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爲何難以超越?三個詞就區分了黛玉和別人在賈母心中的地位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之首,它的影響力之所以能讓世界公認,是因為這本書不但包含了數不勝數的傳統文化知識,更從不同角度的展示人性,探討人性。最令人稱讚的是作者曹公的文字功底和人物塑造能力,《紅樓夢》中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同樣,文中也沒有一個多餘的字,每一個字都用得很精準,可以說是字字珠璣。

紅樓夢為何難以超越?三個詞就區分了黛玉和別人在賈母心中的地位

第五十八回中,有位老太妃去世了,因此王夫人打算把家中學戲的十二個女孩子放出去。但是隻有四五人願意離開,所以大部分人還是留下伺候賈府的主子了。原文中賈母分配這些女孩子的話是這樣的

賈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將正旦芳官指與寶玉,將小旦蕊官送了寶釵,將小生藕官指與了黛玉,將大華面葵官送了湘雲,將小花面豆官送了寶琴,將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討了老旦茄官去。

紅樓夢為何難以超越?三個詞就區分了黛玉和別人在賈母心中的地位

賈母分配這些女孩子時,用了三個動詞,分別是“指與”、“送”和“討”。這三個詞立刻是將眾人在賈母心中的地位展現出來。

先說“討”。尤氏討了茄官,自然不是字面意識上的像賈母討要一個丫頭。按照中國的傳統人情場景,應當是賈母本就有意將茄官給她,畢竟尤氏幫忙處理榮國府事物,,但是尤氏還是寧國府的管理人,賈母雖是長輩,隨隨便便送個丫鬟過去也不太好,不知道的還以為寧國府連個丫鬟都沒有。所以應該是賈母流露了這個意思,尤氏就順著意思在談笑之間要了茄官。

紅樓夢為何難以超越?三個詞就區分了黛玉和別人在賈母心中的地位

再說“送”。賈母把這些女孩子們送給了湘雲、寶琴、寶釵、探春,就像送禮物一樣,談不上生疏,但也不見得很親密,多少帶有客套的感覺。不過寶釵、寶琴、湘雲等人本就是客人,用“送”字也是理所當然。但是探春是賈母的親孫女,為何也用這個字呢?可能是因為姑娘們的丫鬟都是有規定的,探春的是額外賞賜,所以才送“送”字。

最後是“指與”。這個詞就沒什麼客套的成分了,直接是把某樣東西指給了某個人,完完全全就是擺出了長輩的架子,把對方當成自家人了。的確這個詞只用到了黛玉和寶玉身上,體現出他們在賈母心中的地位,可以看出賈母是真的疼愛他們。

紅樓夢為何難以超越?三個詞就區分了黛玉和別人在賈母心中的地位

雖然只是三個詞,但是完全可以看出眾人在賈母心中的地位,看出賈母對黛玉的看重,難怪《紅樓夢》一直難以超越。只是小編還是覺得探春用“指與”更加合適,難道作者為了體現賈母對寶黛二人的看重和兩人是一對的,所以才用了“送”字?請原諒小編的腦洞大開,有想法的讀者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