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考上「雙一流」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十年寒窗,魚躍龍門。

975萬學生迎來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大考。

今天已經是高考進行的第二天,

無論結果如何,

盡人事,隨初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2018年高考,“00後”成為主角,975萬考生人數創下近8年高考新高。

繼去年“新高考落地元年”之後,高考改革正在各地持續推進,強調對學生綜合成績的評價,全面取消加分,多項改革舉措進一步推進高考的公平公正。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考試的目的,是把真正學有所長的學生選拔出來。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數以千萬計的百姓子弟魚躍龍門,由此改變了個人和家族的命運。

而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同樣也為廣大寒門子弟步入仕途,打開了一扇機遇之門。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中國科舉考試極簡史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

隋朝以前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隋朝開始改為科舉制,使得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逐漸僵化,被稱為八股取士,後於20世紀清末廢除。

/隋/

隋煬帝大業元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

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

"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孫伏伽,隋朝開皇年間生於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

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叫孫伏伽。

隋朝末年,孫伏伽便參加科舉進入官場,大業末年,升任為京畿萬年縣(今陝西西安)的法曹(相當於法院院長兼公安局長)負責審理刑獄,緝捕奸盜,查辦贓賂的工作。

武德五年(公元622),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孫伏伽再一次參加考試,最終在參加考試的30名舉子中名列第一,開始他的仕途之路,可見學習好,真的可以改運。

/唐/

唐朝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

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後明經、進士兩科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相當於今天的默寫,或填空題。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

進士科及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可見唐代的進士含金量還是比較高的。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名人推薦。

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上陽臺帖》,唐,李白書,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圖:故宮博物院官網

李白就是因為出身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考試的機會,他的情況很簡單,據說李爸爸是個商人,當時的社會是重農輕商的,因此李白只希望別人的舉薦,做夢想成為帝王師,走韓朝宗、玉真公主的門子,可惜仕途無捷徑,皇帝雖然也認可了李白,不過是讓他做了待詔翰林,類似於御用文人之類的閒職,李白看不慣,最後只好過一種貌似無拘無束的生活,其實內心還是非常的抑鬱。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

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

武舉選拔遵循: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清代 “鰲頭”武舉石 圖: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

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他是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唐朝是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

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宋/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宋呂祖謙說: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

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

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忠誠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

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需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徐顯卿宦跡圖》,故宮博物院藏,餘士、吳鉞繪製。該圖為冊頁,現存26開,含徐顯卿所作《紀遇詩》與詩序,概括了他從十二歲到五十一歲、從童蒙初啟到金榜題名,之後宦途得意、光宗耀祖的人生歷程。圖自網絡

為文進士設立的“瓊林宴”,和為武進士舉辦的“會武宴”,均群英薈萃、金鼓喧闐、排場浩大。這兩場宴會最初是新科進士湊份子來籌辦的,但朝廷也會有所表示,如賜宮廷美食、賜酒、賜錢等,五代以後則逐漸由朝廷買單。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

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其中最大的就是死記硬背,而不強調理解其中涵義。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

熙寧八年(1075),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佈王安石的《三經新義》確立以論、策取士政策。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

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

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無論怎麼考,他都難不倒。他是宋代最有名的狀元之一,南宋寶四年(1256)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

他以自己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後為人稱為“狀元中的狀元”。

/元/

從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創新先例。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

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

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相對較嚴格。由於元朝幅員遼闊,鄉試、會試考獲名單俱按種族分配。

元朝自仁宗至順帝時滅亡止,科舉停辦兩次,共舉辦過十六次,取進士1,139人,國子學錄取284人,總計1,423人。但元科舉所選人材通常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政府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大。

元代科舉經歷了四個階段:

戊戌選試、

延祐復科、

至元廢科、

至正復科。

元朝建立以後,蒙古貴族和軍功的官吏,對科舉取士制度最初並不在意,經過許多儒臣的竭力倡議,特別是仁宗的儒師集賢大學士王約的積極建議,元朝才於皇慶改元(1312)後真正開始建立了科舉制度,1313年開考,此時已距元世祖攻滅南宋(公元1279)有34年之久,這在中國科舉史上是中斷時間最長的一次。

/明/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辟雍大殿內側 @文博圈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

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圖自南京夫子廟 @文博圈

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廕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圖自南京夫子廟 @文博圈

監生可以直接做官。

特別是明初,監生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

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

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可以被任命為官員。

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中、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圖:@文博圈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圖:@文博圈

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明代 連中三元銅鏡 正 圖: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官網

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

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

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製度本身引向絕路。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明代狀元及第銅鏡(小)正 圖: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官網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

"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焚書坑儒)。"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圖:南京夫子廟 @文博圈

明代有關於唐寅(字伯虎)考試作弊的記載。

他在明成化年間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被稱為詩書畫三絕,其書法畫作更是各路藏家的至愛,價值連城。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明 唐寅 《山路松聲圖》絹本,設色,縱194.5釐米,橫102.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自網絡

許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唐寅並非生來放浪不羈,這一切都是因為考前露題,用現代話語表述就是“高考作弊"。

關於唐伯虎考試是否真的作弊,坊間兩種說話,一種是他很聰明,猜中的考題,被冤枉的;另一種富二代徐經提前從考官處買到考題並告訴了他。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不過,唐伯虎的好友祝允明在後來為唐寅寫的《墓誌銘》中,是這樣表述這件事的:

“富子既承,子畏不復辯,與同罰。”

“富子”指的是徐經,“子畏”是唐寅的字,意思是徐經已承認,唐寅也不再申辯,兩人一同接受了處罰。案子很快審結,徐經、唐寅均被削除士籍,剝奪其終生參加科舉的資格,於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釋放回老家蘇州。

其實除了洩題這種事古來就有,考生在打小抄(夾帶)上也是費盡心機。

明清時,縣試、府試、院試頭場考需要默寫四書五經的片斷,因此作弊現象多發生在這幾場考試。

小抄放在衣服、帽子、鞋裡,真是五花八門。

因為有需求,坊間還專門有製造小抄的作坊。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清代 夾帶 南京夫子廟藏 @文博圈

要說上面這個明目仗膽,看到兩隻襪子中間的那本小冊子嗎?真是用心良苦啊~

放大了看......這個小抄,放在手裡握成拳頭狀,根本看不出來,手大一點的,可以放在指縫間。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清代 夾帶 南京夫子廟藏 @文博圈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玻璃畫“狀元巡遊”長49.5cm,寬22cm 圖: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官網

得中狀元者,即獲得了極大的榮譽,由皇帝欽準跨馬遊街,舉國同慶,非常熱鬧,狀元遊街的題材得到世人吹捧。

/清/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清 科試卷票,相當於今天的准考證 南京夫子廟藏 @文博圈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

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中國科舉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

從順治四年(1647 )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年間,共產生狀元49人。 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

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皮帽盒裝棉涼一套 圖: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官網

科舉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

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清代 韓國書籍《孟解》紙質,一套7本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藏

朝鮮科舉內容,按照中國科舉標準,四書五經也成為朝鮮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

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孫中山曾經說過:

“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

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

窮流溯源,

英國的考試製度

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所以中國的考試製度

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

選拔人才的制度。”

(自《五權憲法》)。

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科舉制是選拔人才的制度,它因為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產生,又因為八股取士影響社會發展而消失。

但存於科舉選才上公平公正的精神卻綿延至今,從未改變。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最後,祝廣大學子

高考順利

金榜題名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 好文精選 |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如何才能考上“双一流”

●●●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