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东坡,原来不是一个人!一个是济世官宦,一个是文坛巨匠

苏轼与苏东坡不是一个人,尤其这几年“读”苏东坡,这种感觉更加明显。苏轼是个才大志疏的宰相坯子,他生命的起点是眉州;而苏东坡则是个光彩耀人的文学巨匠,他的生命的起点则是在黄州。苏轼只是一只蛹,而苏东坡才是一只蝶。而促成这种蝶变的,正是那次贻笑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与苏东坡,原来不是一个人!一个是济世官宦,一个是文坛巨匠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所提到的那个“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二十二岁时始出川赴京,参加科举。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对苏轼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深为叹服,但因欧阳修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委屈将他列为第二名。

嘉祐六年,苏轼应制“入三等”,苏辙入四等,宋仁宗读了苏轼兄弟的制策,喜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而后苏轼就被宋仁宗委任为专门负责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知制诰,这是晋升为宰相的必历职位。后在韩琦的建议下,宋仁宗才让他先入直史馆接受历练,将来再受大任。可见苏轼一登场,朝廷就是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

苏轼与苏东坡,原来不是一个人!一个是济世官宦,一个是文坛巨匠

然而不久就遇到了王安石变法,苏轼的许多亲友包括赏识他的欧阳修也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遭贬斥。苏轼对新法也颇有不满言论,因此这让新党感到愤怒。于是利用苏轼写给宋神宗的《湖州谢表》中,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句,诬陷苏轼借此“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对朝廷讽刺,对皇帝不忠。因此龙颜大怒,即让御史台官吏逮捕苏轼,解往京城,受连者数十人,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一出,新党们就要置苏轼于死地。因此各界人士纷纷上书求救,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上书说情。最后还是赋闲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才一言而决,苏轼被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使。此案共历时一百二十天,案结时已是腊尽,惊魂甫定的苏轼连新年都不敢在京城过,即在除旧布新的爆竹声中,顶风冒雪径往黄州而去。

黄州生活环境极糟,且官无实权,这让苏轼变得心灰意冷。于是在此期间,他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荒芜的坡地,种田帮补家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也就是在这时起的。此后又寄寓于山水,《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就是在这时诞生的。于是济世的苏轼从此远去,而文章东坡开始绽放异彩了。

苏轼与苏东坡,原来不是一个人!一个是济世官宦,一个是文坛巨匠

不过宋神宗是没有忘记苏轼的,只是他并不知道苏轼已不复存在了。元丰七年,宋神宗复起苏轼移汝州,苏东坡不得不启程上任,但一路上却磨磨蹭蹭,不断上书乞居常州,后被批准。常州水网交错,风景优美,即无饥寒之忧,又有美景可享,且能与亲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就把这作为了自己的终老之地,济世的苏轼再无踪影了。

宋哲宗继位后,苏东坡被召还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再遭贬斥,被放逐至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之后在元符三年,苏东坡再次奉诏返京,但他走了一年多,从哲宗走到徽宗朝也没有走到汴京。因为他已不是苏轼而是苏东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