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化妆水乳、涂上防晒,是不是再涂点遮住痘印、展现更好肤色的BB霜——如果你身边的男性出门前精致打扮一番,你能接受吗?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这不是很‘娘’吗?”而不管你能不能接受,男性美妆已经成为商家敏锐嗅到新的商机,男性正在异军突起,成为美妆行业的新贵。同时,这也引起了“娘化现象”的热议,有人甚至发出“少年强则中国强,‘娘化’的国家会失去前景和希望”的慨叹。

而这一现象背后是否折射出了怎样的性别观?女性是否“买账”男性的“娘化”?娘化真的会误国吗?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了解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唐人街探案3》中男扮女装的剧照

街采:

男生打伞化妆,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多位路人,看看他们怎么回答。采访发现,绝大多数人身边很少有男生化妆、打遮阳伞。而年轻人对于男生化妆的接受程度要高于老年人。

蒋女士 23岁:男生化妆可以接受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我的偶像正是易烊千玺,而自己对于男生化妆也可以接受,但不能接受走路太女性化。”

李先生 硕士在读:只有和女朋友在一起才会打伞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只有和女朋友一起时才会打遮阳伞,其他时候不会,更不会化妆。我觉得男生化妆有点讲究,我比较随意,觉得男生皮肤黑一点也无所谓。男生化妆,我觉得只是圈子不同,我不反对也不支持。”

沈先生 29岁:我不打伞也不化妆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个人有个人的想法吧,我不打遮阳伞,也不会化妆。讲话阴阳怪气、动作扭捏才算是‘娘’吧。”

崔女士 27岁:我宁愿我老公不修边幅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我不能接受我老公化妆。我宁愿他不修边幅也不想要他化妆。如果不是职业需要,男生还是不要化妆吧。”

张先生 63岁:要这样我会教育他的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我家男孩子从来不会化妆打遮阳伞。如果这样子我肯定要教育他的哎!”(记者问:“您觉得这种行为是‘娘’吗?”)“肯定的哎!”

韩女士 45岁:男子汉应该有担当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我家儿子从来不会这样,我也不会接受的。这样不像一个男子汉,男子汉应该很阳刚、有担当。”

男性女性“应该怎么样”

是性别刻板印象

那么什么是“娘化”呢?人民日报在评论中称,“娘化”现象,一般指男子穿着女性服饰或进行装扮后达到女性化外貌。他们大多为拥有标致五官的年轻男性,在穿上女装后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某流量明星男扮女装

“那男生夏天打伞遮阳、平时化妆算‘娘’吗?”尽管给“娘化”进行了定义,但根据该定义很多人还是不清楚如何界定。记者采访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农俭,他认为男生夏天打伞、平时化妆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并不能由此就简单判断这是“娘化”。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男女两性有一种刻板的印象,男生阳刚、女性阴柔是符合社会主流的认可标准。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如此一刀切地简单判断。”

有网友认为:“娘化不只是外表,更是内在(的表现),很多男人懦弱没有担当不负责任,这才是最要命的娘化。

女性气质=柔弱、没有担当

“娘化”难掩陈旧的性别观

懦弱、不负责任、没有担当……这一类贬义词归于“娘化”二字,南京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周培勤并不认同。“其实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娘化’这一词本身也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因为带有女性气质往往和软弱、不能承担等贬义联结在一起,女性的男性化(比如“女汉子”)接受程度略高于男性的女性化,后者往往不被认可,也往往更容易被批判,这反映了一种陈旧的性别观。

”周培勤说道。

而“娘化”并非新的社会现象。“80年代的带有贬义的‘奶油小生’到现在常说的‘小鲜肉’现象,都和‘娘化’有着相似的特征,包括皮肤细腻、相貌精致、注重修饰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带有“长得好看、演技不行”意义的标签,与形容女性的“花瓶”类似。

曾有一个男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男生大夏天打伞就要受到歧视?”周培勤认为,不管是为了毒辣的太阳下防晒,还是正常的护需求,甚至是眼线、唇彩等化妆的要求,都是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个人的选择,我们无需去谴责。

“娘化”真的要误国了吗?

男生打伞|网友图

“她经济”强势崛起

颜值圈粉的“小哥哥”不再稀奇

“新浪爱问医生”在微博上发起了“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娘化现象’的出现?”的投票,截止8月15日下午4点,有5千多人参与,记者发现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男性开始注重形象”,占比为35%;有26%的人认为是“社会观念的进步”;近21%的人认为是“价值观不同”。另外有12%的人认为是“二次元文化的影响”,只有5%的人认为这是“与性教育缺失有关”。

历史学者刘勃告诉记者,尽管“娘化”现象传统社会已经产生,但现代社会对娘化的欣赏,确实不能简单看作传统复兴,这要联系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主义。

“这十几年来,怎样迎合和制造女人的消费欲,市场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生产、营销体系。于是有个问题,当男人愿意在自己身上花钱的时候,你怎么服务他?这个体系还几乎一穷二白。”刘勃说道,于是近些年,市场将目光放在了还未开发的男性消费者身上,将消费功能细化来吸引男性。

有网友认为,男性的这些消费正是在迎合女性的审美。有网友认为,‘娘化’是因为小姐姐们喜欢阴柔美,自然有人愿意变成这种类型被喜欢。对此,周培勤说随着国民消费力的上升,女性的消费力增长带动了“她经济”的强势崛起。年轻秀气的男星粉丝往往主要是女性,而女性的消费力反过来助推荧幕上产生更多靠颜值圈粉的“小哥哥”。

无需过于恐慌“娘化”

但影视行业“娘化”会更“看脸”

“社会应该尊重他们的行为,而非对其指指点点。当代社会给了个性的张扬的空间,个体不用看别人的脸色,隐藏自己的个性。”邹农俭认为,这毕竟是少数人的审美选择,不是主流,无需为此过度恐慌,“这是多元化的社会应当给予的尊重。”

而社会学家、性学研究者李银河不仅不觉得男性应该“怎么样”,而且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抨击过性别刻板印象。“传统社会大多对男女两性的气质做出严格区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经常被认为是两种对立的气质,比如男人应该阳刚,女人应该阴柔。……

性别刻板印象是对丰富多彩的人性的压迫,不但是对女性的压迫,也是对男性的压迫。”

有网友十分赞同李银河的观点,也有网友表示:“无论是娘化,还是女汉子,都是个体的充分自由,男性可以表现的女性化,女性也可以男性化。性别区分的标准本来就是很模糊的,难道说表现的娘化就不是男性?表现的汉化就不是女性?在这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标准判断。为何男性不能柔弱一些?你可以选择强壮高大,但是你不能阻止别人的模样。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

尽管认同多元化时代应当尊重个体的选题,但周培勤还认为,影视行业里的“娘化”还是应该要批判的,因为会带来“颜值高过演技”的印象——只要颜值够高,演技也可以不重要——这会让这个时代更加“看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