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學子707分考入北大,背後的貧窮不值 得感謝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麼扶貧工作?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輿論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輿論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寒門學子707分考入北大,背後的貧窮不值 得感謝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近日,一篇18歲女生關於自己、關於貧窮、關於希望的文章引發了網友的強烈反響。這名女生叫王心儀,剛剛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

一名家庭困難的高中生對貧窮能有如此認識和理解,值得敬佩,但這不足以形成輿論“感謝貧窮”的理由。有點兒社會經驗的人都應該明白一點:絕不能因為家庭困難的王心儀考上了北大而感謝貧窮,也不能因為考上北大的孩子寫了一篇《感謝貧窮》而感謝貧窮。

王心儀能考上北大,絕不是因為她家庭貧窮,而是因為她在家庭貧窮的情況下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奮鬥的結果,而不是貧窮的生活狀態的結果。

苦難沒有意義,戰勝苦難才有意義。“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狀態不值得讚美和鼓勵,值得讚美和頌揚的是這種狀態下“動心忍性”的精神,方可能達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結果。

同樣,貧窮沒有意義,它只會造成困難,連王心儀本人都承認貧窮帶給自己的消極影響:也帶來了痛苦、掙扎與迷茫,限制了自己的視野,刺傷了她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

寒門學子707分考入北大,背後的貧窮不值 得感謝

貧窮無法造就美好的品質與性格,克服和戰勝貧困造成的困難,才能提升這段經歷的意義。難能可貴的就是,年輕的王心儀能夠做到“動心忍性”,貧窮沒有影響她對夢想的追求,反而“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她很好地調整心態,勇於面對貧窮給她帶來的困難,克服了貧窮給她帶來的痛苦、掙扎與迷茫。

所以說,並不是貧窮讓她成長,而是那份韌勁和堅強,讓她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一個成年人面對貧窮都難以保證做到意志堅強,樂觀向上,更不能苛責貧窮給一個孩子帶來積極的結果,貧窮並不必然讓一個孩子堅強、樂觀和懂事。王心儀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北大,只是一個起點不公平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在高考這樣一個相對公平的選拔機制下,在一個階段性的競爭中,得到了一個值得欣慰的結果的個案。

這一個案可以給家庭困難的孩子帶來信心,但絕不能因此而肯定貧窮。輿論不能因為這樣一個個案,或直白或暗暗地感謝貧困,因為還有很多像王心儀一樣生活在貧窮狀態下的孩子,但他們並沒有王心儀的這份韌勁,在與自己的同齡人的競爭中早早地退出了;也不能因為一個階段性的結果值得欣慰,要去感謝貧困,因為王心儀還很年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經歷很多事。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麼扶貧工作?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輿論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