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第一军情


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嫡长子,也是他在弥留之际下诏书,确立的继承者,只不过这一切都被赵高扣押、隐瞒。

皇长子的名字取自《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寓香草佳木之意。



由此可见,秦始皇对于扶苏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过在《史记》与《资治通鉴》中记载公子扶苏非常有政治远见,,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不可实行太过严苛的政策,只不过这些与秦始皇的政治理论相悖,由此触怒秦始皇,被认为是一个性格软弱的公子,于是一纸诏书,将他打发到上郡监蒙恬的军中,希望由此历练出一个果敢刚毅的皇子。

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迅速成长起来,扶苏成为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的一名战士。而他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也令边防将领自叹弗如。然而哪怕在这些浴血征战中,也没能磨灭掉他原本善良慈悲的心肠,他依旧爱民若子、待人谦逊,更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嫡长子,凭自身的政治敏感与秦始皇的栽培,且在朝堂经营多年,理应得到大部分大臣的拥戴,而在监军期间,又与蒙恬大将军等人有不错的交情,军中有人辅佐,朝堂有人拥戴,若是能够顺利登基所面对的局面也应该是人心所向相对稳定的。

就算秦始皇一直认定此子性格软弱,不是合适的继承者,可对于当时的大秦来说,一位怀柔的君主会让秦朝有更多缓和的空间,不至于会迅速崩塌。

好像皮绳被拉直绷紧后,如果外力消失,皮绳可以舒缓下来,那么你会看到这根皮绳是在向内收缩的,有时候,人心也是如此,被高压管制下的人心,就像一根绷紧的皮绳,随时有可能断掉,



而一旦这管制变松、变柔和,人心不再惶恐,便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激与尊重,也许还会有一些被救赎的感觉,甚至会觉得拯救了自己的这个人,才是真正识得本人这个千里马的伯乐,会更卖力的为这位君主、为这个国家奉献自己,此时人心的向心力是最大的。

而胡亥不过就是一个被赵高利用的傀儡,加上他本身也没有多少政治头脑,只是贪图权力顶端带来的奢靡与享乐,从而更加放任赵高对朝政的把持与祸害。

胡亥之所以如此信任赵高,是因为秦始皇听说赵高为人勤奋,又精通律法,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更是让他教胡亥判案断狱,加之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这也就为他裹挟胡亥篡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高为宦官起家,最初因害怕扶苏继位后重用大将军蒙恬,而他与蒙恬素来不和,便伙同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幼子胡亥为帝,依仗着秦二世的宠信,自任郎中令并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将权利的暴虐向发展到极致。


而后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虽然此后不久便被子婴设计杀掉,且诛夷三族,但赵高的行为也是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秦的灭亡,源于赵高与胡亥的暴虐与严苛,残杀忠良,灭其宗室,让大臣无人再敢上书;穷奢极欲,供己享乐,至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重徭役赋税,酷色政刑法,使民不聊生怨声四起,各种矛盾交织在一处。


终于农民领袖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很快各路人马因其目的一致,很快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因而与此对比,若皇长子扶苏继位,就算他宅心仁厚的性格如秦始皇所担心的一般,并不适合帝王之位,可在酷政后的慈悲,严律下的适度放松,对于大秦帝国都是一种良性发展,并且扶苏公子在朝堂本就拥有良好的人脉,在军中又有极强的依仗,继位后就算不会立刻杀掉赵高,也不会重用此人,便不会出现赵高权倾天下的局面。

扶苏本就以继承人身份生活多年,所学所看、所想所观,皆以帝王视角论之,他能明白权利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还有责任,因此自身就不会出现胡亥和赵高那样的放纵,与权倾天下后的自我膨胀与不管不顾。


