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美國人,是中國的好校長嗎?

我第一次知道燕京大學這個名字,是因為在北大校園裡看到一個男生穿著某社團的文化衫,背後印著“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這九個字。

這個美國人,是中國的好校長嗎?

當時我正陷在大學生常見的關於人生意義的迷惘當中,卻因為這幾個字得了許多的亮光。

後來我才知道這九個字是燕京大學的校訓,而北大之所以被成為燕園,就是因為北大的核心區域,未名湖與博雅塔,乃至周邊美輪美奐的近代建築,都是當年燕京大學的舊址。

這所大學的首任校長,就是司徒雷登

雖然對於燕京大學我有些陌生,但是司徒雷登這個名字卻頗為熟悉。

1919年,司徒雷登受聘成為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學校長。

聽起來這履歷青雲直上頗為風光,但其實當時的燕大,所有的財產僅僅是:五間課室,三排宿舍,一間廚房,一間浴室,一間圖書室,一間教員辦公室,而最要命的是沒有錢。

梅貽琦執掌清華期間至少經費是充裕的,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學則是一文不名。

所以在司徒雷登的自傳中,他將自己比作乞丐,在中國政要和美國富人之間周旋籌款,而後騎著毛驢走遍北平為燕大尋找新校址。

可是僅僅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司徒雷登便把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爛攤子,建成了如今未名湖畔中西合璧美輪美奐的燕園。

這所中國近代最為知名的大學,不僅有大樓,更有大師。

這個美國人,是中國的好校長嗎?

當年燕京大學絕對不遜於當今北大,建校的短短的33年間,註冊學生不到一萬人,卻出產了4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二戰時,中國駐各大城市的新聞特派員,十分之九都是燕京大學的畢業生。

據統計,至1937年,燕京大學收到的捐款高達二百五十萬美金,但司徒雷登本人卻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辭世之時與梅貽琦同樣身無長物,兩袖清風。

這些足以彪炳史冊的功績,卻被輕描淡寫地記敘為一句:他在中國建立廣泛社會的社會聯繫,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校!

1926年,司徒雷登的妻子艾琳病逝於燕園,他一生未再續。

將自己深愛之人親手葬在自己所建造的學校。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憲兵隊闖入燕園,逮捕了18名燕大師生,其中就包括司徒雷登。他在山東的集中營被關押了四年,出獄後的第二天,就著手重建燕大,當年的10月10日,燕京大學又開學了。

哈佛的校訓是真理,斯坦福的校訓是自由,普林斯頓的校訓是服務。

而司徒雷登所擬定的燕京大學的校訓“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卻最完美地詮釋了教育的意義——教育是為了認識真理,真理方能使人自由,這自由不是成為人上人驅使人的自由,而是服務他人的自由——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正如梅貽琦一生踐行的“行勝於言”一樣,司徒雷登也用一生踐行了自己所擬定的校訓——“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

這個美國人,是中國的好校長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