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除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由于明代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从海外通过东南沿海流入内地。 国初虽然铸有“洪武通宝”铜钱,洪武八年(1375)又发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但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宝钞贬值严重,白银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货。碎银通货的便捷,使得前期由于币制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货币经济得以发展。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并且有明一代276年历史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铸钱经常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当时缺铜,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大明宝钞里外都透着一个“大”字,它的面额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其中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是地道的“大钱”。

大明宝钞基本上沿袭元代钞制,在版面设计上更加简介匀称,文字简练,刻工细腻。钞体为竖长方形,花栏内为龙、缠枝番莲、云气纹等。内栏上端书写钞额,钱图两边为“大明宝钞”、“通行天下”九叠篆文8字。

但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发行数量又无限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不到二十年,便趋于衰败。

大明宝钞的进步性

一、明代276年历史只用这一种钞票,而且始终集中在中央政府印制发行,使币制有更大的统一性;

二、面额以一贯为最高,即使到后期发生通货膨胀,也没有发行大钞。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下面来俩接下明朝各种版本的通宝。

洪武通宝

吴二年(1368)正月,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同年三月,开铸“洪武通宝”钱,仍继大中钱式,行五等钱。

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十九万贯,其中洪武五年时铸钱最多。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永乐通宝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铸造的年号钱。明初推行纸钞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宝钞,铜钱铸禁无常。朱棣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举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闭关政策,实行“怀柔远人”的对外开放政策。出于外交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永乐六年(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钱,“至九年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宣德通宝

明朝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铸造,版式为小平钱。铸量少于永乐通宝,版别统一,几乎每一枚都是精工制作,未见质量低劣者。如今存世量已不多。“德”字偶有省去一横的,称作“省一宣德”,比较少见,价格颇高。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弘治通宝

大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因纸币政策崩溃,宝钞信用无法挽回,而重新开炉铸钱,铸行“弘治通宝”。弘治钱因含锡过多而质地不佳,流传于今多数漆黑漫晦,有损一代气象。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嘉靖通宝

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弘治十八年,改定钱重为每文一钱二分,铸钱成色为每用铜一斤加好锡一、二两。但改制之时,孝宗已崩,武宗已继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铸的弘治通宝钱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锡铸钱,却成为嘉靖,万历朝鼓铸铜钱的方法。故嘉靖朝所铸嘉靖通宝存在铜色偏白现象,即所谓“白铜钱”。另外,嘉靖通宝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隆庆通宝

隆庆通宝,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始铸,皆为小平钱,钱面真书直读,文字端正,铸工精美,光背无文。隆庆通宝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期两京铸钱仅二万贯(约2000万枚),传世甚少为,一说仅用于当时发官俸之用,故精美量足属明代稀有泉品之一,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万历通宝

明朝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铸造。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光背者比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背“河”,“户”者极少见,价格颇高。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还有银质“万历通宝”钱。

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泰昌通宝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铸造。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年间并未铸钱,因其在位仅一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朱由校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天启通宝

“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天启二年七月开铸当十大钱。天启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大钱铸期不过三年;

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崇祯通宝

崇祯通宝,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1628-1644年)始铸。《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12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小平钱径一般2.2~2.6厘米(实测最大径2.6厘米),重约3~6克;当二钱径一般2.7厘米,重3.7克;当五钱径3.3厘米,重6.2克,南都钱较轻。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弘光通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于崇祯至弘光年间(公元1644年10月至1645年4月)所铸造。版别比较复杂,分小平及折二,小平分南京版、凤阳版、桂林版、贵阳版、背星、背凤等版别。折二分背贰、楷书光背二种。

朱由崧称帝的当年(1644年)农历十月(公历10月底),开始铸造弘光通宝。弘光通宝版别比较复杂,分小平和折二两种。小平分南京版、凤阳版、桂林版、贵阳版(黔版)、云版、”背星、等版别,其中“凤”指省凤阳,为马士英铸于安徽凤阳。桂、黔版、云版、”背星、等版别应为永历朝补铸。折二分背贰、楷书光背二种,存世均稀。

楷书光背传世仅见于《戴拓》一枚。为试铸性质。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隆武通宝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铸行“隆武通宝”。

隆武通宝属于南明铸币,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分背有文及无文两类。

目前光背小平钱存世较丰。小平有背星纹及户、工、南、留等字。背无文小平钱有“正”隆、“生”隆、“缶“隆,又有武字笔画分上、中、下点区别。折二钱直径约29毫米,重6克左右。

此外还有“隆武通宝”铁钱,较为罕见。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入闽,俘隆武帝,隆武帝绝食死于福州囚处。唐王政权灭亡。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大明通宝

南明鲁王朱以海被奉为监国于浙江绍兴时所铸。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鲁王逃亡台州(今浙江临海)避难,弘光元年(1645年),被张国维、张名振等拥立于绍兴监国。当年12月铸行了大明通宝。朱以海奉为监国后,继与福州唐王朱聿键政权相互倾轧,鲁监国元年(1646年)6月,清军渡钱塘江攻打鲁王政权,张国维兵败身死,朱以海由被困中逃出,由张名振等护卫流亡海上,后依郑成功居金门病死。

大明通宝材质有红铜、黄铜两种,铸造不精,只见小平钱,背铸“户”、“工”、“帅”等字,也见光背平钱,有的背“帅”在穿上,也有穿右“帅”字。初铸钱径26毫米,后铸钱径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宝铸量少,古币市场上难觅,市场价位相对高,光背及“户”、“工”字普品,背“帅”字的价位要高出近一倍左右。

曾有泉家认为,明朝嘉靖年间铸过大明通宝,但史无记载。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永历通宝

明昭宗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时铸“永历通宝”。此钱版式多种,可分四等,小平钱径2.5-2.7厘米,重4-4.8克,折二钱3厘米,折五钱3.2厘米,折十径3.5-4.5厘米,重10-26克,轻重大小悬殊较大,除光背者,小平钱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尚有记局,记值等,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虽永历帝在位16年, 台湾永历钱甚至流通时间达37年之久,但永历政权灭亡后,永历钱开始销毁改铸,加上清廷后来大力回收销毁,永历钱的存世量在明年号钱中不算多。

纵观中国货币史(八):明朝钱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侯称帝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监国朱以海在江浙铸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造弘光,隆武帝朱聿键据福州铸隆武,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雄据南北,加速了明的灭亡,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进黔,称东平王,铸兴朝通宝。

1674年吴三桂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铸裕民通宝;1678年吴三桂又铸昭武通宝;其孙吴世璠即位后铸洪化通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