而且,当扶苏公子成为权力顶峰的人,无论性格、眼界与行为,总会发生变化,这是权力带来的变化,他不会一直温良下去,会越来越刚毅果敢、坚忍不拔,因此,才会引发出这样一句话:“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将胡亥扶上皇位,后来宫廷政变,秦国迅速走向灭亡之路。那么当初继承皇位的如果是扶苏,秦国是不是就不会暂时灭亡?大秦王朝的历史又将如何改写?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又名公子扶苏,他为人刚毅勇武,仁义且有政治远见。他在秦始皇在位时就经常反对秦始皇的严峻法度,劝谏始皇平息国民矛盾,倡导仁政。这对刚刚统一六国的大秦王朝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扶苏做事稳重,考虑周全,在朝中威望颇高。但是公元前210年,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据说死前有密诏让扶苏继位,但是李斯、赵高等人假拟圣旨让胡亥继位,远在边疆的扶苏收到信,错以为是“父亲赐死”,在万分痛心之下自刎。

试想,扶苏若不死,他肯定会最先采取措施缓和国内矛盾。商鞅变法是让秦国变强了,但是随着秦国军事实力越发强大,法度也越加严明,可是这种严刑峻法能打天下,却治不了天下,于是国民矛盾迅速升温。在这种局势下,原本就反对焚书坑儒的扶苏一旦继位,肯定能调整秦始皇的治国理念,安抚百姓,废除酷刑。也许还能提前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因为只要思想统一,民无反抗之心,国内的治安就能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指日可待。再加上扶苏一直提倡取消百姓的繁重徭役,他认为百姓富裕了,整个国家就富裕了,所以扶苏如果在当时继位,一定能让秦国出现一番空前和平繁荣的景象,也许就会延缓大秦的灭亡。

但是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历史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才华而改变发展趋势,所以“扶苏不死,大秦不亡”也只是相对于无能的胡亥而言。扶苏可能会延缓大秦的灭亡速度,但绝不可能挽救秦国走向灭亡。


第一军情


秦始皇借着六代秦王所攒下的资本,一举消灭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诸侯大战,建立了一个统一了国家。秦国作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历来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当年秦国刚建立的时候,秦始皇可以说是意气风发,自称始皇帝,妄想让自家的江山代代传下去。

却没想到他刚刚病死,他的儿子胡亥继位,就开始了天下大乱,而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算上他也只有2代就结束了。很多人都说秦朝的灭亡和秦二世脱不开关系,如果公子扶苏继位的话,秦朝肯定不会二世而亡,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知道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崛起,一直执行的就是法度。随着秦国越来越强大,法令也越来越严厉,整个秦国都处在了这种严厉法度的笼罩下。而秦始皇灭掉六国后,自然在其余六国也推行秦国的严厉法度。像著名的“焚书坑儒”就是这种严苛律法的一种表现,虽然各国人民在秦始皇的武力威慑下,不敢有大动作,但是小范围的反抗一直没停。民众的生活自然是苦不堪言,犹如白色恐怖一样,笼罩在头顶。

打天下和坐天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再用战争年代的政策去统治人民的话,虽然短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只需要一个锲机,这种压迫就会被激发。因此秦国的这套律法拿到了统一后的秦朝自然不再适合,为此公子扶苏就多次和秦始皇发生过争执。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据史料记载,从小备受秦始皇宠爱,被当做储君培养。因此扶苏非常有政治远见,而且为人又宽厚仁义,可以说使天下人都很尊重他。而他最反对的就是秦始皇仍然沿用秦国的严厉律法来对待百姓,他认为天下初定,应该以恢复生产,施行仁政为主。因为他多次对秦始皇进谏,为此还惹恼了秦始皇,被秦始皇发配到了边疆和蒙恬一起守边疆。其实秦始皇的意思也主要是再磨炼一下他。

谁知道秦始皇在最后那次巡游中,身患重病,不治身亡。本来秦始皇写下了诏书是要传位给扶苏的,但是在他死后,赵高看到了诏书。而赵高又和扶苏有仇,他怕扶苏继位后会对他不利,于是就联合李斯,篡改了诏书,立胡亥为皇帝。还伪造了一份诏书,让公子扶苏自杀。扶苏在看到诏书后,只顾着伤心了,也没有辨别真伪就自杀了。虽然蒙恬提醒他,但他还是为了所谓的愚忠而自刎了。

