营销,我的生产成本是透明的,我一件衣服加工下来,就挣你8毛钱,这便是我的商业诚信。如果作为一个产业链上的稳定供应商,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如果作为面对市场的制造商来说,显然是不合格的。任何忽略品牌和市场营销的行为,都是对市场和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结束语
如果我们把制造业分成三个重要的部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品牌营销——与欧美日等制造强国企业相比,我们更加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却忽略了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两个最不确定的环节。
可以理解的是,做企业,上述三个环节最容易切入环节便是生产制造——盖厂房、投设备、招工人,便可实现生产制造。但真正使得欧美日等制造业崛起的恰恰不是这个环节,真正使他们声名鹊起的是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无论是日本的汽车品牌丰田、本田冲破通用福特的封锁打开美国汽车市场,还是德国精工制造获得全球推崇,都缘于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两个重要环节。
因此,我要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并非简单的降税减费、获得融资这样的操作便可以实现,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企业家经营理念的改变,把企业的重心从制造环节转向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环节。这才是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閱讀更多 品牌100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