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地量」發行預示A股「磨底」

□本報記者 李良

自去年嘉合睿金打響基金募集失敗“第一槍”後,一股新基金髮行失敗的小浪潮來襲,這令公募基金業始料未及。

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已有約21只新基金因達不到成立要求而宣佈發行失敗,今年前8個月的新基金髮行失敗案例約是去年的3倍。一般而言,新基金髮行失敗,主要由兩個因素導致,一是認購戶數不達200戶,二是首募規模不達2億元。

被髮行失敗小浪潮捲過來的,還有已成立新基金的“地量”發行。根據財匯金融大數據終端的統計,截至8月26日,8月份成立的新基金尚有45只,但首募基金合計僅有202億元,平均首募額僅為4.5億元,處於歷史底部區域。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用逆向思維判斷,新基金髮行的極度深寒可能意味著市場人氣低迷至極點,A股或在加速“磨底”。

人氣低迷

銀河基金8月25日宣佈,旗下銀河君弘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截至2018年7月26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第十二條及《銀河君弘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故該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這是今年第16只宣佈發行失敗的新基金。在一度股債雙殺的背景下,偏股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紛紛出現發行失敗的狀況,8月份甚至出現加速的趨勢:截至8月27日,僅在8月份,就已經有4只新基金宣佈發行失敗。

上海某基金公司銷售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股市和債市的大幅度震盪極大地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渠道在基金推薦上也愈發謹慎,這是新基金髮行屢屢失敗的根本原因。該負責人認為,在目前情況下,新基金髮行要想成立,付出的成本要比正常情況下高,就算花代價保住新基金成立,對於基金公司而言不僅很難成為利潤來源,反而有可能成為隱形虧損的包袱。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去年底以來,多隻動輒百億新基金募集成立等,在一定程度上“抽走”了今年新基金髮行的“水源”,這也是其他新基金髮行陷入困境乃至屢屢失敗的重要原因。

期盼絕地反擊

在公募基金行業,有一句老話: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其表達的主要意思,就是在市場低迷、基金髮行困難時成立的基金,往往能獲得更好的業績。而這句話的潛臺詞則是,新基金髮行陷入寒冬,可能是市場“絕地反擊”的前兆。

一位基金公司投資總監認為,拉長時間緯度來看,在市場極度低迷的時候發行新基金,可以歷史較低的價格買入合適的股票,其中不乏價值被低估的股票,獲取絕對收益的概率遠比高位被熱捧的基金要強得多。該投資總監同時表示,相較於今年指數的跌幅,包括優質成長股在內的許多個股,其跌幅遠遠超出了市場的想象,雖然短期嚴重打擊投資者信心,但從中長期來看,卻是為投資者底部“播種”提供了天然良機。

“地量見地價,這是股市的一句諺語。而反映在人氣指標上就體現為,如果人氣低迷到冰點的話,也是市場接近底部或者即將爆發的徵兆。”該投資總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