在胡亥继位后,朝政被赵高和李斯掌握,随后赵高又设计杀害了李斯,于是他独掌朝政,整个朝廷被他搞的乌烟瘴气的。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最后被刘邦和项羽给灭了。

如果由公子扶苏继承皇帝的话,扶苏肯定会把秦朝的严厉律法给改掉,施行仁政,这样做可以缓解国内的矛盾。而且扶苏非常有威望,不仅秦国人服从他,就连六国的旧部对扶苏也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如果他继位的话,短期内这些人是不会造反的。那么起义的就都是陈胜吴广这样的平民了,在秦国强大的武力下,很快就能被扑灭。

如果扶苏继位,蒙恬也不会死了,在蒙恬的带领下,就算遇到了项羽刘邦,也不一定会输。所以说如果扶苏继位,秦朝肯定不会在他当政的时候灭亡,但是在他死后,秦朝还能再传几代,这个就谁也不知道了。


我的历史心



秦皇嬴政奋六世之于列才一统天下,毋容置疑始皇帝是千古一帝对中国古代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秦皇在位期间重徭役、刑法酷吏使的民怨沸腾,秦二世就亡国了。



扶苏作为秦皇长子却未能一如既往的继承皇位,天下百姓和文武大臣都希望扶苏能继承皇位,能对秦朝酷吏的现状能改变,扶苏心地善良为人慈祥又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失为一位仁慈贤明君主,扶苏的政治头脑随处可见,聚贤堂一案亏得扶苏在现场圆说,使得场面得到控制并且得到丞相李斯的认可,连李斯都觉得他自己是否选错了继任人,应该辅助扶苏,聚贤堂内是其他六国的精英,项梁项羽叔侄也在内,连项羽项梁等人都对扶苏敬佩都愿意效忠扶苏,而且扶苏的老师蒙恬更不用说,手握30万蒙家军对扶苏是绝对的拥护,以蒙恬的地位和权势能安然确保扶苏能安全继位,蒙恬手里掌握了大秦的命脉是大秦最精锐的军队,军权是政治的继续,有蒙恬、项羽、项梁等英雄豪杰加上朝中大臣扶苏当皇帝是不二人选。



扶苏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集团却败给了李斯和赵高,篡改遗照扶持胡亥继位,结果二世而亡,如果扶苏继位那就没有项羽、刘邦等人的事了,大秦依然是大秦,加上蒙恬、项羽等人的辅佐秦朝只会一往无前更加繁荣昌盛,绝没有胡亥、赵高的事,扶苏继位第一个死的就是赵高,岂会容一个宦官把持朝政,等不到扶苏铲除赵高,蒙恬、项羽等人迟早都会铲除赵高,有扶苏在帝位一天,百姓能安居乐业一天,谁会想去犯上作乱,就算是想也没有机会,扶苏手底下可是超一流的文武,有蒙恬、项羽谁敢去反,而且蒙恬、项羽等人都是当世豪杰对扶苏只会忠心不二,相信只要扶苏继位,秦朝绝对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扶苏不死”、“大秦不亡”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凭扶苏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抱负安抚了六国的后人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更是有蒙恬等人的辅佐,大秦绝不会灭国,绝对会继往开来成就强大的大秦帝国。


周至翠香专卖


始皇帝末年,公子扶苏以屡次上谏建议嬴政摈弃焚书坑儒的暴政而获罪北驱蒙恬处为监军,督造御北长城,抵御匈奴。



后嬴政渐感日薄西山,时日不多,望南巡以观其锦绣山河,六国疆土,终途中暴病难治,欲密旨扶苏继承大统。


时有中车府令赵高,丞相李斯,幼子胡亥伴驾。赵高以扶苏继位必施仁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们主张素来与扶苏相反,彼此敌对)为由,与李斯狼狈为奸,密谋篡改密旨,赐死扶苏,扶胡亥上位,傀儡皇帝,共御天下,遂遣一宦使北上宣假旨。

时扶苏与蒙恬于北疆共御匈奴,扶苏获赐死假旨,不作多想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蒙恬劝议无效,不复议,自刎而死。蒙恬疑旨有假,不愿赴死,乃俘后被杀。

