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全覆蓋」推動貧困人口奔小康

幫扶“全覆蓋”推動貧困人口奔小康

在石灘村,村民阿姨正在太陽下為格桑花苗除草施肥。葉石界 攝

走進博羅縣楊村鎮石灘村的生態農業基地,眼前是剛剛種下的格桑花苗,幾位村民阿姨正冒著太陽俯下身為花苗除草施肥。旁邊是一個巨大的大棚,裡面一邊是剛剛翻過的新土,一邊則是一排排黃瓜苗、湖南椒等蔬菜苗。

“再過幾個月過來,格桑花又要開了。”石灘村第一書記李應文說。

走進該村的養老院,每一套房配有客廳、房間、衛生間,電視、家居等一應俱全,乾淨整潔的廚房有專門的阿姨做飯;旁邊的休閒公園,有著剛剛建好的亭臺水榭;村委會大樓裡,有著門類齊全的辦公室和會議廳……

石灘村,是惠州46個省定貧困村之一,目前隨著扶貧項目的發力,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

近年來,惠州大力推進扶貧工作。截至今年4月,該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838戶、38407人全面實現預脫貧。不過,惠州的扶貧工作不能鬆懈。

截至今年8月,省扶貧大數據平臺顯示,該市分散在省定貧困村之外的貧困人口有14575戶31599人。對此,該市共選派500名優秀年輕幹部駐村,副科以上幹部配對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掛鉤幫扶,實現幫扶“全覆蓋”,推動這批貧困人口脫貧奔小康。

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惠州還在貧困村精準扶貧的同時,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南方日報記者 葉石界

提升脫貧攻堅“造血力”

去年,石灘村引進了農業龍頭企業——惠州市東部灣農業生態有限公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設首期200多畝的生態農業基地,發展現代農業觀光旅遊,打造集果蔬種植、休閒旅遊於一體的特色產業。據介紹,該基地解決了28名村民就業問題,每個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2萬多元,實現家門口就業和穩定增收。

一方面,將生態農業基地和旅遊觀光相結合,去年春節期間就吸引了近10萬人次在該基地旅遊參觀;另一方面,則通過引進資本的同時,讓貧困戶直接參與學習技術、生產、管理和經營,改變了農戶的傳統經營理念和生產模式。

在這個貧困村,正在實現農村變景區、農產品變旅遊商品、農民變旅遊從業人員的轉變。

這是惠州產業扶貧的一幕。

去年以來,惠州立足當地資源,實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工程,鼓勵帶動增收效果好的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組織在貧困村發展生產基地,吸納貧困戶就地務工、參股,積極引導貧困戶自主擴大發展種養業,增加收入。

產業扶貧,是惠州推行的諸多扶貧方式中的一種。此外,該市還大力實施項目扶貧、光伏扶貧、就業扶貧、旅遊扶貧、教育扶貧、醫療保險扶貧、“互聯網+扶貧”、行業和社會扶貧、社會保障扶貧等扶貧模式,以提升全市脫貧攻堅的“造血力”。

比如在光伏扶貧方面,根據國家光伏發電補貼政策調整,及時出臺《惠州市光伏扶貧上網電價補貼暫行辦法》,保證光伏扶貧項目上網電價穩定在0.98元/度,確保貧困村、貧困戶的光伏扶貧項目收益不降低。在就業扶貧方面,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組織用工企業到鎮、村舉辦“家門口、面對面”招聘會,截至目前已舉辦43場招聘會,轉移就業7000多人。

為了讓全市貧困人口脫貧奔小康,惠州還將繼續推進扶貧項目的開展。

該市扶貧辦負責人介紹,接下來,還要創建一批特色鮮明的扶貧產業基地和扶貧產業園,建設一批旅遊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等特色產業扶貧村,發展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批脫貧致富帶頭人和新型職業農民,扶持一批特色農業扶貧品牌,完善產銷對接機制,確保每個貧困戶參加一個以上扶貧產業項目。

此外,支持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明晰產權歸屬的基礎上,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以縣為單位將財政投入資金統籌用於具有較強盈利能力的項目,因地制宜發展資產收益扶貧項目,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方式,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股份分紅收益;大力引進企業到惠州市投資興業,建設就業扶貧基地和“扶貧車間”,增加公益性就業崗位,促進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就業。

而為了更大範圍地讓全市貧困村貧困戶得到保障,惠州接下來還將繼續抓好項目及行業扶貧,堅持開發式與保障性扶貧並重,確保貧困群眾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住有所居、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比如加強貧困地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覆蓋各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多元化資助體系,完善免除學雜費和生活費補助發放方式,確保各項補助及時足額髮放到位。

部署改革試點提高新農村創建成效

在惠州的鄉村振興戰略中,將貧困村創建為新農村示範村是一個重要內容。

近年來,該市通過推進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清水治汙、綠滿家園”三大行動,改變了農村“髒亂差”的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大幅改善。

特別是在46個省定貧困村,就已全面完成鎮通行政村、行政村通自然村道路硬化,通公交、自來水、4G網絡、電視、電商、金融等實現全覆蓋,貧困戶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任務,農村保潔員配備實現全覆蓋。垃圾汙水處理、改氣和農網改造等基礎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在這些村,100%啟動並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為主要內容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清拆、清理村巷道亂堆亂放,清理房前屋後、衛生死角垃圾,清理溝渠池塘淤泥、垃圾等,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提升,為示範村創建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去年以來,恆大集團等社會企業整體幫扶29個省定貧困村創建工作,目前已投入約5.8億元實施了240多個創建項目。在此基礎上,惠州以推進政府資金投入的項目建設為抓手,圍繞村道硬化、垃圾處理、汙水處理、村莊綠化等核心創建內容,全面建立46個省定貧困村項目庫,建立率為100%。

不過,惠州在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農房建設落實“一戶一宅”歷史欠賬多,清拆難度大,導致有些貧困村“三清、三拆、三整治”還不徹底;一些貧困村存在比較明顯的空心化問題,在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存在顧慮,影響創建成效;農村報建和農房風貌管控相對滯後,導致農村有新房無新貌;部分村民主體意識不強,仍存在幹部幹,群眾看的現象;等等。

接下來,要進一步完善“三清三拆”工作。

惠州市委農辦主任朱曉文表示,針對當前貧困村仍然存在一些清拆死角,影響村莊環境面貌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強對村民的教育引導和政策宣傳,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的民主協商的自治能力,消除少數村民的思想障礙,堅決拆除殘留的斷壁和破舊危房,補齊短板,為示範村創建工作打牢基礎。

而針對當前貧困村創建工作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則需要通過改革來解決。

實際上,當前該市正在部署了一批改革試點。比如在博羅縣楊村鎮石灘村開展落實“一戶一宅”制度試點,在博羅、龍門縣省定貧困村探索開展拆舊復墾試點,在各縣分別選取2個省定貧困村開展農房風貌管控試點,等等。

“爭取通過一系列改革試點工作,破除制約創建工作的體制機制,提高創建成效。”朱曉文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