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轮战,中越双方军队为何会反复争夺5年多?

熟悉80年代历史的人都知道,从1984年4月到199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军在云南边境老山地区进行了长期争夺战,双方轮番派遣部队上阵,各展所能激烈较量,史称老山轮战(越方称河江战场),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部分,影响很大。

老山轮战,中越双方军队为何会反复争夺5年多?


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双方在一个小地区连续打上5年多呢?实际上,中国在1984年4月发动两山(老山、者阴山)收复作战,主要目的是制止越军侵略,收复自己的领土。同时在国际上做出宣示,从战略上支援南方柬泰抗战。而老山地远境恶,非用兵之地,原本只想打一仗后就将主力部队撤回,重新恢复正常边防状态。不料,越军丢失两山阵地后不肯罢休,大量调集部队和兵器、物资到河江战场,将重点集中于老山方向,连续发动较大规模的反扑,其坚决争夺的意图非常明显。这时中国就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了。

老山轮战,中越双方军队为何会反复争夺5年多?


从军事上来说,老山地域偏远,山高林密炎热多雨,自然环境恶劣,大军转运展开和物资运输前送都很困难,实非理想的作战之地。在解放军的防线上,地形呈北陡南缓之势,利于越军进攻,而不利我军防守。如果我军把主力撤回边境一带,而战争又将持续下去,就会造成防御纵深不足,导致全线被动的态势。如果要接着打下去,就必须坚守我军越境占领的松毛岭至那拉一线前沿阵地,形成一定纵深,从而稳定整个防御。但缺点是那拉一线海拔较低,我军阵地受到越军占据的小青山、汉扬要点居高临下瞰制,极易遭到火力封锁,人员活动困难,难以构筑坚固的工事,防御态势非常不利。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下,军委首长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做出一个惊人决策:为了防止流血牺牲收复的老山再被越军侵占,必须将边境作战长期化,并与战略上支援柬泰一并统筹考虑,将老山战场作为牵制越军的“流血点”,保持适度军事压力,配合外交斗争,持续消耗越方国力,从而争取国际形势的转变。据此,军委命令昆明军区停止防务调整,将预备队调上前线,积极准备抗击越军的反扑。

老山轮战,中越双方军队为何会反复争夺5年多?


同时从其他军区增调部队开赴老山前线,准备进行长期轮战。对于越方来说,控制老山地区是其巩固北部防线的重要一环,必须竭力争取。因此在丢失老山后积极调兵遣将发动连续反扑,贴上了不少血本。然而几经争夺后,徒然损兵折将却收获甚微。越军高层后来意识到,在军事上要夺回老山实际上已不可能。但在战略和外交上却骑虎难下,为了争取老大哥苏方的支援,只好抽调部队轮换作战,勉为其难坚持耗下去,将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向河江战场这个无底洞里填。

行文至此,结论也就很清楚了。老山之战是军事、战略、外交互相联结的特殊战争,拼的是双方的战略意志和军力国力。在5年多硬碰硬的较量中,越军虽然反复进攻拼死纠缠,使尽了浑身解数,最后还是落入下风,耗掉吃奶的力气也难以挽回颓势。后来随着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越军后劲不足,意志衰落,只好主动减少了战斗行动,转为死拖活耗,直至战争结束。由此可见,在这场真刀真枪的热带山地大比武中,解放军赢得堂堂正正,越军则输得没有脾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