此时扶苏、蒙恬空留帝国最强30万大军于北疆群龙无首,可惜。

如若扶苏不死,大秦终亦亡,但可至二世,乃至三世,留守百年尚未可知。

公子扶苏素来英名天下,以仁义著称,天下才士慕名而云行者多,六国旧臣皆望其继位施仁义于天下,做大作为,中兴吏治,造福天下。


若扶苏不死,说明其非无脑感性之人,拥有君王所该有的理智与心计,再有蒙恬30万黄金铁骑兵撑腰,天下才子幕僚,六国旧臣效力,再施行仁政,天下百姓爱戴,天下真莫有敢与之争锋,将又是一中兴盛世。

但自古天下,难有长盛不衰之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难传至万世。扶苏死后,经不住后代挥霍,秦终亡国。

没有千秋国度,唯有万世河山。


不书公子


“扶苏不死,大秦不亡”,此言不虚。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秦始皇以武功完成大统,哪曾想到,其长子扶苏以仁信而天下归心?秦末首先起来反秦的陈胜、吴广就是以扶苏被无罪被杀而愤然起义反秦的,可谓打着公子扶苏的仁义旗,反对秦二世之苛暴之政而起,可见扶苏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诛灭仁义,必为不仁。由于秦始皇在世之时在民间盛有仁义之名的扶苏屡劝其父体恤民情的缘故,被秦始皇派到外地驻守。现在民间却传闻扶苏没有罪,秦二世却把他杀害。所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二世暴政,于是各路反秦势力纷纷响应,很快,秦王朝大地内烽烟四起,并成燎原之势,秦王朝也因此土崩瓦解。

秦王朝的灭亡,跟赵高串通胡亥诛杀长公子扶苏而引发民愤导致民间反秦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当时的人们是一心向着心怀仁义的长公子扶苏的。



当时人们心向着扶苏继位,可见有仁义者有天下。经过战国两百战的战乱,人们厌倦了战争的残酷,往向平定生活。扶苏一死也就等于将思安定的人的向往彻底摧毁。

秦亡之后,群雄并起,却有一个人不光继承了秦始皇的大统一理想,也继承了长公子扶苏的宽仁,这个人就是刘邦。刘邦之所以能在短短十一年内迅速统一,称堪奇迹!而这奇迹的背后却是天下人急需一个仁慈的君主给他们一个安定生活的结果。



从刘邦起事到进入咸阳,刘邦的队伍每到一处都是以劝降、少杀为主,并没有遇到像项羽那般激烈的抵抗。在咸阳城内为不扰民,和咸阳城内的百姓进行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并驻军在远离闹市的霸上。咸阳城内百姓见沛公不扰民不杀降,足见其仁义。《史记》中说:当时的咸阳百姓“恐沛公不为秦王”,可见当时人们的心声就是希望得到仁义之君给他们带来安宁。



扶苏作为大秦王朝的仁义代表,扶苏亡仁义死,大秦亡也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扶苏泉下含笑的是“汉不光承了秦始皇之制,也承了秦公子扶苏之志。”刘邦通过推行“休养生息”之政,替他将仁义散播在这个疮痍满目的神州大地。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之前,秦朝发展的状况。

秦朝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后世人认定这个朝代为秦朝。秦朝的前身是秦国,说起这个秦国,那可是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也就是说,这个秦国,其实商朝就有了,不过后来商朝没了,秦国也没了。后来因为有功对于周朝,就又封为诸侯国,秦朝又回来了。

其实,在秦朝这个诸侯国封完后,秦朝国君也是东打西打才凑了些能拿得出手的地盘,后来,魏国想要土地,打的秦国没办法。秦国只好退守。

在这期间,秦国也是磕磕绊绊。日子过得相当不容易。知道一个人去了秦国,商鞅!

