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每年的七、八月是云南的雨季,虽然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但是人们还是期盼着它的到来,因为藏在雨季中的是人间美味,那就是鸡枞菌,也开始大量上市了。

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云南是野生菌的王国,诸菌中,又以鸡枞菌味最鲜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都特别介绍了鸡枞菌这道秘境中的美食。

—— 鸡枞菌简史 ——

鸡枞菌表面有着黑褐色或微黄色的伞盖边缘,呈辐射状裂开,“纷披如鸡羽”,鸡枞菌就是因此而得名。

鸡枞菌肉质细嫩、鲜香甘甜,更有鸡肉般的鲜甜口感,别有一种动物性的肥美,这就是它有别于其它食用菌的缘由。

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鸡枞菌是中国四大名菌之一,是野生食用菌中的珍品。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滋味都很鲜,被誉为“菌中之冠”。

而且鸡枞的药用价值是人参的3倍,灵芝的2.5倍,冬虫夏草的1.5倍。《本草纲目》记载其“益胃健脾,养血润燥,解毒,清神”。

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我国已知的鸡枞有20多种,不同种的菌盖颜色不同,有灰色、黄色、白色等。菌盖上有脐突,呈蓑帽尖状或乳头状。菌盖表光滑或呈不规则龟裂。菌柄实心, 粗细不等,菌根有长短不等的假根。具有“帽尖腿长无鞋穿,脚根深处有蚁家”的特征。

—— 鸡枞菌的极致诱惑 ——

我国食用鸡枞菌的历史也挺悠久了。不信?请翻看古书《滇南杂志》:“土人盐而脯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代以酱豉,其味优佳,浓鲜美艳,侵溢喉舌间,为滇中佳品。

更是有人从《庄子》的“鸡菌不知晦朔”里推测,我们祖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食用鸡纵菌了。

这便是古人对鸡枞菌的记载,但我说这还是无法形容出鸡枞菌鲜美的万分之一。

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时间追溯到明朝,明熹宗朱由校就极度嗜好吃鸡枞,经常由驿站快马加鞭急送鲜鸡枞至京城,大有千里快骑送荔枝博妃子一笑之势。

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这位文坛中的美食家——汪曾祺老先生,对云南野生菌情有独钟。他曾在《昆明食菌》这样描述鸡枞菌:“鸡枞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难比方。可以说这是植物鸡。味正似当年的肥母鸡。但鸡肉粗,有丝,而鸡枞则极细腻丰腴,且鸡肉无此一种特殊的菌子香气。”

—— 鸡枞菌为何如此珍贵 ——

鸡枞菌之所以珍贵,不仅是因为它口味独特,还因为它的生长环境特殊。

野生鸡枞,只生长于白蚁巢上,这是与白蚁共生的奇菌,雨水渗入蚁巢周围的土壤,白蚁在筑巢时为鸡枞传播菌种,而白蚁窝又是鸡枞的温床,不仅温湿度适宜,还能从白蚁巢穴周围获得营养源,鸡枞菌丝体才能向外生长。

而白蚁筑巢最怕动静,一旦白蚁逃走,鸡枞菌也跟着消失。同一个蚁窝每年就出一次菌子,只有蚁窝完好无损,鸡枞菌才能雨后初生。

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因为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周围环境只要稍有污染不洁,鸡枞菌便会坏死、腐烂。而唯有温度、空气质量、环境都达到绝美的平衡,且在避光条件下,才会产出难得一见的鸡枞臻品——黑鸡枞。

因为鸡枞菌对生长环境太苛刻,古今中外之学者,前后已投入近百年的时间与精力,期能研究出人工栽培的方法,但迄今却尚无任何结果,可见其营养和珍稀。

—— 如何食用鸡枞菌 ——

云南人品鸡枞,共有两种做法,其一是炖汤,其二则是油浸。而油浸对火候、工艺、鸡枞品相有很高的要求。

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在云南,夏天时家家户户都会做油鸡枞,而每家每户的味道又都有所不同。从滇东北到滇西南,油鸡枞的味道也掺杂了麻辣咸香种种口味。众口难调,说的就是油鸡枞。

—— 如何采摘鸡枞菌 ——

鸡枞菌有个生长习惯,它如一年在这地方长,你不扰动它,第二年它还会在原地方长,这叫"鸡㙡窝",什么时出窝,也如约定了般不爽。这鸡纵出头的"窝"下,必有一种类似白蚁巢结构的土块。若动虫迁,第二年此处就不会有鸡枞了。

它是菌中之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采鸡枞也是考究的事,首先鸡枞窝切莫告诉他人,其次要抓紧时机。鸡枞以顶上伞盖未张时最鲜嫩肥美,若候其出土,伞盖一张,马上"纷披",肉就老了。采了鸡枞,要根部涂点湿泥,可"养"它一二日,日子过了则菌干如柴


分享到:


相關文章: