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90年代未安置大中专生”相关文章?

近来不断有朋友问我,你都是有工作的人,自己又不指望分配,假使安置工作,你还会去吗?

我明确告诉他,我不会去!

他追问,那为什么要冒着被“请喝茶”、被删帖、被监控的风险云写“90年代未安置大中专生”相关文章?

为什么写“90年代未安置大中专生”相关文章?

我沉思许久,觉得写点文字回复的好。

第一,我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90年代未安置大中专生”一员。

我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学历,改变的是现状,但改变不了我第一学历是90年代中专生的事实。

我通过自身努力,找到证明自己存在的职业,但改变不了我是“未分配大中专生”的事实。

很多未安置大中专生人靠着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取得一点小成就,只能证明是“未分配大中专生”人的优秀,这绝非国家所赐。相反,国家将那几届大中专生“抛弃”,只是让其更曲折罢了,并不能阻止“未分配大中专生”的成功。

第二,这不应该是一个被遗忘、被抛弃的群体。

我曾写过多篇关于未分配大中专生的文章,其实很多向我这样的大中专生人,早未不全是我们渴求国家分配,都二十多年了,该死心的早已死心,未死心的也即将死心。

我之所以写此类文章,只想通过一己绵薄之力,以期社会之理解。现在的青年,动辄以“名牌大学生都不包分配,还在做着上世纪的春秋大梦”回复我,也有的引用肯尼迪的话劝我“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

有时我真的很无助,我是有工作的,也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但作为中专生人,有义务将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还原给年轻人。至于看不看,理不理解那就是他们的事儿了。

第三,身边仍有许多同学依然在为“分配大业”而维权而奔走。

如前文所述,“90年代未安置大中专生”要想获得些许成功都要付出与这个时代不对称的努力与汗水,有时恐怕运气成份反倒要多一些。因此身边的同学好友中不那么幸运的自然也有,或许有些同学早已认命,但坚持维权的那些个同学他们需要有人传递他们的心声。

当看到身边的同学年近40还在流水线上做普工,还在为失去土地而哀叹,还在为农转非户口在家乡盖不了房而忧愁,人到中年还在为一份安定的工作而上访维权......

这时身为中专生一员乍能无动于衷?

有人说你写这些无非只是想博取世人的同情罢了,实则不然。“90年代未安置大中专生”需要的不是同情,是理解,故而绝不能以今天之眼光去度昨日之情形。包分配是国家对他们的义务与承诺,取消分配是政府失信于民的表象,侵吞编制、中饱私囊是一些蛀虫见不得光的手段。这些事情世人不理解,要靠广大“90年代未安置大中专生”去揭发,去还原。至于政府最终以何态度安置“90年代大中专生”,想来还真不是终极目的。补偿与安置都是物质的、有形的,毕竟青春只有一次,人生不可回头,他们精神的、心头的损失怕是永远弥补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