这个人推行变法,走法治社会的路线,秦国慢慢强大起来,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后来统一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秦始皇统一后,实行的还是商鞅留下来的法制路线,只不过为了国家刚刚统一的稳定,不得不使用更为严厉的法制。这也就激起了民众的怨恨。

毕竟已经统一了,还使用那么严苛的制度,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何况,为了防止外敌入侵而修建的长城和为了享乐修建的阿房宫,秦皇陵。都使当时的社会矛盾激化到不可开交的地步。

秦始皇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自然能想到这些。可是当时他已经收不住手了。好不容易统一下来的江山,绝不能让六国再次分裂,让外敌入侵。而为了彰显地位修的宫殿也不能停。所以,秦始皇打完天下后,不得不用一次次的巡视天下去安抚天下,保证统一。

到了临终,这位伟大的帝王也意识到了该结束他的残暴的法制阶段。把位置交给敦厚的长子扶苏,可能更适合这天下。守天下得用儒,攻天下需用法。如今他快死,这天下需要扶苏去守。如此,才能让他大秦江山千万世。

可以,时代的阴影,需要时间去洗涤。而那赵高,就是阴影。篡改了始皇遗书,天下,还是那个残暴的天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百姓受不了二世的统治。爆发后,打着的还是扶苏的名号。

由此可知,扶苏不死,大秦至少不会亡那么快。


墨香存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每读这一段,秦王嬴政意气风发的形象就会昭然若现。

然而讽刺的是:短短的15年,秦国就灭亡了,如一朵浪花被滔滔江水碾碎在历史长河里。

以至于后世人有这样的说法:“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假如历史能倒流,真的是这样吗?

有书君认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扶苏这个人的特点。

对于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一是太史公的《史记》和贾谊的《过秦论》给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的暴虐无道在史书上都有大篇幅的记载,这里就不再累赘。

秦王朝灭亡的第二原因也有人归为:大兴土木建设,劳民伤财,使民不聊生。

这第三个原因是有书君通读《史记》之后,认为:秦始皇相信鬼神,这些“怪力鬼神”白天晚上萦绕在始皇的身边,始皇“被吓死或被气死”也未尝不可信。乌烟瘴气导致人心惶惶,灭国必然。

有几个故事为证:一是派三千童男童女寻找长生不老药。

二是“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三是始皇听世外人言“亡秦者,胡也。”就派蒙恬发兵击胡等等。

秦以前,各国地域很小,人口有限,统治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及秦统一了六国,“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泱泱大国,前无古人的治国经验可汲取,也应该是秦很快灭亡的原因之一。

我们再来分析扶苏。“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为人机智聪颖、敢于直谏、骁勇善战、体恤百姓、颇有政治远见,是秦朝皇位的继承人。” 这是百度上的资料,但史书上记载其人的事迹是非常有限的。

太史公也只说:“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 电视剧里演绎:当蒙恬提醒扶苏说:这也许是奸诈的诡计,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

而扶苏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

从以上的记载中,有书君认为:扶苏“武勇”,但勇不过其父的雄韬伟略,海纳百川的气势,谲诈和武力手段都不及秦王。扶苏“仁”,但一个国家的治理,光靠“仁”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扶苏面对“诈赐死”,竟然没有丝毫怀疑,其“机智聪颖”又表现何在? 始皇死后,国家已岌岌可危。始皇“以暴虐为天下始”早已搞得人心相悖,君臣哪敢直谏,民间怨声载道,阶级矛盾一触即发。 以扶苏那样的特性,岂能把秦国那时的烂摊子收拾得了?

基于以上几点,有书君认为扶苏其实缺乏当皇帝的特质。所以“扶苏不死,大秦不亡。”这样的说法,只是后世人表达对大秦早早灭亡的惋惜之情罢了。


有书博物馆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也是大秦帝国最合适的接班人,他不但聪慧过人,而且怜悯百姓,他结交的朋友都是蒙恬、蒙毅这种栋梁之才。

扶苏之所以被秦始皇赶到北方去做蒙恬的监军,就是因为当他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替那些本不应该死的人求了请,因为这件事,他触怒了他的父皇,秦始皇一怒之下,把他赶跑了。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当时扶苏劝诫秦始皇少杀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正确的,毕竟大秦刚统一了天下,这时候不是大肆杀戮百姓的时候。目前唯一要做的就是争取民心,可惜的是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扶苏被秦始皇赶到北方去做监军了,导致了他没有跟随自己父王游行的机会。当秦始皇第五次全国大巡游的时候,他病死在了沙丘。

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赵高连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照,把立扶苏为皇帝,改为了立二世胡亥为皇帝。

更可气的是,他们还拟了一道圣旨,把扶苏以及蒙恬,蒙毅全部杀害了。

因为扶苏死了,奸臣赵高当道,也就是他在把持朝政的时候,大量坑害有识之士,把整个秦王朝弄的是乌烟瘴气,最后再赵高和二世胡亥的治理下,百姓对他们的恨到达了极限。

楚国最先爆发了陈胜吴广的起义,结果全国人民开始响应了,仅仅也就是三年的时间,整个大秦帝国就灭亡了。

大秦的亡国,可以说都是赵高和昏庸的秦二世处置问题的不当造成的。

若是扶苏在世,怎么可能会有奸臣当道,怎么可能会出现赵高这种乱国臣子。

若是扶苏在的话,也不会爆发陈胜,吴广的起义。没有这些人的起义,大秦帝国的车轮还会驶向远方的。

可是,就是因为扶苏被迫害死了,导致了秦国提前走向了灭亡。

所以说才有了那句扶苏不死,大秦不亡的言论。


史学达人


“扶苏不死,大秦不亡”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都知道秦皇长子扶苏清廉明政,若扶苏上位,第一个杀的便是祸国殃民的赵高,其次是丞相李斯,这两个简直是大秦朝的两颗大毒瘤。若扶苏不死,至少可保秦朝延续百年。

我们先来看看秦朝是怎样灭亡的

始皇死后,立诏扶苏继位,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篡改遗诏以始皇身份赐死扶苏,扶苏遂自尽。

胡亥,孩童心性,尊赵高为老师,唯赵高言听计从,胡亥在位时,只懂吃喝玩乐,国事朝政全部丢给赵高处理,这时的赵高即使说他是个伪皇帝也不为过,赵高本就在朝内为所欲为,再加上皇帝授权,更是无法无天,这时的秦朝是实实在在的奸臣当道,忠臣良将被祸害打压无一幸免,百姓民不聊生,整个秦朝一改建朝时的意气风发,变得前所未有的乌烟瘴气,百姓被奸臣当道的朝廷打压的喘不过气,于是便到处爆发农民起义,最出名的当属陈胜吴广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这时呆萌的胡亥才知道事情搞大了,叫来赵高一顿拳打脚踢,赵高平时威风惯了,哪有这样被人折腾过,即时皇帝也不行,况且还是个为他掌控的傀儡皇帝,于是,赵高发怒,胡亥被逼自杀。随后赵高立子婴为王而不是“皇”,这是赵高在为自己日后篡位做准备,可惜,子婴上位五天后便诛杀了赵高,随后投降已攻入国门的刘邦,刘邦没杀子婴。一个月后,项羽攻破咸阳,立刻诛杀子婴,血洗秦皇室。至此,秦朝完全灭亡。

再倒回来,若是扶苏继承皇位,诛杀赵高李斯,便不会有指鹿为马残害忠良这件事。赵高一死,后面名不聊生的事都不会发生。

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仁,有政治远见,始皇在位时,其经常劝谏其父亲以国民为重,可见扶苏心胸。若扶苏继位,至少可保秦朝国泰民安,百年不衰。

总结:秦朝灭亡,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朝廷腐败,奸臣当道,欺压百姓残害忠良。最终爆发民怨,起义军四面八方揭竿而起。若是扶苏继位,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就不会有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还是在家务农,刘邦还是在沛县当他的泗水亭长,项羽作为楚国后裔,从小就一心想取代秦皇。但若是面对扶苏掌管的秦朝,有蒙恬蒙毅坐镇,恐怕也是有心无力。至此,我猜想,扶苏继位,可保秦朝百年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